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2024年年报三个多月后,健盛集团发现年报中部分财务数据有误,实际单位“元”被误写为“万元”。7月12日,健盛集团发布关于2024年年度报告更正公告,披露并更正这一错误,同时发布了修订后的年报。
年报数据误打多一个万字 A股年内已有308份更正公告
公告显示,3月25日健盛集团披露了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经公司事后审核,在编制2024年年度报告过程中,因工作人员疏忽,2024年年度报告中“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行业经营性信息分析”之“服装行业经营性信息分析”部分数据单位有误,实际单位为“元”,本次更正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也不会对2024年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
公开信息显示,健盛集团创立于1994年,主要业务为针织运动服饰的生产制造,主要生产产品为棉袜和无缝服饰,主要经营模式为以ODM、OEM的方式为世界知名品牌商和零售商自有品牌提供专业服务。2024年,健盛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5.74亿元,同比增长12.81%,实现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20.15%。
近年来,上市公司及其中介机构撰写的报告出现笔误或操作失误的情况并不鲜见。据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仅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就已发布多达308则更正公告,涉及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涉及年报、半年报、董事会会议决议、股东大会通知公告、合同公告、公司章程、股票激励计划意见书、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情况、债务重组等。
专家:避免信披错误产生 应压实上市公司等各方参与人责任
据南都湾财社此前报道,相比于故意为之的财务造假或信披违规,一些因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导致的低级错误看似无伤大雅,但也总有一些离谱的错误引发舆论风暴。
2021年,B站公布的港股招股说明书,出现了发行人为“百度”的相关字眼,引起了市场的热议。2022年,和而泰在发布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时亦闹出了乌龙,其合作的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发布相关法律意见书出具的法律意见书,错将“临时股东大会”误写成了“临死股东大会”,舆论迅即哗然,监管处罚也在随后到来。
那么,上述失误是如何出现的?广东一位投行人士此前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上市公司的债券中期报告为例,正式员工忙的时候就可能交由实习生帮忙填写其中格式化的内容。此类报告通常有固定的模板,比较好操作,“比如说改改关键的内容,根据上市公司提供的最新信息替换下,等等。只要实习生态度认真,基本上没什么问题”,该投行人士表示,但有些制式化的文件,检查时可能没有那么仔细,低级的错误就容易被忽略。
“信披出现问题,大多与上市公司或中介机构的风控体系薄弱有关。”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余洋此前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对于部分上市公司来说,负责信息披露的部门往往力量薄弱,人手匮乏,且常常杂务缠身,流程管理不规范。董事会虽然需要审核相关报告,但譬如中报这种文件一般有数百页,出现笔误的地方一般在中间,且不属于财务指标、公司治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重要章节,审核时容易被漏掉。而对于中介机构来说,这些可能并非核心业务,缺少相应的内控机制,审核起来不太严格。”而要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最根本的在于压实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各方参与人的责任,保有对信披的敬畏之心。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