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银行发布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8.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48%;净利润达3.68亿元,同比增长11.62%;同时,该行在2024年资产总额突破1,573.67亿元,负债规模稳健扩张,各项存贷款余额增幅均超行业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风控能力方面,烟台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六年实现“双降”,270.47%的拨备覆盖率也再创历史新高。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城商行群体经历着利率市场化深化、监管政策趋严、风险防控升级等多重考验。从数据来看,在跌宕的行情中,烟台银行仍保持了整体向好的发展趋势。
以战略深耕,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
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非息收入竞争加剧的行业态势下,烟台银行的经营业绩展现出韧性。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12.73%至1,573.67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突破810亿元,信贷资源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普惠小微等国家战略领域加大了投放力度。而在负债端,该行存款余额增长17.56%至1,280.58亿元,低成本存款占比的提升为盈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非息收入成为烟台银行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从年报来看,2024年烟台银行理财业务收入贡献度达45.95%,同期取得“卓越投资回报银行”荣誉称号;同时,该行在2024年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3.45%至3.73亿元,这一数据反映出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定价能力和资产配置水平。传统业务稳底盘、创新业务拓空间。可以看到,烟台银行这种双引擎协同并进的营收结构,恰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金融五篇大文章”形成战略呼应。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中,烟台银行始终在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具体行动、不断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汩汩“金融活水”:其为长岛阳光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特别定制“科技+绿色+普惠+信用”组合方案,为其发放2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贷”并执行优惠利率,破解了海岛生态修复企业的融资难题,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以数字化转型,开辟发展“第二曲线”
持续加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成为了烟台银行重构金融业务生态、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2024年间,面对金融科技浪潮的冲击,烟台银行以“场景为触点、数据为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多维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烟台银行以六大智慧场景生态的构建,不仅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居民生活,更开辟了事“非接触式”的高效获客新路径:2024年,烟台银行智慧缴费服务覆盖党工团、公共业、物业、商场等83家不同客户的多种高频收费场景,年交易笔数达4.02万笔,交易金额达3262.92万元;校园团餐单一场景服务69所学校,全年交易笔数达8.84万笔,交易金额达3577.61万元;智慧停车覆盖蓬莱阁景区、牟式庄园、养马岛景区、南山旅游景区、滨海广场、东营振华商厦等20余个高频场景,全年交易笔数达37.28万笔,年交易金额突破180万元,实现了停车场的无感支付升级。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场景聚合,实则为烟台银行的获客渠道进行了全面拓宽,形成了覆盖B端、C端、G端的立体化生态网络。
风控能力再升级,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垫”
金融数据永远基于“稳”字。
从财报来看,烟台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六年下降至1.16%,低于省内城商行平均水平,且拨备覆盖率攀升至270.47%,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或许去年年初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而遭受的处罚,让烟台银行意识到了内控工作的严峻性,在随后一年内的时间里,烟台银行聚焦合规建设,完成制度“废改立”工程,梳理优化全部业务流程,在提升内控能力的同时,将合规管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另外,资本实力的跨越式提升也为烟台银行的稳健经营注入了新的动能:近期,随着43亿元增资扩股计划的完成,烟台银行国有资本占比跃升至55%以上,注册资本增幅达74.43%。这轮增资也使烟台银行正式跻身市属国企序列,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全面增强。综上所述,烟台银行2024年整体的发展成果仍可以称得上区域性银行转型发展的经典案例:在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传统金融与数字变革之间开辟结合点,在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之间构建共生点。未来,随着国有资本主导的股权结构优化和“五篇大文章”的持续深化,烟台银行这家根植胶东半岛的金融机构,发展值得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