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名在美国逛公园的游客
想“方便”一下
对不起,厕所闭门谢客
在机场准备登机
结果还摊上安检员人手紧缺
与此同时
数十万联邦雇员不得不“被无薪休假”
而提供必要服务的政府雇员
还不得不无薪上班
……
这是10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国会大厦和交通标志。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这事儿上一回发生还是7年前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整整35天
如今,相似的剧本再次上演
由于民主、共和两党
在医保福利等问题上的分歧
无法就拨款问题达成一致
当地时间10月1日凌晨0时
美国联邦政府又一次“停摆”
10月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警察在美国国会大厦前警戒。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与往年不同的是
白宫放话说
这次不光是简单的“休假”
还可能将裁掉一大批人
(二)
类似的“停摆”剧本
近半世纪以来已有20多次了
那“停摆”是怎么回事呢
这得先从美国预算制度说起
美国财政年度通常
从每年10月1日开始
至次年9月30日结束
如果财政年度开始前
国会没能就预算达成一致
则只能靠临时拨款法案维持支出
而临时拨款法案也没能通过
联邦政府就只能因没钱花而“停摆”了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认为
这种“停摆”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相当数量的联邦政府雇员
无法领到薪水
他们将被迫休假,甚至离职
即使仍在运作的一些部门
比如说军队或者是边防检查等
也会因为政府“停摆”而士气受挫
二是联邦政府运作紊乱
公共卫生、国家公园
旅游服务设施运作等
将难以正常运转
对经济民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10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前,公告牌显示国会大厦游客中心因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而关闭。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指出
“停摆”涉及的非关键性职能
大概影响75万联邦雇员
同时,大批关键岗位的人继续上班
但没有薪水
损失的日薪总额约为4亿美元
其中,教育部87%的员工将休假
商务部的比例约80%,国务院66%
2019年1月18日,在美国芝加哥,联邦雇员游行抗议政府“停摆”。新华社记者 汪平 摄
(三)
这种“自残式”的政治斗争
造成的经济和政府治理代价
是显而易见的
在宏观经济层面
“停摆”会给美国经济带来直接损失
美国高盛集团此前估算显示
政府每“停摆”一周
经济增速将下降约0.15个百分点
部分行业会在“停摆”中受到严重冲击
“停摆”一周将导致旅游业损失10亿美元
在市场层面
“停摆”会导致劳工统计局等
主管经济数据发布的机构关门
如果时间较长
可能影响就业报告
通胀等关键数据的发布
影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判断
这是2024年10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劳工部大楼。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沈逸指出
对于这届美国政府的施政来说
从内政上来讲
“停摆”会削弱政府行政执行力
白宫和共和党需要承担
治理责任的舆论压力
10月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美国副总统万斯(左)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在外交与国家安全层面
由于国务院人员的休假
签证与护照业务
在长期“停摆”下可能放缓
涉及国家安全
与军事事务的关键职能仍在运行
但是支撑其业务的
文职人员队伍会受到影响
美国对外行动和国际会议的后勤保障
会受到一定限制
(四)
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美国的这种“停摆”
并非偶然的政治意外
而是美国政治制度
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
李海东指出
频繁的政府“停摆”现象
暴露出美国政治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政党恶斗使得
美国政治制度的运转
变得更为困难
政治人物以及两大政党
在政纲的推出和政策落实过程中
考虑更多的是党派利益
而不是国家整体的建设方向
和民众总体利益
10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游客中心,一名女子在了解公告信息,公告显示华盛顿纪念碑因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而关闭。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当党争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当“否决政治”变得司空见惯
当制度设计的制衡演变为制约
政府“停摆”便从例外成为常态
立法与行政部门不再
将彼此视为共谋国是的治理伙伴
而是必须压制和否决的政治对手
这导致预算审批
彻底沦为党争最激烈的角斗场
这是10月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国会大厦。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从更广的维度来看
美国政府的再度“停摆”
是深层社会撕裂在政治上的投射
过去数十年
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激化的种族矛盾
以及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
共同撕裂了社会共识的基础
也为两党走向极端对抗提供了土壤
来源:新华网
策划:车玉明 刘加文
统筹:杨定都 徐倩
主笔:刘小军 何媛
参与报道:徐海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