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活用户超3亿的小红书生态中,银行“蓝V”军团再度扩容。近期,多家银行相继入驻这一社交平台,叠加早期布局者,行业布局逐渐形成规模化效应。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在小红书开设的官方账号超200个,其中银行总行、业务部门及分支机构账号已突破65个,覆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农商行及跨境机构,构建起“总行+条线+分行”的三级运营矩阵。
但光鲜的布局数据背后,多数银行的内容运营仍未跳出“宣传理财产品+派发粉丝福利”的传统框架。这些试图用老套路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尝试,在Z世代主导的社交生态中早已“水土不服”,难以真正打动追求价值认同的年轻客群。
有业内人士直言,银行业围绕“场景化运营”的转型大幕虽已拉开,但转型的核心命题尚未破解:如何将平台粉丝有效转化为稳定的月活客户?如何把社交赛道的流量红利,真正转化为业务增长动力?这两大问题,或许才是银行在用户代际变迁浪潮中,实现战略破局的关键所在。
从“卖理财”转向“种草生活”
事实上,银行入驻小红书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20年前后,就有股份行和城商行在小红书开设蓝V账号,试水年轻化营销。但自2025年以来,银行业与社交平台的融合日益深化,小红书已成为这一趋势中的重要阵地。
“我们不是来发广告的,是来抢场景的。”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红书24岁以下用户占比达45%,与零售新客画像高度契合,“能把信用卡、消费贷、养老理财等服务,做成贴近生活的图文内容精准种草”。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尚有一段距离。从实际运营来看,多数账号仍停留在“传统理财营销”的层面,要么聚焦市场热点解读、理财知识科普等生活化内容,要么通过抽奖送礼品、信用卡积分兑换等福利吸引关注,缺乏结合年轻用户生活场景的深度创新。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机构尝试差异化探索,如打造IP输出生活化内容;结合体育赛事、音乐节做互动引流;尝试以艺术、文旅等特色内容为切入点,构建与用户的深度连接。
从粉丝量来看,多数商业银行小红书账号粉丝量尚未突破1万。“以前金融行业习惯用广告讲故事,但对年轻用户而言,‘稳定收益’等口号和硬广告已毫无吸引力。”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坦言,目前,很多银行依然把小红书当成线上“布告栏”,运营指标停留在“发笔记数量”“曝光量”,而不是“卡种点击”“理财申购”等实际转化。如何打破专业壁垒,把金融内容做得“像生活内容”,才是解锁年轻客群获客新路径的关键。
流量狂欢下的“暗礁”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集体扎堆小红书,背后是流量红利与业绩转型的双重考量。小红书平台不仅汇聚了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更在消费决策链中占据关键入口,其“强搜索”属性与金融产品的决策需求高度契合。小红书财经与蚂蚁财富联合推出的《2024年轻人十大理财趋势盘点》显示,2024年,小红书上与“存钱”相关的笔记阅读量达到83亿,2000多万“00后”通过余额宝定期转账来存钱,有超过500万人在小红书讨论用利息覆盖部分生活成本,以期实现“用利息生活”。年轻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从“功能性满足”转向“场景化嵌入”,但银行的传统营销模式显然未能匹配这一变化。
业绩端的压力则让银行的转型诉求更为迫切。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五年间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67个基点,而此前10年间只降了30个基点。截至2025年6月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基点。
随着净息差的收窄,近年来各家银行愈发重视通过提升中间业务来改善业绩。在此背景下,布局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挖掘年轻客群价值、拓展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破局的重要选择。但“推理财+送福利”的老套路,只能带来短期粉丝增长,难以实现长期业务转化。
此外,银行在小红书的流量转化之路面临合规风险考验。有业内人士指出,变相承诺收益、夸大宣传、未充分揭示风险、绝对化表述等均为高频“合规雷区”。
2024年12月,国家网信办发布《国家网信办集中整治网上金融信息乱象》公告,对非法荐股、非法金融中介等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清理大量违规引流及诱导性信息,加大对无资质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的网站及账号的处置处罚力度;2025年监管力度持续加码,让金融机构的内容运营更需谨慎。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布局小红书平台需设立专门的内容合规审核团队,同时建立完善的用户数据安全防护机制。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指出,在宣传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确保营销内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避免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等行为。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负面舆情,维护机构的声誉和形象。如何在内容轻松化与信息严谨性之间实现平衡,成为银行运营的核心课题。
如何把“粉丝”变“月活”?
内容同质化则是另一大挑战。目前多数银行账号仍停留在“理财攻略+宠粉活动”的初级模式,通用型理财技巧、节日抽奖等内容占比偏高,缺乏结合自身业务特色的创新表达。吴丹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需注重结合热点着力打造差异化IP,避免千篇一律。资深金融政策专家周毅钦也表示,金融内容专业性强、决策门槛高,若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难以引发用户共鸣,这就要求银行必须打造差异化内容IP,构建独特内容标签。
如何将平台粉丝转化为真正的业务用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关键在于构建“内容种草—需求唤醒—业务转化”的完整营销闭环,实现公域流量向金融私域的高效迁移。
有业内专家建议,银行需先明确核心客群的场景需求,如Z世代关注消费分期、小额理财,年轻家庭聚焦教育储蓄、房贷规划,需针对性打造内容,避免“大而全”的泛化表达;同时要强化服务闭环,在小红书场景中搭建常态化客服体系,及时响应用户咨询与反馈,让内容不仅“吸引用户”,更能“留住用户”。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扎堆入驻小红书,是Z世代崛起背景下,银行业对“社交金融”新生态的集体响应。这不仅是渠道拓展的尝试,更是重构品牌沟通方式的战略调整。随着内容创新深化与合规体系完善,社交平台有望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增长极,推动行业从“产品推销”向“用户价值创造”深度转型。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