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比特币价格再度闪崩,一度跌破95000美元关口,较10月初的历史高点126272美元暴跌超25%,正式进入技术性熊市。
这场暴跌并非孤立事件,24小时内全球近10万投资者爆仓,爆仓总金额高达76亿元人民币。
市场恐慌的背后,是宏观政策、资金动向、市场叙事和监管压力的多重变局——美联储降息预期落空抽走了流动性,机构资金和长期持有者集体抛售,而“数字黄金”的神话也在现实面前彻底破裂。
数据揭示市场恐慌程度
2025年11月16日,比特币价格在亚洲交易时段加速下跌,盘中最低触及93778.6美元,较前一日下跌超5%。
这是自10月10日闪崩以来,比特币首次跌破95000美元关键心理关口。
截至当晚19时30分,比特币报价暂稳于95563美元附近,但周内跌幅已扩大至近10%,月内累计下跌14%。
此次下跌并非比特币独有,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呈现普跌态势。
第二大加密资产以太坊同步走弱,价格跌破3200美元,月内跌幅达20%;其他主流币种如艾达币、XRP、FIL等单日跌幅均超2?%。
市场总值在24小时内蒸发超1万亿美元,自10月高点以来的总损失已扩大至一个难以忽视的规模。
杠杆交易者成为暴跌中最直接的受害者。
Coinglass平台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内,全球共有近10万投资者爆仓,爆仓总金额高达2.51亿美元。
其中多头合约爆仓占比超过70%,空头合约也有部分在剧烈波动中被清算。
爆仓金额最大的单笔交易发生在比特币跌破95000美元瞬间,一名投资者在币安平台损失了1200万美元。
技术面显示,比特币已彻底破位。
10万美元这一被市场视为“牛熊分界线”的关键支撑位失守后,引发了大量止损盘。
衍生品市场中,行权价低于10万美元的看跌期权交易量激增,尤其是9万美元和9.5万美元区间的保护性合约,表明投资者正在为进一步下跌做准备。
降息预期落空,高风险资产遭抛售
比特币本轮暴跌的宏观背景是美国货币政策预期的急剧转向。
2025年10月,市场曾普遍预期美联储于年底前再次降息,这一乐观情绪推动比特币在10月初触及126272美元的历史高点。
然而,随着美国政府停摆结束,延迟发布的经济数据陆续披露,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就业市场保持稳定,消费支出强劲,通胀压力虽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需要紧急降息的水平。
这一局面导致市场对美联储年底降息的预期迅速降温。
交易员纷纷下调降息概率,部分机构甚至预测降息可能推迟至2026年。
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马克明确表示,当前利率水平“几乎算不上限制性”,应维持利率继续对通胀施压。
货币政策预期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
当降息预期落空,资金成本上升,投资者开始从比特币、科技股等高风险资产中撤离,转向美元、国债等安全资产。
比特币与传统风险资产的关联性在这一过程中显著增强——数据显示,比特币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相关性系数已达0.7以上,创近一年新高。
当科技股开始回调时,比特币已难以独善其身。
美元流动性紧张进一步加剧了抛压。
美国银行间利率(SOFR)短期走高,引发金融市场“钱荒”迹象。
借贷成本上升导致投资机构资金链紧张,被迫优先抛售比特币等非生息资产以回笼资金。
这种流动性收缩对比特币这类高波动性资产的影响尤为显著。
机构、巨鲸与企业三方撤离
支撑比特币上涨的资金支柱正在全面崩塌。
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者和上市公司这三大买盘力量,如今同时转为卖方,导致市场买盘力量急剧萎缩。
机构资金通过比特币现货ETF的持续流出尤为引人注目。
截至11月16日当周,美国比特币ETF净流出3.113亿美元,这已是连续第五周出现资金外流,创下自3月14日以来最长的连续流出纪录。
过去五周累计流出金额达26亿美元,接近3月底创下的33亿美元历史峰值。
其中贝莱德的IBIT ETF单日赎回量就达1.1万枚比特币,机构离场态度坚决。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持有者的集中抛售。
区块链数据显示,过去30天内,长期比特币持有者已出售约81.5万枚比特币,这是自2024年初以来的最高抛售活动。
持有1000枚以上比特币的“巨鲸”地址中,持有超过七年的早期投资者抛售占比达62%。
这些长期持有者以每小时超过1000枚的速度持续卖出,形成“持续的、交错的分配”特征。
许多早期持有者将10万美元视为心理获利了结点。
比特币行业资深人士Cory Klippsten透露:“我认识的很多早期持有者,自2017年我进入这个领域以来,就一直在谈论10万美元这个数字。出于某种原因,这是人们一直说会卖出一些的水平。”自2024年12月比特币首次突破10万美元以来,长期持有者的抛售就开始加速。
企业层面的减持同样加剧了抛压。
全球最大的“比特币财库”公司MicroStrategy股价过去一个月累计跌幅超32%,公司市值降至590亿美元,低于其持有的623亿美元比特币价值。
市场对MicroStrategy可能出售比特币的猜测不断升温,尽管公司联合创始人Michael Saylor声称策略仍是“一直在买入”,但链上资金变动已引发市场疑虑。
“数字黄金”神话破裂
比特币本轮下跌不仅是一次价格调整,更是其核心市场叙事的危机。
多年来被广泛宣传的“数字黄金”“抗通胀工具”等概念,在现实考验面前逐一失效。
“数字黄金”的叙事在本轮市场波动中彻底站不住脚。
传统意义上,黄金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时表现强势,但比特币却呈现完全相反的特性。
在本轮市场波动中,资金纷纷涌入美元、国债等传统避险资产,而比特币却成为抛售对象。
这种反向运动表明,比特币的“避险属性”更多是市场宣传的假象,其本质仍是高风险资产。
“减半行情”的预期透支进一步削弱了价格上涨动力。
比特币每四年发生一次的减半事件,原本被市场解读为“供给减少推高价格”的利好。
但本次减半带来的上涨预期早在10月份就已提前兑现,当预期落地后,没有新的利好支撑,资金自然选择获利了结。
矿工的行为也加剧了这一趋势——自10月9日以来,矿工向交易所转移比特币累计达5.1万枚,价值超57亿美元,创下去年7月以来最高转移规模。
历史数据显示,此类规模的矿工转账后,比特币价格回调概率达78%。
加密货币的安全神话同样受到挑战。
2025年10月,美国司法部成功没收柬埔寨电诈集团持有的12.7万枚比特币,价值约150亿美元,创下全球加密资产没收规模纪录。
这一事件直接打破了加密资产“绝对安全”的神话,原本被视为终极保护的私钥被执法机构破解,区块链也并非“法外之地”。
业内专家指出,若市场普遍认为加密资产的交易安全性已丧失,行业可能进入长期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