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阳剪纸对外展出
中阳非遗剪纸的传承.
“艺术节”中的剪纸元素
“纸上生花 剪映中阳”宁乡镇钢城社区剪纸体验活动现场
社区居民展示自己制作的非遗剪纸
社区居民体验非遗剪纸
剪纸艺人剪刀下的传承与创新
“纸上生花 剪映中阳”升辉社区剪纸体验活动现场
升辉社区居民体验非遗剪纸
中阳剪纸亮相山西省第七届文博会
在中阳县,千年非遗剪纸艺术正以崭新的文化姿态融入当代社会,被赋予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剪刀与红纸的交汇,不仅延续着传统纹样的玲珑剔透,更剪出了一条跨越代际、融合城乡的文化治理新路径。近年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的推动下,“纸上生花·剪映中阳”非遗传承项目凭借三维服务体系,成功推动剪纸艺术从博物馆展柜、书本名录走向街头巷尾,深度嵌入社区肌理与百姓生活,实现了非遗从“被认知”到“被参与”的深刻转变。
从“高认知低参与”到系统性破题
早在2006年,中阳剪纸便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9年随中国剪纸整体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然而,璀璨的文化光环之下,传承危机依然严峻。调查显示,剪纸传承仍高度依赖50-70岁人群,青少年参与度明显不足。尽管超六成居民知晓其非遗身份,却仅有13.25%真正理解技艺内涵,更多人“从未动过剪刀”。这一“高认知低参与”的困境,清晰折射出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之间的断层,也催生了“纸上生花·剪映中阳”项目以系统性策略推动非遗活化的实践探索。
“代际融合+社区激活”的双轨策略
项目以“青少年—老年—大众”为三大目标群体,展开精准而分层的传承策略。在青少年层面,依托全县9所中小学设立标准化第二课堂,由市级以上传承人授课,构建从“小学启蒙”到“高中创新”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并遴选“少年传习员”走进社区反向传艺,形成“传承—反馈—再传播”的良性循环。面向老年人群体,推出“技艺+情感”双轨课程,通过“时光记忆”活动实现“口述历史—剪纸创作—数字转化”的全流程文化存续。针对大众群体,则以“10分钟街边快剪”“微展览”等互动形式,将剪纸融入日常公共空间,真正实现艺术传播的零门槛与生活化。
从剪纸到剪“潮”,多元共振激活文化生态
创新,成为剪纸从传统走向“潮”流的核心动力。在2025年中阳县“村T”舞台上,省级传承人崔春梅的剪纸服饰秀引发广泛关注——传统技法与现代时装的跨时空对话,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集体提振。此外,项目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教育局、融媒体中心、老年大学等多方资源,构建起“党委领导、协会运作、志愿参与、群众受益”的新模式。抖音话题“我在街边剪非遗”播放量突破百万,剪纸被纳入中小学学分评价体系,老年大学设立常设剪纸班级……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振,有效激活了地方文化生态。
2025年7月25日,由中阳县剪纸艺术家协会主办、升辉社区文明实践站承办的“纸上生花·剪映中阳”非遗体验活动成功举办。30余名居民在崔春梅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剪纸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与实操技艺,创作出多幅生动作品。活动显著增强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提升了社区凝聚力。随后,钢城社区也复制并拓展了这一模式,进一步验证其在基层推广中的适应性与实效性。
如今的中阳剪纸,剪开的不仅是一张红纸,更是一条文化治理的创新路径,一个非遗活化的县域典范。它以一把剪刀联动三代人群,以一张红纸黏合社区单元,让传统纹样成为沟通古今、衔接城乡、融合代际的文化枢纽。这场发生在吕梁山区中阳县的实践,正悄然为中国非遗传承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范式——它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一场始终生长在民间、洋溢于街角、流淌于时代的文化生命律动。(文/图 马林)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