关注我,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 !
北京正扎堆赴港IPO。
港股IPO节奏从6月提速以来,多家北京企业密集启动上市动作。由百度元老创业获高瓴、君联等明星资本加持的海致科技,率先IPO递表;随后主打稳定币概念的宇信科技,也宣布冲击“A+H”双重上市。
刚刚过去的一周,因涉诉推迟的首钢朗泽重启招股;极智嘉科技成功登陆港交所,募资近27亿港元,创下北京年内最大规模港股IPO;同日,北京通信企业讯众通信亦成功上市,打破该领域在港股上市的稀缺局面,让资本市场对“北京系企业”刮目相看。
而就在这股热潮中,有着350年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也加快动作。
近日,据港交所披露,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医养)第三次递表冲刺主板IPO,继续由中金公司独家保荐。
追溯时间线,这家由同仁堂集团孵化、聚焦“医养结合”的中医服务平台,距离上一次申报刚好过去6个月。此前,公司曾分别于2024年6月28日和12月31日两度尝试上市,但均因招股书有效期届满未能推进。
如今,第三次递表不仅是续上节奏的延续,更是一种“窗口期内不容中断”的战略坚持。若成功上市,它将成为同仁堂集团旗下第4家上市公司,与A股同仁堂、港股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国药并列。
只不过,这一次同仁堂不是靠安宫牛黄丸,而是靠它的“医养版图”。
小编|璞羽
隶属|我爱学习俱乐部编辑部
在小红书上,一博主发表了一条关于同仁堂的帖子,相关讨论从去年6月一直持续至今,已有2000多条评论,超800人收藏。其中,关于产品真伪、企业贴牌身份以及各同仁堂分支间的差异成为热议焦点,弥漫着对部分产品及企业诚信的广泛质疑。
这种不信任感并非无的放矢。
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中医药领域的一张名片。
在市场上,“同仁堂”这一金字招牌目前由北京同仁堂、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所“共享”,但近年来,同仁堂集团及其旗下企业因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等问题屡遭重罚,尤其是2019年的一起天价罚单事件,对“同仁堂”品牌造成了严重的信誉损失。
此外,同仁堂医养及旗下子公司也因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违规行为被罚,这些事件使得消费者对同仁堂医养的信任度受到质疑,品牌价值面临考验。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混乱。
355年,承载的是不曾间断的历史传承,也是求新求变的砥砺前行,更是中医药造福人类健康的初心与使命。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同仁堂如何屹立不倒,甚至愈加灿烂夺目?
-1-
传承与创新
北京同仁堂品牌创始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至今已有355年的悠久历史。同仁堂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是品质保证的象征。一路走来,同仁堂品牌文化风雨不改,历久弥新,成为中医药领域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乐显扬将“同仁”命名为“堂名”的初衷,也是同仁堂创业的初心、使命和精神的概括、总结,更是同仁堂人以服务人类健康为己任的理想和追求。
同仁堂创立50余年后,到1723年(清雍正元年),雍正皇帝批准同仁堂供奉御药。一段供御药传奇,绵延近两百年。
这让同仁堂的中药炮制技术、传统制剂方法与中国清朝宫廷用药标准有机融合,形成富有同仁堂特色的对疾病的理论知识、中药炮制技术、中医药传统制剂方法,也进一步奠定了同仁堂“质量和诚信至上”的品牌形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饱经沧桑的同仁堂获得新生。1966年,同仁堂正式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正式组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开启了现代化企业发展新征程。1997年,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在长达355年的发展历程中,同仁堂始终秉持“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发展理念,经历为古代皇家制药、为国人制药、为人类制药的历史跨越。同仁堂始终咬定“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不放松,让中医药老字号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一代又一代同仁堂人恪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道德自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追求,“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的大爱情怀,践行立业初心,守护人民健康,铸就了重质量讲诚信的品牌底色,推动同仁堂事业行稳致远。
以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老字号提质增效,是同仁堂不断焕发活力的另一有效法宝。
回顾同仁堂品牌创立350余年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历史。这也是老字号能在中医药行业经久不衰、独领风骚的“青春密码”。
如今,北京同仁堂已拥有七个子集团和多家直属子公司,着力构建以制药工业为核心,集商业零售、健康养生、医疗养老、国际药业为一体的“制药+”产业格局。
近年来,同仁堂持续加强研发顶层设计,成立同仁堂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同仁堂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打造产、学、研、销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同仁堂拥有以同仁堂研究院、健康药业公司研究院、国药公司研究所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获得国内专利授权800余项,科技研发体系健全。
“十四五”以来,同仁堂集团完成各类新产品开发上市近300个,发表论文142篇,拥有6个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标准化实验室,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为了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新需求,同仁堂集团发展重心正向“守护人民健康”全面拓展。
在战略布局上,同仁堂集团积极构建以工业制药为核心,以商业零售、健康养生、医疗养老、国际药业为支撑的“制药+”大健康产业格局。尤其是智能智造新技术的应用,更成为老字号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2-
百年老店,备受质疑?
