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能力去做好一件事,也并非没有准备充分,而是内心深处对开始的恐惧占据了上风。就如同站在悬崖边,明明知道自己有能力迈出那一步,却因害怕未知的坠落而迟迟不敢行动。这种害怕像是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脚步,让我们在准备的边缘徘徊不前。然而,只有勇敢地迈出那第一步,才能打破这恐惧的枷锁,去拥抱未知的精彩。不要让害怕开始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因为一旦开始,我们或许会发现,原来自己远比想象中更有力量。
许多朋友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想做一件事,开始一项计划,但出于种种原因不想开始,于是告诉自己:这件事很重要,我还没准备好,等我准备充分了再开始吧。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每一次你想起来,总会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我还没准备好,再等等……
等着等着,最终就失去兴趣,无疾而终。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多少次的计划、目标、事项……就这样不了了之?
如果是无伤大雅的事情还好,但如果是很重要的事情,这种心态,就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总会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我一定要好好准备,准备好了才能行动。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在“准备”吗?并没有。我们只是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把它一次次往后拖延罢了。
毕竟,每拖延一次,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我不需要直面它,但这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还没准备好……
直到最终终于拖无可拖了,才不得不动手去做。这就导致了,即使最终能把它做完,效果也非常勉强,比我们刚开始所预期的还要糟。
不仅如此,当我们用“准备”的名义逃避它的时候,它消失了吗?并没有。
我们一切未解决的事情,都会驻留在大脑的后台里,成为我们的杂念,并在我们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不经意地闯入脑海,打断思绪,破坏沉浸的状态。
随着问题的累积,它们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后台资源。于是,我们能够用来思考的前台资源,会更加捉襟见肘。从而,会影响我们处理其他事情的状态,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
这就是“过度准备”,它正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蚕食我们精力、破坏我们效率的元凶。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缺乏精力,容易焦虑和烦恼,不妨自我观察一下:是不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我还没准备好”,使得积压在心头的思绪太多,让自己不堪重负了。
一
那么,为什么会有过度准备呢?它背后的机制和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大体来说,有三个原因。
这三个原因,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面,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很多人都是三者兼而有之,只是有高有低。
1.完美主义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迟迟不愿意开始,是因为我们希望能够控制一切变量,得到最好的结果,不希望它出现一丝一毫的意外和风险。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理性又告诉我们:控制一切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
为了规避这种认知失调,我们索性就不去开始。
这种控制一切的欲望又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从小的成长环境中,被塑造出来的完美主义。很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信息都是这样的:你必须样样做到最好,否则就是一文不值。
这种高度竞争、低容错率的环境,很容易塑造出这么一种高度紧张的思维方式:
我必须把事情尽量做到最好;
为了做到最好,我必须控制一切可能影响它的因素;
为了控制一切因素,我不能贸然行动,因为如果错过了某些因素,我就没法控制它了;
如果我先不开始,那么我就不会犯错,也不会错过,我永远能够保留“控制一切”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心态,使得我们迟迟不愿行动。
但这样真的有用吗?没有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远等你,总有一个期限。一件事情刚开始时,也是期限最长的时候,你越等下去、拖下去,留给你的时间只会更短,你能够真的用来试图“控制”的空间只会更少。
2.逃避痛苦
一件事情,如果需要准备好再去做,那就意味着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思考才能解决。但问题在于:思考是痛苦的。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拼命找理由、找借口不去行动,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痛苦。
如同我经常引用的那句话:许多人为了不思考,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这是非常合理的。一方面,大脑的底层原理是节能。为了节省资源,大脑总会尽量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一旦需要调整模式,面对新的问题,大脑就会感到很痛苦,因为这意味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用来分析问题、权衡利弊、设定计划、采取方案……
另一方面,“思考是痛苦的”并不是一个比喻,它真的有神经科学的支撑。
有研究发现,当我们深入思考的时候,会激活跟疼痛感相关的脑区,也就是会真的产生疼痛感。
另一项研究发现,越是倾向于深入思考的人,越容易产生焦虑。
所以,许多人下意识的习惯是:用“我还没准备好”来不断拖延一件事情,减少需要直面它的痛苦。这样,当最终不得不真的去面对时,所实际经历的时间就会短得多,那么感受到的痛苦也会变得更少。
但这样一来,也就相当于放弃了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机会。
3.自我妨碍
第三种可能性很神奇: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下意识地拖延一件事,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想把它搞砸。
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很微妙的心理。
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去做,但并没有充分的信心把它做得足够好。那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我们付出了许多努力,竭尽全力,但结果平平,仅仅只是差强人意而已——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因为这说明了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在责备我们:给了你这么多时间,你怎么还是做不好?甚至,这个过程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都会显得有点可笑。
为了避免这个结果发生,大脑会采取一个看似聪明的策略:既然给了这么多时间,做不好会受到责备,那么,我不要这么多时间不就行了?
