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欧洲的处境可谓陷入被动境地,俄乌冲突似乎没有止息的迹象,而美国又准备对中国施加新的关税。尽管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显然对中国有求于心,但其仍难以放下身段,开口求援。在这样一种扭曲而纠结的局面中,中方却显得极具破局的潜力。为了破解欧洲所面临的诸多难题,中方安排专机开展为期7天的访问,并连访三国,似乎是在试图抚平欧洲的心病。就在中方专机即将起航之际,一通电话连接了莫斯科与巴黎的对话,普京的警告与承诺,究竟能否发挥作用?中俄在应对欧洲问题时,是否在默契配合?
——·中欧建交50周年,王毅开启穿梭外交·——
2025年6月30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开始为期7天的密集外交之旅。这次行程涵盖了比利时、德国和法国三国,其中的关键议程包括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以及中法外长会议和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消息传出后,国际舆论立即捕捉到其背后的深意:今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而王毅此行又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重新定位为战略对手的敏感时期得以展开。他的访问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中欧关系,备受各方关注。
王毅在布鲁塞尔的第一站便是欧盟总部,这里是欧洲一体化的心脏,也是中欧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的会谈中,王毅明确表示,中欧作为两个庞大的力量和市场,应在动荡的时代中成为“稳定之锚”。这番讲话充分反映了中欧关系50年的发展成就:自1975年建交时的贸易额仅为24亿美元,到2024年预计将突破7800亿美元,双方之间的利益早已深度交织。然而,近年来,欧洲内部对华认知却出现显著分化,一些国家在科技与安全领域对中方施加限制,而美国则不断施压,要求欧洲选边站队。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毅的访问旨在为中欧关系带来明确的未来愿景。
接着,王毅与比利时首相德韦弗的会晤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的互动。虽然比利时国土面积不足3万平方公里,却因其承载欧盟总部而成为中欧合作的重要“润滑剂”。德韦弗在会中表示,比利时与中国的交流极为活跃,愿意在欧中合作中充当门户角色。王毅则对此表示赞赏,称中方欢迎更多比利时企业赴华发展,体现了双方在合作中的务实精神。这次对话不仅揭示出中欧关系的多维度,展示了机制化对话与实际合作、以及大国博弈与小国纽带的交错。
——·普京致电巴黎:俄欧博弈的新变量·——
在王毅访问欧洲的同时,一场跨越时空的外交互动也在悄然展开。7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了通话,这是两人自2022年9月以来的首次直接对话。克里姆林宫公开的消息显示,双方重点讨论了中东局势,尤其是伊朗与以色列冲突的升级、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等议题。普京在谈及这些问题时,强调俄法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承担起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责任,并呼吁以政治手段解决中东矛盾。
然而,这次对话的意义远超中东局势的讨论。在谈到乌克兰问题时,普京坦言,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只会延长冲突,未来的和平协议必须基于“新的领土现实”。此番表态不仅对乌克兰形成施压,也向欧洲宣告——俄罗斯绝不会接受西方主导的解决方案。马克龙对此则强调,法国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直接谈判,但必须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在双方的交锋中,显露了俄欧在安全议题上的深刻分歧。分析人士指出,普京在此时致电法国,形成了与王毅访欧的微妙互动,俄方意在通过与欧洲的对话来缓解乌克兰战场的压力,同时试探欧洲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的立场。而欧洲的反应则展现出其战略困境:既不愿完全偏向美国,也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存有疑虑,同时期望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语·——
王毅的欧洲之行与普京的电话互为呼应,共同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地缘政治图景。对于欧洲而言,这既是迎接挑战的时刻,也是把握机遇的机会。挑战在于,如何在中美俄的博弈中保持战略上的自主性;而机遇则在于,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帮助欧洲在科技、绿色经济等领域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从布鲁塞尔到柏林,从巴黎到莫斯科,这场外交旋风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单边主义只会加剧分裂,而多边合作才是寻找出路的关键。正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所言:“在不确定的时代,开放合作方能带来确定性。”然而,欧洲能否抓住这一机遇,最终将取决于其能否以更理性的、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