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喝奶茶、免费吃小龙虾”——当消费者疯狂晒单时,谁在为这场狂欢买单? 7月中旬的外卖补贴大战中,美团、阿里系平台单日订单量接连破亿,京东却高调宣布“不参与恶性竞争”。这场看似消费者占尽便宜的资本游戏,实则暴露了外卖行业畸形生态:骑手日跑200单收入反减半,商家每单倒贴12元,平台服务器因流量过载宕机……免费午餐的背后,藏着一条残酷的成本转移链。
爆单夜的荒诞现实:骑手200单背后的收入腰斩
7月12日,北京朝阳区骑手张师傅接到系统提示“今日爆单奖励+50%”,实际收入却比平日少了300元。他当天配送的87单中,有42单是“0元购”奶茶,配送距离普遍超过5公里,而平台将基础配送费从6元砍至3元。更荒诞的是,因商家出餐延迟导致的超时罚款,让他倒贴了158元。
消费者同样陷入困局。重庆市民李女士下单的6杯古茗因门店爆单未能核销,18元补贴券次日失效;遵义某酸汤鱼店老板王强被迫关店——当天接到的213单外卖,每单实收仅6元,而食材成本就要8元。这种“骑手跑断腿、商家赔本卖、用户吃不上”的三输局面,恰如京东声明所指的“恶性竞争恶果”。
补贴大战的“成本转移链”:谁在为免费买单?
拆解“18减18”神券的构成,可见平台商业逻辑的隐秘设计:18元补贴中,商家承担12元,平台补贴5元,支付渠道补贴1元。这意味着商家每接一单“0元购”,就要亏损6-8元。遵义餐饮商会的倡议书揭露得更彻底:某连锁品牌参与活动后,堂食客流下降40%,外卖毛利率从18%暴跌至-5%。
骑手端则是另一种剥削。美团骑手群流传的截图显示,7月15日长沙某区域骑手人均配送量达193单,但收入较上月同期下降23%。平台通过算法将爆单压力转嫁给末端——缩短预估配送时间、取消恶劣天气补贴、提高超时扣款比例。当消费者为“0元小龙虾”欢呼时,可能不知道这份免费午餐的配送成本,实际由骑手的社保缺口和罚款承担。
平台三国杀:京东“不卷”宣言背后的战略棋局
三大玩家的博弈策略截然不同。美团选择“流血冲锋”,7月5日单日餐饮订单破1亿导致系统宕机,用短期亏损巩固市场份额;阿里系押注500亿补贴,但回避公布“0元购”订单占比,被质疑用数据美化拉新效果;京东则打出差异化牌:降低佣金至8%、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主打“品质外卖”概念。
这种分化早有预兆。5月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平台企业时,特别强调“不得利用算法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京东此次高调切割补贴大战,既是对监管风险的预判,也是对其“重资产”模式的自信——其骑手劳动合同覆盖率超90%,虽增加20%人力成本,但投诉率仅为行业平均的1/3。
狂欢后的冷思考:烧钱大战真能烧出未来?
嘉和一品创始人的控诉道出行业真相:“赔本赚吆喝的羊毛单,正在透支餐饮业的生命力。”短期看,补贴能带来用户增长,但数据显示,美团2022年补贴用户次年留存率不足15%;长期看,当商家因亏损退出、骑手因压榨流失、消费者因体验下降逃离,平台最终只能收获虚假繁荣。
京东提出的“降低佣金+保障骑手”模式或许提供了一种解法。但真正需要重构的,是整个行业“用补贴换流量”的底层逻辑。当五部门约谈纪要中的警告犹在耳边,这场狂欢该降温了——商业的本质不是烧钱,而是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