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常听人说金融圈没硝烟味,不像真战场那般激烈,可十一月十号,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突然搞出个大动作,堪比扔了颗威力十足的炸弹。
全球交易者都没料到,LME既没有任何警告,也没留半点缓冲,突然就宣布停止所有非美元货币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人民币、欧元、日元全被踢出局。
这哪儿是技术性调整,分明是蓄谋已久的围剿,目标直指正在崛起的人民币,可伦敦和华尔街的精英们没料到,他们亲手按下的或许正是旧时代金融秩序的终止键。
LME是美元的“收割机”
想真正看懂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这波让人意外的操作,可别被它 “全球最大工业金属交易平台” 的光鲜外衣唬住。
它从来不是一个公平的交易市场,而是美元霸权体系中一个关键的“财富放大器”,用来维持美国在全球金融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美元能在全世界横着走,靠的是三根硬支柱:一是全球做生意基本都用美元结账,二是各国央行都把美元存着当储备货币,第三根最藏得深,全世界的大宗商品,不管啥值钱的原材料,都得用美元定价格。
LME正是这根支柱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全球工业金属的价格,从铜到铝,都在它的定价系统中循环,这就意味着美元不仅能买东西,还能“定义”东西的价值。
这套体系背后,是一个熟练而残酷的财富转移链条,流程其实非常简单:第一步美联储降息,放水印钞,大量美元流向全球,尤其是LME这类商品交易所。
第二步热钱进场炒作, 铜、铝、黄金等期货价格被炒到天上去,制造出虚高的金属泡沫。
第三步是制造业国家没办法只能接盘,中德日韩这些制造业大国,要想继续开工生产、不耽误订单,只能硬着头皮花高价买原材料,辛苦创造的财富就这么硬生生被抽走,全都流向了华尔街。
第四步美联储突然加息,资本迅速撤离全球市场,回流美国,美元升值,其他国家货币贬值,第五步价格崩盘, 资本退场后金属价格暴跌,泡沫破裂,市场一片混乱。
第六步美国资本抄底, 之前被迫高价进货、利润微薄的企业,因为成本和需求双重压力破产倒闭,这时美国资本趁机用低价收购全球优质资产和矿产资源。
这场游戏,华尔街玩了几十年,以黄金为例:09到11年美联储放水,金价从每盎司850美元一路涨到1920美元,等15年开始加息,金价又被打回1046美元。
涨跌之间,华尔街光靠期货操作就赚了150亿美元,更狠的是,金价暴跌后,他们又反手去收购金矿企业,比如Newcrest矿业的资产估值被腰斩近48%,全球超四成金矿并购案背后都能看到美国资金的影子。
LME的噩梦
多年来,LME凭借美元定价权操控全球金属价格,看似牢不可破的体系,如今却遇到了一个真正的“硬对手”中国,这个挑战不是靠金融手段,而是靠现实的工业力量和贸易体量硬生生堆出来的。
中国的影响力不是虚的,而是建立在全球制造链的“刚需”之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精炼铜消费国,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占据全球超过70%的稀土氧化物产能,以及超过55%的电解铝产能。
全球将近一半的新铜需求都来自中国,每天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金属贸易,最终都流向中国的港口,宁波港、上海港的货运吞吐量,早已比LME的电子盘报价更能体现真实的市场需求。
当一个国家既是最大买家,又掌握部分关键资源的出口权,游戏规则自然会改变,过去由美元独占的定价权,正在被中国的贸易和产业实力一点点撬动。
人民币计价早就不是光喊的口号了,而是被市场实实在在推着走的现实趋势,从22年到现在这三年,人民币计价的金属期权日成交量从3万手一下涨到27万手,直接暴涨 900%。
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大国在对华矿产出口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首次突破三成,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也早已超越LME,成为全球持仓量最高的铜期货市场,其铝合约的单日成交量一度超过LME同类产品18%。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中国不仅在争夺“旧体系”的份额,还在搭建一套全新的金融与贸易架构,中国与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中东能源国,正在建立金属交易互换机制和直接结算通道。
这个“能源—人民币—金属”的循环闭环,彻底绕开了美元支付系统,正在重塑全球商品结算格局,它不仅削弱了美元在金属市场的支配力,更动摇了美国以LME为核心的全球定价体系的根基。
当霸权开始耍赖,说明它怕了
面对人民币在全球金属市场上不断扩大的影响力,LME背后的美元体系终于坐不住了,但这次它的反应不像以往那样老谋深算,更像是一头受惊的老兽。
那场突如其来的“规则更改”,看似强硬,实则是一种慌乱的自救,几十年来,美元体系靠着加息—资本外流—低价收购—财富回流的循环,不断从全球“吸血”,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收割机器”。
美联储每次加息,海外资本都会被迫回流美国,美国企业再借机到处收购资产,1983年美国对外并购额还只有1560亿美元,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飙升到2.3万亿美元,几乎翻了十五倍。
22年开始的新一轮加息,却打破了这一神话,美国的对外收购额不仅没涨,反而骤降35.6%,跌至1.47万亿美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LME的剧烈反应,就发生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当上海期货交易所宣布人民币计价铜期货的持仓量跃居全球第一,仅仅过了不到两周,LME就火速发布了“封杀人民币风险对冲”的新规。
这一举动并非精心布局,而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反扑,LME干脆牺牲掉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的利益,把全部火力集中在人民币身上。
它的心思一点不复杂,就是要切断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避险路子,逼着交易商重新靠美元结算,说到底,这么做的核心就是为了稳住美元在金属市场的话语权。
但这种做法其实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因为一旦人民币被排除,其他非美货币的交易成本也同步上升,LME的整体市场活跃度必然下降。
更致命的是,这种“掀桌子”的举动暴露了美元体系的恐惧:它不再有信心通过市场规则取胜,只能靠人为制造障碍维持优势。
LME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人民币反成最大赢家
LME原以为封锁人民币结算能稳住美元的地位,结果却彻底打乱了自己的节奏,这场看似强硬的“封杀行动”,反倒成了推动市场转向人民币的催化剂。市场的选择非常直接,它不听命令只认现实。
相关政策刚一出台,立马就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对比,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夜盘铜主力合约彻底火了,交易量一个劲飙升,价格也跟着猛涨,与此同时,LME的美元计价电子盘却罕见地陷入停摆,直接暂停了交易。
两边的铜价差被瞬间拉开到每吨423美元,这是自8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不仅仅是价格的波动,而是两个体系的分裂:一个代表着伦敦的金融投机逻辑,另一个反映着中国真实的工业需求。
形势一反转,大家都赶紧动起来了,迪拜商品交易所没耽误,第一时间宣布要上人民币计价的铜期货,就是要接下伦敦丢掉的市场份额,香港金管局也暗示,港交所的金属合约随时能顶上去,当新的避险平台没问题。
而产业界的声音更直白:“定价权正在从伦敦转向上海” ,他们看得很清楚,真正决定金属价值的,不是金融游戏的报价,而是那些昼夜运转的工厂和港口。
历史似乎在重演,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国还在拼命坚持用英镑结算石油贸易,但最终失败,亲手为美元的崛起让路,今天美元体系在金属市场上的处境,正像当年的英镑一样,风光不再。
一个脱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霸权,哪怕有再多规则,也挡不住现实的力量,LME这次封锁人民币的举动,不但没能遏制中国影响力,反而让全球市场更快地走向“后LME时代”。
现实已经表明:时代的重心,正在从伦敦转向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