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婷
2025年“双十一”刚刚落幕,中国物流体系再度经历一次运转考验。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10月21日至11月11日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139.38亿件,日均6.34亿件,相当于日常业务量的117.8%;其中11月11日当天揽收 7.77亿件,再创历史新高。
快递包裹的激增,将城市物流体系推向流量峰值:多地物流园区进入满载时段,仓内、干线与末端处理能力同步攀升。在此期间,万纬物流分布于全国47个城市的160余个园区同样进入高负荷运行,大量来自快递、电商、快消零售的货品在园区内有序流转,成为支撑峰值物流的重要底盘。
在物流链路被推至极限测试的同时,一场更深层的趋势正在显现。当“双碳”目标从国家战略逐步落入行业链路,当ESG从理念性议题走向企业经营和资本市场的关键指标,可持续发展已从共识进入执行时代。
在这一关键节点,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将于2025年11月20日在成都主办“影响力·时代”可持续发展创新年会。本届年会以 “万物可续” 为主题,聚焦标杆企业的实践样本和跨行业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政、产、学、研各界搭建一个深度对话、经验互证与务实合作的高价值平台。
作为大会重点嘉宾之一,万纬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营造中心总经理侯尚杰将发表主题演讲《物流新动脉:智慧与低碳驱动的城市进化论》。
在演讲前夕,时代周报记者对侯尚杰进行了专访。侯尚杰认为,行业未来竞争,不再是谁的仓库更多、成本更低,而是谁能让技术真正嵌入场景、把整条链路算得更聪明、更低碳、更可度量。
而在城市维度,他的判断是:物流正在从传统的以道路为主的体系迈入第二阶段:“轨道物流不是做一个新技术点,而是结合道路物流来重构城市物流的运行方式。”
在他看来,随着低碳化、智能化与城市化的深度交汇,未来的智慧城市需要一套新的物流动脉,而物流行业正站在这场城市进化的入口处。

万纬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营造中心总经理侯尚杰,受访者供图
从用电到算电,冷链迈入智能化进化轨道
“科技的创新应用往往不单来自于技术公司,而是具备业务场景、理解客户需求、掌握行业know-how的运营者所引领。”侯尚杰指出,物流行业中许多看似基础的环节,背后都蕴含着极高的运营标准。
他以连锁门店的无人补货流程为例:司机需在店员不在场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货物搬运、数量核对、柜门关闭等一系列操作,并拍照上传系统以确认任务完成。
在过去,这套流程高度依赖司机的个人经验和责任心。任何一个细微的疏漏,如货物摆放不当或柜门未锁牢,都可能导致次日门店无法正常营业,小则需要返工补救,重则直接影响门店收入。
如今,这一难题通过技术得到了有效解决。借助AI图像识别,系统能在上传照片的几秒钟内,自动判断货物位置、摆放顺序及柜门状态是否符合规范。一旦识别出问题,会立即通知司机现场处理,从而将运营风险前置于闭环之内。
在冷链物流领域,能耗始终是一个关键议题。冷库需要全天候运行、制冷设备也需持续运转,这使得冷链行业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在“双碳”目标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整个行业正积极寻求从传统用能模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图源:万纬物流微信公众号
万纬物流在冷链物流的转型与创新,正是以场景化应用为出发点。过去,冷链依赖的是人工操作与经验,而万纬希望通过技术让冷库从用电走向算电。
这也是万纬在其冷链运营中引入光伏、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的初衷。通过为冷库配备光伏设施,万纬实现了自发电,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这种举措不仅有效减轻了冷链的能源负担,更符合国家“双碳”目标的政策方向。
与此同时,万纬在冷链运营中引入了智能化调控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并根据外部环境调整冷库制冷设备的运行。这不仅提高了冷库的能效,还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以前是人盯设备,现在是设备自己盯电价、盯天气、盯业务,把能耗算到最优。”侯尚杰表示,这种智能化系统的投入,大大降低了人工干预,也使冷链运作更加精准和高效。
除了能源管理,万纬还在推行标准化与智能化运营方面进行大胆尝试。通过获得国内首个LEED批量认证,万纬的冷链园区设计从一开始便对标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确保其设施建设符合未来行业发展的要求。万纬通过这一高标准,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透明的方向发展,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城市配送方面,万纬的创新突破体现在轨道物流的试点项目上。今年7月,深铁集团与万科合作运营的“轨道交通+机器人配送”场景投入试点运行,由万科旗下万纬物流集成研发的配送机器人在深圳地铁2号线湾厦站进行首次试跑。
侯尚杰认为,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城市物流运作方式的深刻重构。这一模式正在深圳展开试点,并有望成为城市物流的新标准。
当冷库开始算电,机器人走进轨道,物流行业的下一步,不再取决于谁的成本更低,而是谁能重建一条更聪明的链路。
从粗放扩张到精细运营,行业竞争逻辑被改写
企业端的技术探索,是在更大一张行业画布上完成的。当下,物流行业正在经历深度洗牌。需求端的快速增长和供应端的集中扩张,让行业在短期内变得量大势急。但在规模繁荣的背后,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正在暴露:客户需求分层、竞争规则变化、技术要求提升,正推动行业走向新的分水岭。
侯尚杰分析称,物流行业的客户群体正在同步扩大,但需求的差异化也愈发明显。
一端是对标国际标准的高要求客户,如跨国品牌、大型连锁企业,这类客户的供应链成熟度高,更重视运营透明度、温控稳定性、能效表现和ESG指标,对物流服务的要求逐年抬升。
另一端是处在扩张期、追求效率与稳定履约的成长型企业。它们开始关注绿色供应链,但核心诉求仍在于成本结构、供给稳定性和扩张速度。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处于发展初期或区域深耕阶段的企业,需求更具短期性、灵活性和价格敏感性。在业务周期波动大、服务需求不稳定的情况下,它们对物流企业运营能力的要求更注重即时性和性价比。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供给端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一些市场参与者的仓储数量、库容规模在短期内快速放大,但并未在运营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投入等方面实现同幅度升级。
侯尚杰指出,行业“卷”的问题不在于竞争本身,而在于低效竞争。尽管行业面临挑战,未来的增长逻辑正在变得更加清晰:从拼规模,走向拼质量;从拼价格,走向拼能力;从拼速度,走向拼技术和标准。
侯尚杰在采访中强调,行业的下一轮竞争,不会再依赖粗放式扩张,而将依赖于技术驱动、管理体系成熟度、绿色能力和跨环节协同效率。
“这意味着行业需要从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突破,当行业逐步向这三条路径靠拢时,竞争将从红海的低效比拼,转向蓝海的能力建设。”侯尚杰指出,能够形成规模化的绿色供应链、具备稳定可复制的标准化产品体系、拥有全链条协同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更高溢价。

