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通财经网
国盛证券发布研报称,近年来,金针菇产能过剩导致行业亏损严重,为应对金针菇价格持续低迷的现状,雪榕生物带头主动收缩产能,估算公司目前年化产能44万吨,同比下降4%。2025Q1公司产能利用率降至63.82%,较2024年下降9pct。双孢菇方面,由于初期投入大、生产管理难度较大,双孢菇进入壁垒相对较高,从众兴菌业双孢菇毛利率来看,仅在2019-2022年下降至30%以下,其他年份保持在30%以上水平,盈利能力突出且有望持续。
国盛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工厂化食用菌产量创新高,大食物观下看好食用菌需求提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食用菌是“大食物观”和“大健康”背景下营养与健康的重要载体。2023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4334.2万吨,同比+2.6%,10年CAGR达到3.2%;总产值3965.6亿元,同比+2.0%,10年CAGR达到7.0%。2023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总产量为409.16万吨,同比增长43.23%,10年CAGR达到7.2%。国内外实现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主要以中低温品种为主,目前占比最高的是金针菇44%。
洗牌加速,格局优化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6至2010年,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国内食用菌工厂化技术逐渐提升,利润驱动下生产企业数量在4年间“井喷”,从2006年的47家发展为2012年的788家。2012年后,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始发展,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开始借助资本力量成长,部分企业借助资本上市,食用菌行业技术成熟,进入门槛低,大量资本涌入的结果终导致产能过剩、盈利下滑,尤以金针菇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金针菇毛利率从2011年的40%+波动下降至2024年的4-5%。
伴随着小微食用菌企业的退市,雪榕生物、众兴菌业、华绿生物等大企业巩固了龙头地位。2020-2024年,行业CR5稳定在33%~36%,行业格局基本稳定。
传统单品:金针菇产能理性回归,双孢菇盈利能力持续
金针菇:近年来,金针菇产能过剩导致行业亏损严重,为应对金针菇价格持续低迷的现状,雪榕生物带头主动收缩产能,估算公司目前年化产能44万吨,同比下降4%;2025Q1公司产能利用率降至63.82%,较2024年下降9pct。此外,众兴菌业也减少产能13.46%至675吨/天。考虑龙头公司的成本优势,尾部企业或有更大幅度产能调整。
双孢菇:2020年以来双孢菇日产量平稳下滑,2023年日产量916.7吨,同比减少1.6%。由于初期投入大、生产管理难度较大,双孢菇进入壁垒相对较高,从众兴菌业双孢菇毛利率来看,仅在2019-2022年下降至30%以下,其他年份保持在30%以上水平,盈利能力突出且有望持续。
冬虫夏草:工厂化新生力量,产业落地进行时
伴随着气候变化和过度采挖,野生冬虫夏草长期产量趋势向下,人工培育和产业化实现冬虫夏草稳定供应成为行业的新出路。2023以来,众兴菌业、雪榕生物先后公告实施冬虫夏草工厂化培育项目。根据众兴菌业2024年10月的项目实施说明,6吨冬虫夏草满产后预计实现年收入26220万元、年净利润约6500万元,对应单公斤价格约4万元,年利润率24.8%。考虑当前市场价格情况,未来实际业绩增量或较为可观。
投资建议
食用菌工厂化已经进入产能的理性回归期,在长期亏损之下,产能过剩品种的相关龙头开始主动调减产能;产能稳定品种或仍有继续盈利能力,看好食用菌企业主业部分的业绩反转。此外,冬虫夏草产业化初期,行业红利仍在,或打开食用菌企业第二成长曲线,建议关注众兴菌业(002772.SZ)、雪榕生物(300511.SZ)。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测算可能产生的误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