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13小时、日销3000杯:一个贵州小品牌,让同行看傻眼 排队13小时 排队10小时奶茶店
创始人
2025-11-03 12:12:38



“当品牌成为本地人生活的一部”,成为外地人了解本地的窗口时,才能真正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长红品牌。

来源 | 区域品牌事务所(ID:Junbrands)

作者 | 黄晓军

图片 | 全景网

当杭州中心商场的茶饮店还在为日销500杯发愁时,一家来自贵州的品牌却创下了排队13小时、单日销量破3000杯的纪录。

当整个茶饮赛道一年闭店15.7万家时,它全国55家直营门店却全店爆火,深圳首店开业即登顶商场茶饮销量榜首,甚至让北上广打工人为喝一杯“贵州抹茶”提前下班。

这个被网友称为“贵州星巴克”的品牌,就是去茶山。

从2000年贵阳街头18平米的宜北町起步,到如今会员超百万,成为继茅台、老干妈后的贵州新名片,去茶山不仅守住了西南区域的基本盘,更在2023年后以反常规姿势闯入一线市场。

新式茶饮3500亿市场,被一个贵州品牌一下子击穿了。

它到底凭什么打破“区域品牌难出圈”的魔咒?又给无数挣扎在本地化的消费品牌,提供了怎样可复制的突围路径?

深耕西南23

很多人以为去茶山的爆火是一夜爆红,但回溯其发展轨迹会发现,它在西南市场的扎根,用了整整23年。

不同于其他品牌“快速拓店、抢占市场”的打法,去茶山走的是“慢而深”的路线,靠三个核心逻辑,把贵州风味做成了区域消费者的生活刚需。

1 产品:把贵州风物做成不可替代的记忆点

区域品牌的核心壁垒,往往藏在“本地人熟悉、外地人好奇”的地域资源里,去茶山早早就抓住了这一点。

2005年,当多数奶茶店还在卖珍珠奶茶时,去茶山推出了“山水纹冰旋系列”。

其灵感源自贵阳人从小喝到大的传统小吃“冰浆”。把水果、冰沙、糯米混合,再加上黔灵山山水纹的挂壁设计,既贴合本地人的味觉记忆,又自带差异化颜值。

这款产品至今仍是畅销款,甚至有贵州本地网友说:“喝冰旋,就像吃了碗小时候的绿豆冰浆”。

更关键的是,它没有只停留在复刻传统,而是把贵州小众食材做透。

比如被称为“黔中瑰宝”的刺梨,维C含量是柠檬的20倍,但酸涩感让很多品牌望而却步。

去茶山团队耗时3年研发“二次提纯”工艺,中和酸涩后推出刺梨普洱茶,还在门店提供免费刺梨奉茶试喝,甚至标注

“堂食喝不惯可更换,请给贵州刺梨一个机会”。

这既降低了消费门槛,又慢慢把“刺梨=去茶山”的认知植入消费者心智。

到后来,黎平香禾糯、铜仁抹茶、青岩玫瑰酱……这些带着贵州地名的原料,成了去茶山产品命名的“标配”,比如“黎平香禾糯糯普洱鲜奶茶”“干酪贵州铜仁抹茶鲜奶茶”。

名字虽长,却让消费者一眼记住,这是只有去茶山能喝到的贵州味道,避开了与连锁品牌的同质化竞争。

2 场景:反快消店逻辑,把门店做成贵州人的社交广场

在茶饮行业都在追求“小门店、快取餐”时,去茶山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大店模式”。

80平米都算微型店了。标准店100-150平,最大的门店达260平,相当于把贵州山野搬进了都市。

贵阳花果园店用传统夯土工艺做吧台,玖福城店用竹丝搭建顶部隔断,所有门店都播放鸟鸣BGM,挂着手工竹编灯。

这种设计不只是好看,更是精准击中了西南人的社交需求。

学生在这里写作业,1杯奶茶就等于一科作业;

贵州版同事关系的职场试金石,离职请喝去茶山甚至能按关系选不同产品;