从道路到轨道,城市物流的下一条增长曲线
物流行业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仓库、设备和技术里,更发生在城市之中。随着即时零售、餐饮连锁和生鲜配送的加速扩张,城市物流的节奏被彻底改写:更密集的补货、更高频的配送、更短的响应周期,使得原本依赖道路体系的物流网络迅速触顶。
在侯尚杰看来,即时零售带来的不是订单量的变化,而是城市节奏的变化。即时零售的崛起,让行业必须面对一个更高频、更不可预测的需求周期。虽然行业内部仍在寻找适合自身的前置仓模型,但不可否认,即时零售推动了城市物流从日节奏向小时节奏的切换。
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城市仓配网络的密度提升与补货频率增加,对城市道路资源的占用被成倍放大。从业者正在意识到:要承接新需求,光提升自身效率不够,城市本身也需要新的物流基础设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轨道物流开始被看见。今年,深圳在地铁2号线湾厦站的试点,让配送机器人首次进入地铁体系。虽然只是试运行,但它指向了一个重大信号:城市物流不必只走地面。

图源:万纬物流微信公众号
侯尚杰指出,轨道物流的意义不在于机器人有多先进,而在于它让物流从道路体系解放出来,进入城市的第二交通系统。地铁本身具备高准点、独立运行、高承载能力的优势,如果用于货物配送,可以在峰值之外释放大量潜在效率。
在他看来,轨道物流不是做一个新奇的技术点,而是要结合道路物流来重构城市物流的运行方式。换句话说,轨道物流并不是替代道路物流,而是为城市增加另一条隐形物流通道,让城市可以在同样的道路资源下完成更多的物流任务。
在轨道物流试点中,机器人承担的角色并不限于帮忙搬运,而是成为物流流程自动化的重要节点:对接地铁系统、进入站厅、完成末端转运。这意味着未来城市的物流自动化,能够从单点设备(自动分拣、库内机器人)延伸到城市级自动化(轨道+站厅+末端补货)。
展望未来,侯尚杰表示,物流行业的下一程,不仅仅是更低的能耗、更好的仓库或更高的自动化,而是如何与城市结构共同进化。未来的智慧城市,必然需要一个可以承载更多物流任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未来的智慧物流,也必然要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局限在仓库里的那条链。
未来的城市交通,将是“人流”与“物流”共享的动脉;未来的轨道交通,将同时承担客运与货运的双重使命。这一切,正推动补货体系向立体化、智能化演进。最终,智慧物流与智慧城市的边界将不再分明,它们深度融合,共同构筑一个更高效、更集约的城市运行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