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茅台涨不动了,“精致男孩”成救命稻草? 医美茅台涨不动了,“精致男孩”成救命稻草?
创始人
2025-11-06 18:04:12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医美行业迎来了“寒意暴击”!

2025年三季报季,曾被奉为“医美茅”的爱美客营利双降,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等头部企业同步陷入双降困境,行业增长逻辑正在改写。

当女性消费力趋于理性,医美机构把目光盯向95后男性群体,这场消费转移背后,是行业自救,还是一场倒逼规范的深度调整?

PART.01
行业失速:从千亿神话到集体滑坡

医美行业的暴利神话曾持续多年。

上游原料商披露的数据显示,一支玻尿酸原料成本仅32元,经过中游制造、下游机构层层加价后,终端售价可达16800元,溢价超500倍。双眼皮手术、隆鼻等普通项目动辄上万元,面部轮廓重塑、全身吸脂等高端项目收费更是高达数十万。

全产业链都在此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上游原料商净利率普遍超20%,优质企业甚至突破60%,爱美客等中游制造商毛利率长期维持90%以上,下游医疗机构净利率也能稳定在8%-25%。

2021年前后的黄金时代里,医美注册企业一度突破4.7万家,新氧等互联网平台市值超20亿美元,爱美客更是凭借超100%的增速创下1700亿市值峰值。



然而这一切在2025年戛然而止。

爱美客前三季度营收18.65亿元同比降21.49%,净利润暴跌31.05%,目前爱美客市值约为460亿元,与其2021年巅峰时期的1800亿市值相比,大幅缩水约1340亿元,累计跌幅高达74%。



行业前茅的华熙生物、昊海生科、敷尔佳等企业也陷入了营收利润双降,昔日高增长神话彻底终结。

PART.02
消费转移:女性退潮,男性接棒成新宠

医美行业失速,核心是女性消费力回归理性。

经济压力下,医美作为非刚需,成了许多女性的缩减项。曾经“咬咬牙就冲”的万元项目,如今要反复权衡性价比。

更关键的是,频发的医美事故引发信任危机。比如戚薇肉毒素注射过量导致“吊梢眼”,网红“千里寻椰”光子嫩肤被二度烧伤,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据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医生透露,仅2025年4-6月就收治了上百名肉毒中毒患者,其中7人被送进ICU,生命垂危。

除此之外,注射生长因子导致面部馒化、隆鼻失败引发感染、过度填充变成“科技脸”等案例,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显示,行业合规从业者约1.7万名,非法执业者却超15万人,每年黑诊所医疗事故高达4万起,这让女性消费者对医美愈发谨慎。

同时,“白幼瘦”审美被打破,人们对多元化自然美的追求让盲目跟风医美成为过去。

当女性市场趋于饱和,男性消费者成为机构争抢的新蓝海。

据德勤、弗若斯特沙利文等权威机构调研,国内95后男性医美需求年增长率超20%,部分监测数据显示增速可达24%-40%。结合新氧行业测算及整形问答网2025年市场报告,该群体消费占比预计将突破30%。

值得关注的是,男性医美平均客单价达女性的2.75倍,这一核心数据已被新氧白皮书、360视界等多方调研交叉验证,反映出男性在抗衰、轮廓塑形等高价项目上的消费偏好。

北京某互联网大厂95后员工严强为改善痘坑每月飞首尔医美,95后男生韩子年消费万元用于抗衰项目,他们多因职场竞争和择偶需求买单,注重自然效果且决策果断,对医生资质和机构专业性要求极高。

海外市场同样如此。最近,硅谷科技男为应对年龄歧视和裁员压力,面部拉皮手术需求五年增长五倍,30岁做肉毒、40岁做面部手术成为行业新风向。

PART.03
乱象整治:“他经济”倒逼行业回归理性

长期以来,医美行业乱象丛生。

黑医美机构使用假药、无证操作屡见不鲜,国家明令禁止的生长因子被违规注射,导致消费者面部增生变形。此外,平台虚假宣传、网红种草制造过度焦虑,机构强制消费、退款难等问题突出。

但随着男性消费群体崛起,行业正迎来深度整改的契机。调查显示,男性消费者更关注医生资质和专业度,主动查执业证书、案例,对营销话术免疫力强。过度营销的机构被淘汰,合规经营的机构获得机会。

再加上医美行业“价格屠夫”、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强势搅局,靠自建工厂、批量采购整合供应链,其将原本官方指导价近2万元的童颜针,价格打到最低2999元。这一打破上游控价的行为遭多家厂商发律师函维权,却成功倒逼童颜针及同类项目从虚高回归合理定价。



与此同时,女性消费者端也愈发理性,“做好功课再行动”成为共识,她们对比机构资质、医生履历,拒绝“完美复刻”,转而追求“妈生款”自然微调。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也正在收紧。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查处假药、无证行医;出台营销新规,规范广告和“种草”;推动药械溯源,要求公示药品来源和医生资质。爱美客涉嫌垄断被起诉,标志着监管向“事前预防”延伸。



医美行业下半场,拼的是医疗本质和信任。依赖暴利、营销驱动的机构终将被淘汰,注重创新、合规经营的企业才能站稳脚跟。

消费者追求“悦己”,但“安全”是底线。无论男女,都应理性决策,选合规机构和专业医生。

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自律、监管护航、消费者理性。

唯有如此,才能告别野蛮生长,走向可持续未来。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抖音电商,店播领跑双11 抖音... 进入第17个年头的双11,还能玩出什么新东西?品牌携手男团女团,将演唱会级别舞美搬进直播间;短剧《1...
十五运|上海选手唐钱婷摘得女子...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中,上海选手唐钱婷在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中以1分05秒36的优异成绩摘...
AI眼镜的科技时尚新风潮,Ro... 文 | 无锈钵一款真正意义上“人人皆可佩戴”的智能眼镜,何时才能出现?这是11月13日,Rokid乐...
境外炒股收益要纳税?不是新规!... 近期,北京、福建、广东、厦门、深圳和四川等地税务部门陆续曝光了6起对取得境外收入未依法申报人员开展引...
中方将依法依规为包括印度在内的... 11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印度排名第一的网球选手本周在社交媒体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