长辈们把这里当免费棋牌室,环境比棋牌室好,茶水直接点。

甚至在疫情期间,当其他小店靠外卖勉强维持时,去茶山的大店反而承接了报复性外出的需求。

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一杯奶茶,更是一个能聊天、歇脚的空间。

这种“不只是卖水,更是卖生活场景”的逻辑,让它在西南市场积累了极高的用户粘性。很多顾客一家三代都喝去茶山,把品牌变成了本地人成长记忆的一部分。

3 会员:用简单直接的诚意,锁住百万复购用户

区域品牌在于全国化大牌竞争时,最怕的就是客群流失。但去茶山用一套无门槛会员体系,把复购率做到了行业前列。

它没有搞复杂的积分兑换、等级特权,而是简单直接:免费注册会员,只需要动动小手就可以享受每杯减5元的优惠。

看似朴素的规则,却精准解决了价格敏感和复购意愿两个问题——20-30元的饮品,实际到手价15-25元,比连锁品牌的高端线便宜,又比低价奶茶有特色附加值。

而“每杯立减”的设计,让消费者每次想买奶茶时,都会下意识优先选择去茶山。

到2023年,去茶山的会员数已经突破百万,且几乎不需要靠RFM模型等工具管理。

有消费者说“每次路过都想进去买一杯,不是因为优惠多,而是觉得划算又好喝”。

这种靠诚意而非套路的会员逻辑,让它在西南市场形成了消费习惯,为后续全国化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全国化突围

2023年9月,去茶山走出西南,在深圳前海购物中心开出首店——这是它全国化的关键一步。

我们之前看到的区域品牌全国化,大多是“一城10店齐开”的玩法,这样能够迅速提升同城影响力,亦能摊薄新开市场供应链成本。

但去茶山没有选择广撒网,而是采用精准打击的拓店策略:

只进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核心高端商圈,且单城先开1家店。

深圳首店选在万象前海,上海首店落地苏河湾万象天地,广州首店进驻天环广场。

这些商圈不仅人流量大,更重要的是,客群以愿意为新鲜体验买单的年轻人为主,正好匹配去茶山“特色+中高端”的定位。

而“单城单店”的模式,既避免了内部竞争,又制造了稀缺感。

比如广州首店开业时,点单高峰期,小程序显示甚至提示预计需要等待七小。社交平台上,满是“求代购”“什么时候开二店”的声音。

这种用高端商圈背书,用单店爆点引爆声量的策略,让去茶山快速在一线市场建立起贵州高端茶饮的认知,避免了区域品牌进一线就变廉价的尴尬。

但要实现这一点,其背后需要的是供应链、渠道、营销等多维度的支撑。

支撑1:供应链——从贵州本地采购到全国化溯源体系

全国化的最大难题,是地域原料的稳定供应。

去茶山早在深耕西南时,就开始布局供应链:早年与贵州本地茶农合作,2023年直接认领贵州万达丹寨茶园,2024年又与贵茶集团合作建立专属抹茶基地,确保铜仁抹茶、贵州绿茶等核心原料的稳定供应。

针对刺梨这种季节性强的食材,它不仅与贵州当地加工厂合作,建立刺梨原汁的储存体系,还通过“二次提纯”工艺,让刺梨产品全年供应。

而进入新市场后,它又灵活调整原料策略。上海门店推出“8424西瓜丸子碎冰浆”,用上海本地知名的西瓜品种;广州门店开发“双皮奶限定饮品”。

毕竟,走出贵州之后,那种种基于时间和成长的熟悉感和信任感不再存在,品牌需要用各地特色当地消费者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支撑2:渠道——拒绝加盟扩张,用直营守住品质底线

很多区域品牌全国化失败,都是因为“加盟太快,品质失控”。

前不久,「区域品牌事务所」调研一个品牌时,其创始人就发出一个疑问。所有的标准、培训都一样,但为什么加盟店的交易额始终低于直营店?

