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稀土王牌失效了,法日开建的全球最大稀土工厂,可能面临成本问题
创始人
2025-11-24 21:53:52

在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Lacq,一场关于稀土的国际博弈悄然展开。法国和日本联手,投资2.16亿欧元,目标是挑战中国在这一领域数十年的领先地位。

法国方面,政府通过法国2030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包括约1.06亿欧元的国家补助和可偿还预付款,显然是要全力支持本土企业卡雷斯特发展。

日本方面也毫不吝啬,由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牵头,还拉上了岩谷产业等大型燃气公司,出资1.1亿欧元。

两国的资金合计超过17亿人民币,这为计划中的工厂带来了不小的资金支持。工厂负责人预测,每年将处理7000吨原料,产出1400吨氧化物,其中包括800吨轻稀土和600吨极为珍贵的重稀土。

在这份令人眼花缭乱的愿景清单中,仅镝这一种重稀土元素的年产量就预计能达到500吨,同时还将产出90吨的铽。日本官员对此寄予了厚望,称这里产出的矿物就能满足日本未来20%的需求。

为了增加这场赌局的筹码,斯特兰蒂斯汽车集团已经提前预定了一部分轻稀土,而日本则锁定了半数重稀土的产能,巴西也签署了十年的浓缩物供应协议。欧盟更是将该项目列为47个战略项目之一,仿佛一旦机器启动,这些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和风力发电机关键材料的稀土,就会源源不断地从法国流向全球,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任何有过实业经验的人都清楚,建厂和购买设备只是烧钱的开始。这里是法国,西欧腹地的劳动力成本位居全球之最。如果要在这里维持一座高精尖的化工工厂,哪怕是普通工人的工资都非常高,更不用说那些稀缺的资深工程师了。

尽管法国自豪于其核电技术,但别忘了,这座工厂所处的位置是一个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老工业区。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早已远离曾经的低价时代,虽然价格有所回落,但相比于2020年以前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电力、燃气以及必须采购的各种化学试剂,这些刚性支出的每一项上涨,都会成倍增加最终产品的成本。即使政府在初期提供补贴,但这种输血终究是有限的。一旦补贴结束,面对那些成本控制已经达到极致的中国竞争对手,法国工厂可能会从开工的第一天起就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

这还仅仅是资金问题,真正的难题是技术和环保。对外行来说,稀土只是土,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重稀土的分离工艺极为复杂,几乎可以说是在针尖上跳舞。其中涉及的溶剂萃取工艺,对酸度、温度和流速的控制要求非常高,任何一个微小的参数偏差,都会导致产品不合格,甚至浪费整批原料。

尽管法国和日本在实验室研究方面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且申请了不少专利,但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经验上,他们与那些有着数十年经验的中国工人相比,几乎就像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实习生。这种经验不足直接导致了产品合格率的低下。新工厂在投产初期常常会经历爬坡期,这一期间废品率惊人,而每一吨废品的产生,都是实实在在的资金浪费。

与此同时,欧洲的环保法规极其严格,也为这个项目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高纯度的稀土生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水、废气和废酸,要处理这些污染物,实现所谓的闭路循环或零排放,工厂必须额外购置昂贵的净化设备,并且不断投入巨资购买处理药剂。这不仅大幅提高了运营成本,繁琐的检查流程也严重拖慢了生产效率。

虽然工厂宣称要回收废旧永磁体,但目前欧洲无论是风电场还是汽车拆解厂,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回收网络,物流成本非常高。即便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精矿,运送过程中也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风险。而更令人头痛的是,这些进口矿石的重稀土含量普遍较低,要将其提纯到能够使用的水平,无疑是对技术和成本的双重考验。

在这些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在价格上与中国的产品竞争,简直是痴人说梦。如果为了维持工厂的生存而不得不抬高售价,那么即使是已经签署协议的合作伙伴,也可能在下订单时三思而后行。毕竟,资本永远追逐利润,谁也不会为了所谓的战略安全长期充当冤大头。

把视线转向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当前的中国稀土产业正展现出一种稳坐钓鱼台的从容姿态。到2024年,中国的稀土出口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创下了历史新高。尽管出口量大增,但均价已经回落至每吨不到1万美元。这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成熟的成本控制和庞大的产能释放,将任何试图挑战它的新兴力量逼得喘不过气来。

如今的格局是,中国不仅掌握了包头白云鄂博和南方七省等顶级资源,更重要的是,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高性能钕铁硼磁材加工能力。也就是说,即便西方费尽千辛万苦开采出了矿石,提炼出了氧化物,最终可能还是需要将这些材料送到中国的工厂,才能加工成可以应用于电机的高附加值产品。

虽然美国重启了Mountain Pass矿山,但产出的精矿仍有很大一部分要运往亚洲加工。马来西亚的Lynas工厂计划多年扩产,但至今进展缓慢。每一个这样的案例,都在默默证明,试图绕开中国重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难度堪比重新打造一个工业体系。

最终,尘埃落定,对于中国来说,只要现有的产业链还在运作,任何试图单纯通过资金投入就想翻盘的幻想,最终都很可能只会成为昂贵的学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1月25日区块链50(399... 证券之星消息,11月25日,区块链50(399286)指数报收于3979.25点,涨1.11%,成交...
原创 全... 11月的最后一周,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不小的震荡。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再次释放了降息信号,市场反...
今年以来15家险企获批增资 本报记者 杨笑寒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行政批复,同意太平养老保...
谷歌市值冲击四万亿美元,超过微... 11月25日晚,谷歌(GOOGL.US)美股盘前大涨超4%,若开盘保持该涨幅,谷歌总市值将首次突破4...
中国奢侈品市场出现复苏微光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朱咏玲 界面新闻编辑 | 楼婍沁 自2023年下半年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