在这个策略下,大脑就会不断地用“我还需要准备”的借口来缩短我们真正去行动的时间。这样,当结果不够好时,大脑就有理由开脱:不是我能力有限,是时间真的不够用。
这种心态就叫做“自我妨碍”。很多时候,正是它拖累了我们行动的步伐。
那么,造成自我妨碍的这个内心的责备声,来自什么呢?来自我们的现实自我跟“理想自我”的落差。外在的环境不断地灌输给我们“你必须变得更好”“你必须非常优秀”的理念,久而久之,我们对自我的期望就会被拉高,从而形成一个虚假的“理想自我”。
一旦大脑觉察到现实自我跟理想自我的差距,它就会想方设法地掩盖这一点。与其说是为了不让他人看到,不如说是为了不让我们自己看到,不破坏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出一些看似矛盾的事情,背后其实都是这个因素在起作用。
二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过度准备,帮助我们行动起来呢?
我想跟你分享我的一些实践心得和小技巧。
1.聚焦过程,放下控制一切的欲望
要改变完美主义和控制一切的倾向,首先需要理解和接受这一点:不控制一切、不做到完美也没什么,同样也很好。
我很喜欢一句话:一个能够良好运转的系统从来都不是从零开始设计出来的,而是慢慢一步步演化出来的。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一件复杂的事情能够成功,其实很少是从零开始,没走任何弯路、没遇到任何障碍,一气呵成完成的。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通过反馈来不断修正、调整,最终慢慢完成的。
实际上,做成这件事的结果是一回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反馈,如何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调整后会有什么新的尝试……这些,同样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试着给自己松绑,不要让自己背上“我不能出错”的沉重负担,而是接受走弯路的可能性,从反馈和调整中找到乐趣和动力——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心态。
2.抓大放小,着眼最核心的部分
许多事情都有一个特征:把它做到良好要花一些力气。而在良好的基础上,把它做到尽善尽美,可能要花更多几倍的力气。
如果你凡事都追求尽善尽美,那么带来的压力肯定是巨大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难以行动。
所以,当你有一件事情需要处理时,不妨先想一想:它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把什么结果做出来,才算是达到了基本要求?
当你把所有的事情都达成了基本要求,如果还有余裕的话,再考虑去做到90分、100分。
这可以极大地减轻负担:你不需要给所有问题找一个最优解,只需要找一个满意解就行。
3.化整为零,降低做一件事的阻力
做一整件事情很难,但我们可以把它化整为零,拆得足够细、足够小,这样就能见缝插针随时动手去做了。
比如:你有一个主题,想写一篇几千字的系统长文,这可能很难。但是,你可以到网上去看看大家对这个话题的认知和讨论。在看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对一些言论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试着把这些感受和想法写下来。
每一条可能都很短,也许就一两百字。但它们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素材。许多这些细碎的想法整合起来,也许就能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
那么,你就把“写一篇长文”这件事,拆解成了“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这么一件小事,后者动手去做的阻力和成本就变得非常低了。
像这样,任何事情其实都可以拆成许多个小的步骤。当你行动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只专注于眼前的这个步骤,就不容易望而却步。
4.正向激励,多记录自己的成就和进步
无论是完美主义还是自我妨碍,它背后其实都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缺乏自信。
所以,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是:常常记录自己做得好和做对了的事情,日积月累,让它们在潜移默化之中,为你提供支撑和自信。
可以包括下面这些:
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知道了一个新的东西,对世界的认知又清晰了一点;
做成了一件“非日常”的事情,让自己切实地感到是有收获的,是能够胜任的;
得到了某种肯定、赞赏和褒奖,为自己提供了充实的反馈和力量;
通过自己的判断,成功做对了一个决策,让自己得到了切实的收益……
这些,都可以成为推动你去行动的内在力量。
5.拉长视野,关注五年、十年后的图景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行动,是因为我们太害怕眼前和当下的失败了。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长,那么这个当下的失败还重要吗?很可能就不重要了。它只是你美好的生活里面,一个不起眼的小小起伏。
反过来,如果你因为对当下失败的恐惧,而最终没有迈出行动的步伐,而导致某个对未来的期许和可能性没有实现,那才是一种遗憾。
因此,试着把目光从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抽离出来,拔高,去关注三年、五年、十年,关注更长远的未来,关注到时自己的成长和状态,想象自己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会发现:许多当下自己觉得无法放手的得失,其实也不过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
6.叙事重构,换一个角度去认识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逃避,是因为我们害怕痛苦。只要我们预期会产生痛苦,它就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和阻碍,阻碍我们去直面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建构为“痛苦”,而不是别的?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社恐,非常不喜欢社交,当你不得已要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就可以这样说服自己:
这可以锻炼我的“社交能力”,提升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值。我可以试着去扮演某种形象,采取某种策略,尝试某种方法,再观察结果,把它变成一种实验。这不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吗?
再比如:你要去做某件很长期又很繁琐的事情,就可以这样说服自己:
这件事情虽然很麻烦,但它可以增长我的见闻和阅历,让我知道它是什么流程、是怎么做成的,丰富我的人生体验,以后也许在什么地方能用上呢。
困难是客观的,而痛苦是主观的——只要你不觉得痛苦,只要你能找到动力,那么克服困难,其实就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