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宛如文旅界的“寒门贵子”。它没有一线城市的喧嚣繁华,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宁静与韵味。在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苗族的五彩服饰、侗族的大歌传唱,仿佛时光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大自然也对贵阳格外眷顾,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山异水,龙宫的溶洞神秘莫测,荔波的小七孔宛如仙境。贵阳以其质朴的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旅界悄然崛起,虽出身“寒门”,却凭借自身的努力与独特,成为备受瞩目的璀璨之星,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周六早上7点,我登上直达贵阳的飞机。当天最早的春秋航空,铁腚直达贵阳。
如果城市也讲出身,贵阳似乎是原生家庭比较苦的那一类。
贵阳是贵州的省会,可贵州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超过90%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同样的地形,在欧洲、美洲撑死只能养活几百万人,贵州却塞下3800万人口。这片土地曾被称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直到明永乐十一年才正式建省,建省初衷不是发展当地,而是保障通往云南的交通线。
有贵州的朋友开玩笑说,这地方过去就是云南的“公摊面积”。贵阳虽说是贵州的“长子”,可原生条件摆在那里。
做攻略的过程中,我发现“避雷”贵阳的人特别多,理由五花八门。如果只看这些帖子,贵阳文旅局半年白干。但我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去一次。于是趁着上海热成火焰山,我去爽爽的贵阳待了一个周末。
亲自看过之后,有三点感受。
第一,贵阳虽然文旅资源弱于很多旅游城市,甚至比不上周边的地州,但有一股自强不息的劲儿。先天不足不影响这座城市向上走,努力开发其他技能树,比如咖啡、精酿、茶饮。一座不产一粒咖啡豆的城市,硬是靠冠军咖啡再次出圈。
第二,旅游城市不能只靠“真诚”,基建上的不足可以瞬间将游客对它的好印象摧毁。良好的旅游体验,背后是基建的完善、对旅游资源的投入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贵阳在这几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贵阳是一座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城市。马路坑坑洼洼的是它,高处俯瞰仿若贵哈顿的也是它;落脚在大山中地方特色浓郁的是它,咖啡、茶饮、精酿、cosplay、剧本杀、音乐节等年轻文化盛行的,也是它。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一线观察,聊聊贵阳文旅的红与黑。这篇文章不会掩盖问题,也不会放大缺点,只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贵阳。
图:东山寺俯瞰贵阳
旅游资源尴尬,横跳在“无聊”与“值得”之间
去过贵州的人一定知道,大部分游客把贵州当做一个城市来玩。游客通常把地州的黄果树瀑布、小七孔、梵净山、千户苗寨等当做游览重点,将没什么大景点的贵阳作为交通中转站。
如果留意贵州文旅的宣传,可以发现宣传重点也都是地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只有想宣传现代化的时候才把贵阳抬出来。
从机场去酒店的路上,网约车师傅听说我专门来贵阳旅游,激情开麦:“贵阳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直接去地州。”