实际上,直营是你自己的事业,且是唯一的事业。而加盟,不过是加盟商的多个投资中的一个而已。

去茶山从创立至今,始终坚持100%直营——无论是西南的老店,还是一线的新店,所有门店的选址、装修、运营都由总部统一管控。

这种模式虽然扩张速度慢,但能确保体验一致。

支撑3:营销——不做流量轰炸,靠“地域文化+场景体验”自发传播

去茶山的全国化营销,没有靠直播带货、低价促销,而是延续了地域文化绑定的逻辑,让体验成为最好的传播载体。

在上海前滩太古汇店,它不仅在门店摆放贵州竹编、黔陶茶具,还联合贵州桥梁纪录片《越山河》推出联名产品,把贵州克服地理障碍的坚韧精神融入品牌故事;

在深圳门店,它举办贵州非遗茶染体验活动,让消费者亲手制作茶染手作,感受贵州文化。

这些活动没有刻意追求流量,却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自发拍照分享——有人因为在商场里感受到了贵州山野而打卡,有人因为喝到了从没尝过的刺梨茶而推荐给朋友。

这种靠文化共鸣而非流量套路的营销,让去茶山在一线市场快速建立起有温度的地域品牌形象,避免了网红品牌昙花一现的命运。

把地域挖成护城河

去茶山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爆红,而是25年扎根地域、稳步扩张的结果。

它的路径,为无数挣扎在本地化的消费品牌,提供了4个关键启示:

1地域特色不是局限,而是最核心的差异化壁垒

很多区域品牌总想去掉地域标签,变得更全国化。但去茶山证明,地域特色不是包袱,而是别人学不会的护城河。

贵州的刺梨、冰浆、香禾糯,这些看似小众的资源,恰恰是连锁品牌难以复制的——它们不仅承载着本地人的情感记忆,对新市场的消费者而言,又是新鲜的体验。

关键在于,要把地域特色做深做透。不是简单用个本地原料,而是从产品设计、场景营造、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把地域基因融入品牌的每一个细节。

2全国化不是丢掉本土,而是升级地域内核

区域品牌全国化最容易犯的错,是为了适配新市场,丢掉了自己的根本。

但去茶山的“原产万物,万物稀奇”理念,给出了更优解。全国化不是去地域化,而是把地域内核从具体食材升级为品质标准和文化情感。

它没有因为进入一线市场,就放弃贵州核心原料,而是把贵州风味作为基本盘,同时灵活融入新市场的本地元素。

它没有因为要高大上,就丢掉西南市场的松弛感,而是把城市里的山野空间作为核心场景,让不同城市的消费者都能感受到舒适与真诚。

这种“根在地域,魂能适配”的逻辑,才是全国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3慢扩张不是保守,而是为了走得更远

在“千店计划”成为行业常态的当下,去茶山25年开50余家店的速度,看似慢,实则稳。

它的扩张逻辑,给区域品牌提了个醒:

不要为了规模而牺牲品质,慢扩张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直营模式虽然慢,但能守住品质底线;单城单店虽然保守,但能集中资源打造爆点;深耕供应链虽然投入大,但能确保产品稳定。

对区域品牌而言,全国化不是比谁开得快,而是比谁走得稳。只有在每个新市场都建立起好口碑,才能真正实现从区域到全国的跨越。

4用户粘性不是靠优惠,而是靠情感联结

很多区域品牌靠低价促销留住用户,但去茶山证明,真正的用户粘性,来自情感联结而非利益驱动。

它的会员体系没有复杂的规则,却靠每杯立减5元的诚意,让消费者感受到被尊重;它的门店没有刻意讨好,却靠像朋友家客厅一样的松弛感,让消费者产生归属感;它的全国化没有刻意迎合,却靠地域文化共鸣,让新市场的消费者感受到温度。

怎么说呢?当下品牌最需要“人感”。

对区域品牌而言,最宝贵的资产,不是门店数量,而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记忆。

当品牌成为本地人生活的一部”,成为外地人了解本地的窗口时,才能真正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长红品牌。

作咨询电话


来源:区域品牌事务所(ID:Junbrands)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南百亿国企,任命79年总经理... 【高管动态】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原传媒)总经理空缺近1年半,终于在11月初完成递补。首位...
聚焦进博|专访罗克韦尔自动化中... 作为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之一,罗克韦尔自动化连续五年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
V观财报|操纵证券市场罪!梅花...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梅花生物或公司)控股股东孟庆山犯操纵证券...
聚焦进博|美国谷物协会:时刻准... 在今年进博会期间,由13家主要农产品协会组成的“美国农产品贸易高级访华团”到访上海。在“中美农产品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