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美债总额首次超过38万亿美元”。对此,很多人心里都嘀咕:美国这么欠钱,它到底还用不用还?而咱们中国作为曾经的“大债主”,现在又被欠了多少?
美债雪球越滚越大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什么美国国债都突破38万亿美元了,美国政府却好像一点儿不着急,甚至给人一种“这钱不用还”的错觉?
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
核心原因在于,美元是当今世界的“硬通货”。
这就好比在一个村子里,大家都认黄金,那么发行借条(债券)最多、欠债也最多的大户,只要他还能用自己印的“欠条”换来实实在在的粮食、布匹和服务,那他的债务游戏就能继续玩下去。
美国正是凭借美元的国际核心货币地位,玩着这套“用新债还旧债”的游戏。
全球贸易的将近九成都用美元结算,这种巨大的需求,使得全球投资者包括各国央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乃至个人,都心甘情愿地购买美债,视其为最安全、最方便的资产之一。
所以,美国财政部并不需要真的掏空国库去还清这38万亿,它只需要不断地发行新的国债,吸引新的买家来接盘,用融来的钱去支付到期的旧债和利息就行了。
只要全世界对美元的信心不垮,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理论上就能一直持续。
但是,这不代表没有风险,这辆高速列车前面,可能暗藏着两道危险的岔路。
第一道岔路叫“债务上限危机”。美国国会给联邦政府的借钱行为设定了一个天花板,两党经常为此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可能导致政府暂时停摆。
有分析认为,这次因为债务问题引发的政府关门,持续时间可能不短,或许会拖到2026年。虽然美国政府历史上从未出现真正的“技术性违约”(即利息支付违约),但这种政治僵局极大地动摇了市场对美债“绝对安全”的信心。
第二道岔路更致命,就是债务本身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当利息支出成为财政难以承受之重时,美元的信用基石就会松动。
那么,美国到底欠中国多少钱呢?这个问题其实需要动态看待。
确实,中国曾是美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但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在优化其外汇储备结构,持续地、有序地减持美债。与此同时,我们大幅增持了黄金。
所以,中国持有的美债具体数额是在变化中的,但一个不争的趋势是,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正在努力降低对单一美元资产的过度依赖,让自家的“钱袋子”更加安全、多元。
这种分散风险的操作,就像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毕竟,眼看着美债雪球越滚越大,风险与日俱增,全世界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不能把宝全押在美元这一棵树上。
于是,“去美元化”成了国际金融界的一股强劲暗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慢慢不用美元,未来的国际结算和储备,用什么来替代呢?
不用美元,那用什么?
目前看来,主要有几种思路,但各有各的难题。
第一种思路,是很多人自然想到的人民币。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让人民币去替代美元,对中国而言可能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选择。
为什么呢?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听起来风光,却有不少副作用。它会推高本国货币的汇率,让中国的出口商品变贵,从而削弱我们在制造业上的竞争力。
弄不好,还会导致产业失衡,甚至促使工厂外迁,引发“工业空心化”的风险。
另外,一旦人民币为了国际化而完全自由兑换,国际上的热钱就能像潮水一样涌进涌出,疯狂炒作中国的房地产、股票等资产,推高房价,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看看纽约、伦敦那些价格高企却没人住的“幽灵公寓”,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中国的策略更可能是大力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和定价功能,但审慎地避免让其成为下一个“美元”,重蹈债务无限扩张、最终利益归于金融寡头的覆辙。
第二种思路,是回归黄金,或者推出与黄金挂钩的“数字稳定币”。
黄金的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天生具有稀缺性,价值稳定,非常适合作为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贸易锚定物。
但黄金的硬伤在于总量有限,全球一年新开采的黄金,价值还不到5000亿美元,面对全球高达33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量,简直是杯水车薪。
如果硬要用黄金做全球货币的基石,很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市场上没有足够的货币来润滑交易,全球经济这台机器可能因为“机油”不足而卡壳。
所以,黄金稳定币更适合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难以担当全球货币体系核心的重任。
第三种思路,是鼓励各国之间直接用本币结算。
比如,中国和巴西、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就已经建立了这样的渠道。这办法能绕过美元,直接解决结算问题,听起来很美。但它解决不了一个根本性难题——贸易不平衡。
举个例子,俄罗斯长期向印度卖石油,形成贸易顺差,手里就会积攒大量的印度卢比。可俄罗斯拿着这么多卢比,除了买点印度的特产,还能干什么呢?
这些钱无法进行有效的国际投资或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就成了“死钱”。所以,本币结算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治标不治本。
可以说,38万亿的债务冰山旁边,是悄然转向的全球央行和不断涌现的替代方案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选择和行动至关重要。是步美元霸权的后尘,还是引领一条更注重实体经济、更普惠大众的新路?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考验。
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会向着更公平、更稳定、更能服务于真实经济与普通人生活的“班科”理念演进?我们拭目以待。
环球网:2025-10-23:美国国债总额首次超过38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