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通这两天在雅虎上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一篇内容为“中国游客在日本用假‘帮助标记’为所欲为”的新闻。本想借此呼吁一下出门在外要遵守规则,但点开来之后是越看却越不对劲。
相关的雅虎新闻
顺着新闻中提供的信息一路溯源,才发现一切源于一条X上个人发布的一条视频:几个疑似中国游客站在餐厅门口向里面张望着,其中一个疑似中国游客包上系着一张‘帮助标记’。没有对白,没有声音,长度也只有不到30秒,就连这几个客人到底是不是中国人都无从得知。
视频在推特上也激起了极大的争议
拍摄者来回循环播放着毫无内容的视频,仅仅因为“中国人怎么会知道日本‘帮助标记’的”的疑问便配上文字说“中国旅行社批量发放‘帮助标记’,还说只要有这个,在日本旅行可以为所欲为”。就这样,一条没头没尾的“看图写话”在SNS上炸开了。就连媒体媒体都争相报道,打造成了“中国游客滥用日本福利制度”的“官方新闻”。
不少媒体都报道了相关内容
视频一发,点赞转发哗哗涨,评论区充斥着指责,更不乏人身攻击。小通特意在X搜了相关关键词,最近一周的帖子好几千条,基本都是一个样:先是愤怒吐槽,然后大家附和,最后上升到民族情绪。可证据呢?除了那条没头没尾的视频,什么背景都不清楚,小通调查了好久也没找到可信的信息来源。
原视频,看了就知道有多“看图写话”了
新闻媒体更是在背后推波助澜,引用没头没尾的“看图写话”也就算了,一众媒体在报道中承认“真偽は定かではない”(真伪不明),但仍推波助澜地讨论“外国人滥用制度”的潜在风险,还声称是中国SNS“小红书”、“微博”上的宣传造成的“滥用帮助标记”。
小通又翻了翻小红书和微博,发现事情也并非如此。小红书上,确实有在日中国人分享过帮助标记,比如“孕妇用着方便”、“孩子ADHD我给领了一个”、“科普日本红牌子”等。但这些帖子压根没说“假装残疾”或者“占便宜”,只是觉得日本的善意服务挺暖心,大家也都自发地呼吁勿要乱用。可到了日本SNS上,这些分享被截图后,解读全变了味,成了“中国人宣传拿着红牌子在日本为所欲为”。
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网络时代,算法推波助澜:你点开一篇负面新闻,下一个推送就是类似内容。SNS上,情绪性的内容铺天盖地,理性的少数派声音被淹没。一旦出现一点火星,愤怒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让真相越来越模糊。
帮助标记是啥?
叽里咕噜过了一堆,那么帮助标记(ヘルプマーク)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个2012年由东京都推出的小红标,本意是帮助那些外表不容易看出需要的群体——如义肢使用者、内部疾病患者、妊娠初期女性——在公共场合获得简单帮助。它不是“特权通行证”,而是一个“无声的求助信号”。
根据东京都福祉保健局的官方说明,持有者无需提交诊断书或残疾证,只需口头申请即可免费领取。证明不证明由个人负责,周遭人看到后自然提供帮助,如让座、协助上下楼梯或在拥挤中留意安全。如今,这一政策在日本已扩展到多数自治体,铁路、公交公司也配合张贴海报,2020年东京奥运会时甚至纳入JIS标准(日本工业规格),以便外国人理解。
据残疾人国际组织(DPI)日本会议的数据,帮助标记的使用者中,约70%是日本人,主要用于日常通勤或购物。2025年上半年,随着访日游客激增,外国使用者也随之上升。
如今帮助标记的发放点遍布机场、车站和旅游中心,游客接触到帮助标记的机会也在变多。大阪关西万博更是推出“特别发放”活动,主动为需要帮助的外国人提供标记,这本是为残障国外访客设计的便利,却在SNS上被批判为“偏袒外国人”,激起了部分人的情绪。
迫于压力,日本铁路公司JR东日本在2025年夏季发布多语种公告:“标记是为真正需要的人准备的,请勿随意使用。”DPI日本会议事务局会长佐藤在采访中表示:“国籍无关,但如果不必要的使用增多,真需要者会遭受不公。”
十几年来平稳融入生活的帮助标记,却随着社会风向的变化,突然成了滋生疑虑的温床。
情绪先行
帮助标记的设计初衷是善意的,但它的“无需证明”机制确实留下了被滥用的空间。X上早有人吐槽自己的经历:“年轻人戴着标志翘着二郎腿玩手机,还占着优先席,合理吗?”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如何保证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只能靠大家自觉。
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得出来,十几年来稳定运行的系统突然以这种方式陷入舆论的漩涡,与日本近期抬头的排外主义情绪脱不开干系。NHK今年进行的民调显示,40%民众“担心外国人抢资源”,较2020年上涨了15%。极右团体参政党公开呼吁“限制外国人入境,保护本土福利”,高举“日本人优先”的口号在参议院选举中赢得大胜。以排外的外国人政策作为一大选举噱头的高市早苗更是在自民党党首选举中拔得头筹,有望成为日本第一位女首相。
参政党高喊“日本人优先”的口号,获得了大量支持
这次的事件恰好撞上了情绪的枪口。但这不是孤例:这两年,类似“中国人买光房产”“抢占医院资源”的帖子层出不穷,互动率远超理性讨论。“替罪羊效应”之下,民众将焦虑投向“外来者”,尤其是显眼的中国游客。
2024年,“中国人在迪士尼插队”的帖子也曾在X上刷屏,后查实是严重夸大扭曲了事实。媒体也难辞其咎,各路报道虽提及“真伪不明”,却用耸人听闻的标题,间接推高了排外情绪。据Pew Research 2025年报告,日本SNS用户中,40%认为“外国人相关帖最易引发偏见”,但仍然会被哗众取宠的标题和内容吸引住。
理性的声音往往并不被理睬
其实在国内,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2023年,用一张图片“看图写话”声称日本在武汉制作军服的谣言曾经也激起过强烈的指责,日本人学校、日企等国内日本团体也常常被卷入“一眼假”的谣言。赚足一波眼球,等大家淡忘,再继续赚眼球的套路在哪里都可以说是“流量密码”。
SNS的算法只讲究一个流量,毕竟流量就是钱。研究表明,高情绪内容、愤怒帖阅读率比中性帖高3倍。一些缺乏上下文、无对白、拍摄者匿名、文字无实证的视频能够掀起风浪正是利用了当今“流量至上”观念的结果。
说在最后
小小一个帮助标记其实隐藏着许多矛盾。然而,这样的故事并不新鲜。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算法总能轻易点燃情绪,却鲜少留下理性的余地;媒体偏爱耸人听闻的标题,真相往往被淹没在点赞和转发里。
帮助标记的初衷是简单的——用一个红色的小标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然而,当猜疑的目光汇聚其上,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受到的伤害却总被忽视。制度的完善或许能减少误解,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停下来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最后,如果大家去日本旅游时有身体上的不便需要领取帮助标记,可以前往各地各层级政府、各地保健所、市民中心等机构窗口。东京更为方便,在东京都内各车站也都有可以领取的地方。如果在外看到了包上挂着帮助标记的人们也可以多一些关照,让善意延续下去。
我们自然不能让日本媒体的看图写话变成现实,但也别畏惧于无中生有的议论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