康熙八年,乐显扬在北京创建同仁堂药室正式开启了同仁堂的百年旅程。在这百年过程中,同仁堂不但在雍正元年成为了清宫御用药房,更是成为了中国“三大名药店”。
三百多年间,凭借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这些经典药品,同仁堂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中药品牌。
现如今,同仁堂已经发展成为集中药生产、销售、科研和配送为一体的大型中医药企业集团,拥有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产品行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创办小米之前,雷军都在研究同仁堂。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中医药这条赛道上,同仁堂的步伐越来越缓慢。
2024年,白云山营收超过749.93亿元,归母净利润28.35亿元;云南白药营收400.33亿元,归母净利润47.49亿元;华润三九营收276.17亿元,归母净利润33.68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收和利润上,纷纷超过了同仁堂。
相比较片仔癀和云南白药的品牌认知,全国遍地的“同仁堂”反而让人混乱。2025年315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写了一篇关于同仁堂的调查文章。
根据报道,关于产品真伪、企业贴牌身份以及各同仁堂分支间的差异已经成为网友的热议焦点,充斥着对于同仁堂的质疑。
特别是,“万物皆可贴牌”的南京同仁堂对于同仁堂的“吸血”行为,经常有患者购买的药品实则为南京同仁堂出品。
当然,侵权同仁堂的并非独此一家,2021年,天津同仁堂冲刺IPO,北京同仁堂以商标侵权为由告上法庭。
当然,这只是同仁堂被质疑的一点。此外,同仁堂及其旗下公司经常因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违规行为被罚。
比如,2019年,同仁堂因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问题被处以巨额罚款;又比如,2018年同仁堂子公司使用过期蜂蜜被处罚。
当然,让同仁堂陷入信任危机的是元素超标问题。
2024年,一位在德国的网友食用在北京同仁堂购买的仁丹后,身体出现了异常,在经过检测后,对比国内药片标准发现同仁堂仁丹汞“超标”5万倍,这一新闻被广泛报道。
对于同仁堂来说,就是道歉、整改、等待市场冷却。2017年,同仁堂饮片质量不合格,分公司被连续通报七次;在之前的2016年,央视曝光同仁堂的阿胶造假,被检测出猪和牛的DNA。
同仁堂近年来因产品质量、生产管理、商标侵权等问题多次受到处罚,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对品牌声誉造成了损害。同仁堂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应对商标侵权等法律问题,以维护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
-3-
一场不得不走的融资自救
为什么一定要现在上市?
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直接:缺钱对同仁堂医养来说,这场IPO本质上不是水到渠成的资本扩张,而是一场不得不走的融资自救。
从财务层面看,公司过去三年虽然在账面上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切换,但这个“扭亏”的过程,更像是靠外力硬撑出来的结果。
2022年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净利润为-923万元,到了2023年转为盈利4263万元,2024年进一步升至4620万元,数字虽然在增长,但结构并不健康。
真正推动净利润增长的,并不是主营业务效率的提升,而是几场关键收购和一次性资产处置的加持。
比如,2022年公司通过收购三溪堂保健院及国药馆,实现并表收入近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20%,这成为当年扭亏的关键。
2024年又接连完成承志堂、中和堂的收购,带来的并表效应,将营收稳定在11亿以上。
更关键的是,2024年公司通过出售石家庄同仁堂中医院,一次性获得1710万元收益,这一数字占到了全年净利润的37%。
如果扣除这部分“非经常性收益”,公司当年的净利润增长几乎为零,甚至可能出现同比倒退。
这种靠“买”和“卖”拼凑出来的盈利模式,其实是一种脆弱的结构平衡。
与此同时,资本结构也在快速恶化。2021年,同仁堂医养的负债率还不到10%,到了2024年已经攀升至45.2%。
从稳健变得激进,只用了三年。商誉也在不断堆积,截至2024年,公司账面商誉高达2.63亿元,占净资产的比重达到37%,远超业内普遍认为的30%安全线。
这些商誉大多来源于前述几个并购项目,意味着一旦并购标的业绩承诺无法兑现,减值风险将直接冲击利润表。
正因如此,此次第三次递表,不是简单的“时机到了”,而是“窗口不能错过”。当前港股对医疗服务企业的估值容忍度相对较高,监管节奏相对平稳,这对仍处在盈利初期、依赖外部融资扩张的同仁堂医养而言,是一个难得的上市窗口期。
一旦错过,再等下一个周期,公司面临的将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冷淡,还有自身业务增长失速与偿债压力的同时爆发。
从这个角度讲,此时此刻,同仁堂医养没有太多选择,它急需上市,不是因为准备好了,而是因为要撑下去。
未来,百年金字招牌能否在医疗服务领域,找到可持续的生存法则?答案可能决定中国老字号转型的命运。
-4-
老字号如何延续?
从各大平台的讨论中可以发现,一方面,公众对同仁堂产品有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公众又对市场上各家“同仁堂”销售的产品表现出一定的不信任。
有消费者在天猫投诉平台反映,其购买的辅酶Q10胶囊商家宣传为北京同仁堂产品,但实际发货为南京同仁堂产品,引发了对南京同仁堂贴牌产品的质疑。商家以次充好,高额赚取差价。
由此可见,贴牌生产对南京同仁堂带来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而同仁堂的贴牌生意也依然存在。
贴牌生产虽为品牌方提供了快速拓展市场、优化成本的路径,但其潜在法律风险需高度警惕。核心风险聚焦于三大领域:知识产权纠纷、产品质量追责及商业秘密失控。
其中,在产品质量责任方面,品牌方作为产品责任主体,一旦贴牌商品出现缺陷,如安全标准不达标、功能失效,需承担消费者赔偿、行政处罚及品牌商誉损失。企业要严格筛选制造商,核查其生产资质、合规记录及技术能力,避免“代工方埋雷,品牌方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