图:贵阳龙洞堡机场网约车等待区海报
贵阳市区比较出名的景点是黔灵山,就是在网上以泼猴闻名的那个地方,可黔灵山大火之前,只是当地人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城市公园;郊区的青岩古镇比较出名,火之前也只是当地居民周末赶集、吃猪蹄的地方;经常出现在旅游攻略里的民生路,过去就是个本地人的菜场。
图:黔灵山公园大门
说贵阳没什么好景点,一点也不冤。
如果按照景点打卡的方式玩,贵阳确实没有那么“值得”。黔灵山排两个小时索道,甲秀楼前被挤成人饼,在民生路被假网红店坑,去花果园“白宫”挤出汗远远拍张照……这么一套下来,又累又无聊。
图:甲秀楼的游客密度,堪比小长假期间的上海外滩
贵阳的魅力在市井烟火气里,慢下来才能发现很多惊喜。即使是同一个景点,不同的游览方式也能带来不同的体验和心境。
我到达当地的第一餐吃了酸汤牛肉,带着一身“臭脚丫子味”直奔黔灵山。去之前查了很多攻略,按照攻略要坐索道上山,景区两小时速通。可真进去才发现,单单排队坐索道就要两小时,被逼无奈只能走路上去。在里面遇到个本地阿姨,她说当地人都是溜达上去,有排队坐索道的时间走都走上去了。
玩完一圈回到酒店,看到小红书上有人抱怨,黔灵山索道要排太久的队,打乱了后续行程安排。本地网友在评论区无奈道,“本地人都说了不要坐索道,你们不听啊”。
图:黔灵山的猴
除了路边的野猴,还能在动物园区域观赏大熊猫、狮子、老虎、孔雀、熊,等等。这一套下来,在其他地方门票得卖个几十块、一百块,但黔灵山免费。
图:黔灵山动物园区域的动物们,中间为熊猫“海浜”,右下角为网红“小老费”
在贵阳那两天,我有一个念头非常强烈:这里适合心态包容、容易获得幸福感的游客,爬爬山、看看景、遛遛街,再加上丰富的美食,可挖掘的乐趣很多;如果一开始抱有很高期待,容易被一点瑕疵影响心情,这趟旅程一定不会太愉快。
当然,如果一个旅游城市靠的是游客“自己哄自己”,显然是不够的。最近我留意到很多“避雷”贵阳的帖子,这些帖子下面往往有很多当地人,指责游客玩的方式不对,甚至变为一场当地人嘲讽、博主回怼的骂战。
贵阳有很多可爱的地方,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缺点。当地文旅要做的,恰恰是放大可爱、直面缺点。
勇敢阿贵不怕困难,先天不足后天来补
这次有两个难忘的瞬间:在去茶山点单,“贵州刺梨茉莉花”旁边有个括号,写着“堂食喝不惯可以换,请给贵州刺梨一个机会”;在全季退房,前台小姑娘送了一袋贵州刺梨果冻,说让我尝尝当地特色。
图:去茶山的黄瓜冰浆和抹茶奶茶,还是没有勇气尝试刺梨
刺梨是贵州的特产,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但因为口感酸涩,很多游客拒绝尝试。虽然被拒绝过很多次,但贵阳人仍然致力于将这种健康水果介绍给更多游客。
这种自强不息、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城市气质,体现在很多地方。
就像我前面说的,贵阳的旅游资源比较虐,小景点不少,像黄果树瀑布那个级别的大景区数量为零。如果不是要在贵阳中转,很多去贵州旅游的人根本不会在贵阳停留。
贵阳就像文旅界的“寒门贵子”,出身不好后天来补,努力靠自己点亮技能树
这次决定去贵阳,始于一篇有关贵阳咖啡的文章。5月贵阳本土咖啡品牌“乔治队长”的主理人在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夺冠,人们惊喜地发现这座不产咖啡豆的城市,密集分布着“冠军咖啡店”。
咖啡,已经成为贵阳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原本打算尝尝刚刚夺冠的乔治队长,可排队时间需要一到两个小时,于是去了距离酒店不到100米的SeekSeeking。SeekSeeking是贵阳当地非常有名的社区咖啡店,特色是咖啡配汉堡。
图:藏在街角的SeekSeeking咖啡,右下为折耳根牛肉堡
说实话我对贵阳咖啡没有太多期待。一方面我本人并不是一个喜欢品尝咖啡的人,咖啡对我来说只是“牛马饲料”;另一方面我生活的上海咖啡馆数量全球第一,卷咖啡谁还能卷得过上海?
