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许家印被抓的消息炸翻全网,这个曾靠恒大帝国登顶中国首富、手握万亿资产的商界大佬,短短几年就从云端摔进泥潭,负债超2万亿,楼盘停工、债务缠身,最终身陷囹圄,风光彻底落幕。
可很少有人知道,许家印当年34岁揣着几千块南下深圳,能从底层打工人逆袭成地产行业先驱,最初的跳板全靠中达老板黎志强的赏识与提拔。
如今许家印落魄收场,黎志强却依旧稳坐亿万富豪行列,旗下中达房地产及实业版图根基扎实,毫无债务危机,日子过得比多数企业家都踏实,这份跨越三十年的反差,藏着最清醒的经商逻辑,也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师徒过往……
说起黎志强和他的中达集团,早年在深圳地产圈不算最张扬,但绝对是最稳健的存在。黎志强出身香港普通商人家庭,早年跟着家人做建材贸易,摸透了地产上下游的门道后,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闯去深圳。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深圳,地产行业刚起步,遍地是机会却也满是浮躁,很多开发商靠“拿地-融资-卖房”的短平快模式赚快钱,甚至有人空手套白狼炒地皮。
但黎志强不一样,他做事向来稳扎稳打,当年没跟风盲目拿地扩张,反而先深耕建材供应链,靠着之前做贸易积累的资源,把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成本把控到极致,后续做地产开发时,既能保证楼盘品质,又能控制成本,很快在深圳站稳脚跟。
除了地产板块,黎志强还很有远见地布局了实业,旗下产业涵盖轻工制造、电子配件等,形成“地产+实业”的双轮驱动模式,实业的稳定营收能对冲地产行业的波动,这也为他后续躲过地产寒冬埋下伏笔。而他和许家印的交集,就始于1993年许家印走投无路找工作的关键节点。
1992年,许家印从河南舞阳钢铁厂辞职,在厂里干了10年,从技术员做到车间主任,懂生产管理、会抓质量把控,却没任何商界资源,揣着仅有的几千块南下深圳,本想闯一番事业,结果接连碰壁。
先是进了一家小贸易公司当业务员,干了没多久发现公司拖欠薪资,转头换了家建材厂,又因为不懂行业规则处处受制,折腾大半年,不仅没赚到钱,还差点把积蓄花光,甚至一度住过月租几十块的廉价出租屋、啃过泡面,过得十分落魄。
直到1993年初,他看到中达集团旗下的实业子公司招聘生产管理人员,抱着“最后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没想到这一次,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
许家印能进中达,靠的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硬本事。当时黎志强的公司正处于扩张期,不仅要做地产开发,旗下的建材加工厂、电子配件厂也需要升级管理,工厂面临工序混乱、效率低下、产品合格率低的难题,急需有工厂管理经验的人来整改。
许家印面试时没说空话,直接拿出自己在舞钢做的生产管理方案,结合中达实业子公司的实际情况,一条条指出问题。
黎志强本身就反感浮躁冒进,最看重踏实做事、有真本事的人,他见许家印说话实在、思路缜密,不像那些只会画饼的求职者,当场就拍板录用,直接跳过基层给了车间副主任的职位,薪资比许家印之前的工作翻了一倍还多。
要知道,那时候许家印刚南下一年,没有任何商界履历,黎志强能如此信任、委以重任,足见对他的认可,而这份知遇之恩,也成了许家印商界生涯的真正起点,更是他接触地产行业的敲门砖。
当时的深圳,地产行业已经进入快速上升期,房价逐年上涨,很多开发商都靠着高杠杆拿地、快速周转赚得盆满钵满,身边不少朋友都劝黎志强跟风扩张:“现在拿地就是赚,多拿几块地,明年就能翻倍盈利,比做实业轻松多了”。
许家印在参与中达地产项目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地产行业的高利润,主动找黎志强提议:“老板,现在地产风口正盛,咱们可以多拿几块核心地块,加大开发力度,再搞点分期销售,赚钱速度比做实业快10倍都不止”。
黎志强听完没立马答应,而是自己花了一个月调研市场,最后给出明确答复:“地产可以做,但不能贪多冒进,咱们还是要以实业为根基,地产稳扎稳打就好”。
他跟许家印解释:“地产看着赚钱快,可需要大量资金周转,还受政策影响极大,一旦政策收紧,资金链就容易断,到时候不仅赚不到钱,还会拖累实业。咱们现在实业做得稳,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地产跟着慢慢做,保证楼盘品质,积累口碑,比盲目扩张靠谱多了”。
许家印虽然觉得可惜,却也知道黎志强的顾虑有道理,只能暂时放下激进扩张的想法,可他心里已经被地产行业的高利润深深吸引,始终憋着一股想大干一场的劲儿。
1994年,许家印再次向黎志强建议进军广州房地产市场。面对软磨硬泡,黎志强只能给予支持,派许家印带队前往广州开发“珠岛花园”项目。这个项目采用短平快的策略,一举成功,为中达集团净赚2亿元。
然而,为公司创造巨额利润的许家印,月薪却只有3000元左右。这种贡献与回报的悬殊,让许家印心中渐生不平衡。
1996年,许家印向黎志强提出加薪请求。在他看来,自己为公司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利润,工资水平理应水涨船高。黎志强拒绝了这一请求。他认为公司有预算限制,而且许家印还年轻,不必急于一时。
这次谈崩的加薪谈判,成为两人职业道路的分水岭。38岁的许家印决定离开中达,独自创业。
颇具戏剧性的是,这次分手并没有导致两人反目。许家印后来多次公开表示,黎志强教会了他很多商业知识。黎志强也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许家印的不是,甚至认为他“迟早会成大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离开中达后,许家印于1997年创立了恒大实业集团公司。他采用“空手套白狼”的策略,用银行贷款和分期付款的方式拿下地块,然后寻找建筑公司和建材公司合作,承诺先施工后付款。凭借低价策略和精准定位,他的第一个项目“金碧花园”一炮而红,回款8000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
恒大迅速扩张,2009年在香港上市,许家印一度成为中国首富。但他的商业版图扩张过于激进,杠杆玩得太大。2021年,恒大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楼盘停工、业主维权、供应商催款、银行逼债,许家印想尽办法自救,变卖资产、融资贷款、降价卖房,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局面,2023年9月,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恒大帝国也分崩离析,曾经的首富沦为阶下囚。
相比之下,黎志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商业哲学。他继续经营中达集团,专注于房地产和贸易,步伐稳健,不盲目扩张。
2001年,黎志强跳槽到益田集团,担任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主导开发了深圳益田假日广场等高端项目。他注重质量和长期收益,公司现金流稳定,从不过度冒险。如今的黎志强,早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住在香港的海景别墅里,身家依然达到数十亿,过着低调的富豪生活。
业内传闻,黎志强对许家印的结局感到惋惜,但也认为这是激进商业策略的必然代价。他始终坚信稳健经营才是企业长寿之道。
许家印和黎志强,俩人选了完全不同的经商路子。许家印敢闯敢冒进,借杠杆抓地产风口赚快钱,隐患早埋好;黎志强稳扎稳打,不求一时风光,只求每步走踏实。
2017年许家印成首富,不少人笑黎志强眼光差,没加薪留住他错失好伙伴。直到许家印入狱、恒大倒了,大家才懂,黎志强或许早看透许家印太冒险。
最后,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号,我也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