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温铁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买房的人,并不一定是住房子的人。”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关键现实,也解释了为何在房屋存量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开发商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建设新房。
那么,国内的房屋究竟是否已经过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住房高达6亿栋。 假设每栋容纳10人,即可满足60亿人口的居住需求。 令人关注的是,这还仅仅是存量房,每年还有至少1400万套新建商品房涌入市场。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房屋供应似乎都已远超实际居住需求。
既然如此,为何开发商依然乐此不疲地大兴土木,难道他们不怕房子砸在自己手里吗?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开发商深陷债务泥潭,不得不继续造房。 许多开发商早已债台高筑,甚至资不抵债。 为了维持运营,他们只能不断拿地建房,以此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理由。 缺乏开发贷款,加上销售业绩下滑,将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 因此,为了生存,开发商必须不断投入新项目,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避免流动性危机。 即使开发商想要先消化库存,回笼资金,银行也可能担心其偿还能力而选择抽贷,使得开发商不得不继续依赖新建项目来维持资金链。
其次,地方政府鼓励开发商拿地建房,土地财政依赖是重要推手。 许多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 若开发商停止拿地建房,土地出让金收入将大幅减少,进而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这将直接关系到公务员工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支出。 因此,各地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开发商积极拿地建房。 这不仅能够刺激当地GDP增长,还能解决大量就业问题。 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即使存量房过剩,开发商也难以停下建设的脚步。
第三,投资需求旺盛,催生了炒房客群体。 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而生活成本却不断攀升。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资金充裕的人将房产视为投资增值的手段,他们买房并非为了自住或出租,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投机筹码,等待房价上涨后再伺机出售。 这种投机行为使得房地产市场始终难以摆脱投资属性。 要想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就必须通过征收房产税等手段,增加房屋持有成本,抑制投资需求。 征收房产税不仅能够缓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还能为地方财政提供新的收入来源。
总而言之,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存量房已经明显过剩,另一方面,新建商品房依然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 经济学家温铁军的观点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属性使得房屋的供需关系并非完全由居住需求决定。 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