我输了,输得很彻底,贵阳做咖啡真的有点手段。15元一杯的奶咖浓郁丝滑,适口性超过90%我喝过的咖啡店。
在上海,咖啡不是小资人群品质生活的装点,就是打工人吊住精神的“饲料”。相比之下贵阳的咖啡文化很有意思,当地人喜欢边喝咖啡边吃面、嗦粉。
在SeekSeeking门口的小桌子上,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店员吃着一碗肠旺面,旁边放着一杯咖啡。这是很多贵阳人喜欢的搭配。
整个西南地区都偏享乐、安逸,咖啡、奶茶、精酿啤酒在贵阳蓬勃发展,成了很多游客的重要打卡项目。事实上,贵阳的咖啡文化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贵阳有一家创立于90年代的咖啡馆名叫“昨日重现”,过去很多老贵阳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在昨日重现喝咖啡、斗地主,斗完吃个店里的盖浇饭。
周日参观完贵州博物馆,步行去了贵阳非常火的奶茶店——去茶山。这家去茶山和星巴克紧挨着,我特意跑到星巴克观察了一会。星巴克门店面积更大,但顾客坐得稀稀拉拉,几个顾客面前放着电脑。相比之下,去茶山更热闹一些,店里几乎没有空位,顾客多是逛街休息的年轻人,和带着行李箱打卡的游客。
有人说去茶山是贵阳人自己的星巴克,但在我看来,去茶山相比星巴克更加松弛。
图:右边是去茶山,左边是星巴克
我相信没去过贵阳的外地人,会认为这是一座藏在大山里的传统城市。来了之后才知道,贵阳也分AB面。A面是街边的擦鞋摊,地铁口的街边按摩,复古的杂货店;B面是随处可见的咖啡店、精酿店,燃爆的音乐节和不花钱的街边音乐会。
图:一家潮流文化浓厚的商场,滚梯上布满二次元“吧唧”
一面传统复古,一面小资文艺,AB面共同拼出这座西南迷城。
图:历史与现代交汇、市井与摩登共存,新晋打卡点青云市集
瑕能掩瑜,扣分点不少
说好不掩盖问题,接下来聊聊我在贵阳当地发现的“瑕疵”。
周六落地贵阳,气温只有23度。贵阳是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夏季平均温度23℃,是中国最适合避暑的城市之一。然而作为游客,我认为贵阳文旅没有很好地把这张城市名片打出去。
贵阳文旅的slogan是“爽爽贵阳”,第一次听到这四个字,我的第一反应:这是官方打出来的口号吗,未免太抽象。
为什么是“爽爽”的贵阳?爽在哪、为什么爽?网络上和我有同样疑惑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数。听一家花溪牛肉粉的老板说,以前贵阳的口号是“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显然,这个口号更能清晰传达出贵阳特色。
有成都和重庆两个“西南双子星”在前,去西南旅游的外地游客,很难第一个想到贵阳。贵阳现在热度很高,但仍然没有打出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重庆的“山城”招牌越擦越亮,已经验证了外地游客尤其是平原地区游客对山地城市的兴趣。贵阳既有山城地貌,又有凉爽气候,为什么不把“凉爽山城”的招牌打出去?
图:地无三里平,贵阳到处都是坡路
同样是坡坡坎坎多、路况复杂,重庆就是“8D魔幻城市”,贵阳就被游客避雷坡太多、爬地下通道太累,很大一个原因是贵阳没有把“山城”当成差异化卖点打出去。游客来之前没有心理预期,来了面对爬不完的坡坡坎坎自然怨气重。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贵阳的基建确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想成为全国性的优秀旅游城市,基础建设还差得太远。
首先,贵阳的交通规划成谜。道路又窄又乱,路面坑坑洼洼,电瓶车在机动车中间穿梭(没有非机动车道),机动车的转向灯是“选配”。种种因素综合到一起,贵阳荣登“中国第一堵城”。黔灵山附近的路本来就堵,最近还在施工,5分钟路程能堵半个小时,却没看到交警的身影。
司机开车靠胆大,行人走斑马线靠命硬。贵阳的人行横道本来就少,很多还不安装红绿灯。贵州博物馆旁边有一条五车道,没有红绿灯已经够奇怪的,一眼望过去挤着5个井盖,让人怀疑“我是在省会城市吗?”
图:贵州博物馆附近的一个路口
其次,贵阳的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几乎都没有直梯和滚梯,推婴儿车出行或残障人士出行极其不便,堪称“全障碍城市”。去了贵阳人人都是“小地鼠”,一个地下通道最多十几个出口,下去了经常不知道从哪个口出。不仅游客找不到路,本地人也经常走错。
图:地下通道有很多小摊
最后,贵阳的旅游景点似乎还没有做好迎接全国游客的准备,很多细节做得不到位。比如甲秀楼、黔灵山等热门景点,疏导人群的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游客疯狂拥挤,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贵州博物馆的展柜玻璃上,全是游客手印,没能做到及时擦拭干净。目前我看过的所有博物馆中,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是上海博物馆东馆,打扫阿姨随时闪现,特制的不反光玻璃总是干干净净。或许贵州博物馆没有这份预算,但可以通过增加“请勿触摸玻璃”等提示,提升馆内游览体验。
图:布满指印的玻璃柜,被摸到发黑的展品
黔灵山是贵阳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熊猫是黔灵山的明星动物。然而,熊猫园前的多块展板有破损,非常影响观感。
图:破损的熊猫园展板
另有一些人文方面的瑕疵,比如二手烟到处飘散、随地吐痰、司机宰客等等。这些问题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存在,但阿贵你已经不是那个没有存在感的小城市了,对自己可以提出更高要求,让贵阳真正“爽”起来。
游客多了,被批评很正常。但如果被批评的点当地文旅根本无力反驳,是不是证明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
尾声
从低调小城到顶流网红,贵阳似乎还没有准备好。
尤其对于习惯大城市的规划和便利的游客来说,它有些草莽,有些过度松弛。但作为游客,我愿意再给它一些时间。也许写避雷帖、激情开喷更有流量,可几句轻飘飘的避雷,会对城市造成很大伤害。
去一个城市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这是了解它最好的方式。参观贵州博物馆的时候,前半段我很失望,藏品很“破”很简陋。同一个历史时间点,其他地区已经有极其精美的青铜器,贵州只有几个破瓦罐。
图:贵州博物馆内的展品,和其他地区相比略显简陋
但到后半段,我开始理解贵州,理解贵阳。
贵州多山闭塞,土地贫瘠,甚至避开所有古代经济带,中央王朝很难对其有效治理。网上有个笑话,贵州这个地方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造反大军都懒得打这里,改朝换代通知一下当地土司就可以。
直至明代,中央才开始直接统治贵州,贵州首次融入国家体系。此后,先进生产力进入贵州,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碰撞,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贵阳“龙场悟道”。随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进入,贵州开始蓬勃发展。
随着参观的深入,展品也越来越精美,我看到一个抓住机会努力发展的贵州。
图:贵州博物馆内的展品
贵阳没有西安的底蕴,没有北京的政治地位,没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能发展到今天的样子,能获得这么大的流量,就像一个出身不好的孩子,努力奋进,逆风翻盘。
很多游客适应不了贵阳的酸辣口味,而这背后是贵州古时缺盐,只能以酸与辣调味;有人说,贵阳怎么这么爱吃土豆,因为过去贵阳土地贫瘠、物资匮乏,只能想办法把洋芋做得好吃。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最适合它的文化、饮食、经济模式。
今天,很多年轻人在贵阳过着北上青年羡慕的生活。他们不需要为了房子、车子挣扎,有大把时间享受生活、思考人生。在一条地下通道里,我看到一家手机小店的柜台里,摆满了按键手机,柜台前有几个人在贴膜、挑选手机配件;另一家店的门口摆着台式电脑,店老板的孩子在台式机上玩4399小游戏;大头贴这种“古早味”十足的东西,在贵阳仍然能找到。
图:地下通道里的小店,在很多城市已经消失的商业模式,在这里仍然存在
在贵阳,很多瞬间让人穿越千禧年。
如果带着高高在上的审视视角,恐怕很难在贵阳获得太好的旅游体验。旅游就是换个地方生活,当我们放下高傲,进入当地人的生活,享受独特的城市气质,可以发现——贵阳还是挺可爱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击波财经,作者:关珊月,编辑:郑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