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今年3月,全球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宣布以1.7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37%的溢价入股和铂医药,获得其9.15%的股权。这场被业内称为“中国版再生元-赛诺菲联盟”的交易,揭开了中国创新药企通过技术平台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序幕。
四个月后,和铂医药发布财报: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盈利介乎约6800万美元(相当于约5.32亿港元)至约7400万美元(相当于约5.79亿港元)。
相较于2024年上半年,和铂医药实现整体收入约1.68亿元(约2,370万美元),盈利约992万元(约140万美元),此番盈利同比增长超47倍。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和铂医药上半年业绩预增47倍,核心驱动力是与阿斯利康的巨额BD交易首付款。这无疑验证了其技术平台的价值和BD(商务拓展)能力,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功。然而,这种由单一大额首付款驱动的盈利暴增,具有极强的偶发性和不可持续性。
“投资者需冷静看待短期业绩‘神话’,更应关注其核心技术平台的长期造血能力、管线推进风险以及未来BD交易的节奏和质量。”该分析师认为,BD模式是创新药企加速成长的“捷径”,但也带来业绩高度波动、依赖大药企、核心资产控制权稀释等多重挑战。
成就“BD之王”
2025年上半年,和铂医药以惊人的效率推进其BD战略,在短短六个月内完成两笔与跨国制药巨头的重磅交易。
最大的一笔交易出自于阿斯利康。3 月 21 日,和铂医药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此次战略合作内容涵盖基于和铂医药专有的 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在多治疗领域的多项目授权许可协议,以及阿斯利康对和铂医药的 1.05 亿美元股权投资。
根据协议条款,阿斯利康将获得两项临床前免疫学项目的授权许可选择权,并将提名更多靶点由和铂医药开发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阿斯利康可行使选择权以推进这些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和铂医药将获得总计 1.75 亿美元的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额外新增项目的选择权行使费,以及最高达 44 亿美元的研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外加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此外,双方还可选择在未来五年内将更多项目纳入合作范围,并可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将协议期限再延长五年。另外,阿斯利康还将认购和铂医药 9.15% 的新发行股份。
这种 “技术输出+资本联姻”的模式,精准复刻了2007年赛诺菲与再生元的合作精髓。
另一笔交易来自大塚制药。6 月 23 日,和铂医药宣布与大塚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xCD3 双特异性 T 细胞衔接器 HBM7020的开发。这项合作总金额最高达 6.7 亿美元。
据协议条款,大塚制药将获得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开发、生产和商业化 HBM7020 的独家许可。和铂医药将获得总计 4700 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在达成特定研发和商业里程碑后,和铂医药还有权获得高达 6.23 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在此次战略合作的基础上, 双方将探讨未来在 T 细胞衔接器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这两笔交易使和铂医药稳坐中国生物科技领域 “BD之王”的宝座。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17次BD出海交易,成为中国BD出海交易最多的药企。
和铂医药也明确指出,今年上半年利润大增主要归结为两大原因:
一是与全球制药公司持续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与阿斯利康开展全球战略合作。目前,和铂医药已收取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与部分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选择权付款的所得款项总额约175百万美元。
二是新取得的创新产品许可及合作对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入有重大贡献,且该等来自业务发展活动的收入已转化为常态化收入。
如此盈利模式也为国内创新药企探索“技术平台驱动”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成功案例。
光环下的隐忧
目前,和铂医药已与超过10家国际药企达成授权合作,覆盖肿瘤、自免疾病、ADC、mRNA等多个领域。但尽管上半年业绩亮眼,和铂医药的持续盈利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核心自研产品商业化压力。公开信息显示,和铂医药管线中最接近商业化的自研产品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FcRn单抗巴托利单抗,目前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然而该领域国内竞争激烈,包括再鼎医药、石药集团等多家企业的同类产品也处于上市申请阶段。
另一方面,里程碑付款兑现存在不确定性。前述分析师认为,和铂医药上半年确认的1.75亿美元收入中,部分来自于项目合作的里程碑付款。但后续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款项,取决于授权产品的临床开发进度和成果。
该分析师进一步指出,类似阿斯利康规模的“巨无霸”BD交易对本土创新药企而言可遇不可求。虽然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平台(尤其是H2L2全人源抗体平台)具有差异化优势,但能否持续、高频地达成如此高额、高溢价的交易,存在巨大疑问。未来BD交易的规模、溢价率和频率将直接影响其业绩稳定性。
“BD模式的核心是‘卖青苗’(早期技术或项目)。长期看,企业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卖苗”的能力,更在于自身能否成功培育出‘参天大树’(即成功上市并商业化的自研产品)。”该分析师指出,和铂医药自有管线的推进(如巴托利单抗、特那西普等)仍需大量资金投入,且面临临床失败和市场风险。目前其自有产品尚未形成显著的销售贡献和稳定的现金流。
根据和铂医药发布的2024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录得收入3810万美元,同比下降57.43%;录得净利润270万美元,同比下滑88%。2024年底,和铂在手现金达到1.68亿美元,公司预计2025年底将进一步扩充至4亿到5亿美元。
不过,对于本土创新药企而言,还需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压力。目前,国内拥有差异化技术平台(如双抗、ADC、细胞治疗等)的Biotech公司日益增多,国际巨头选择合作伙伴的范围更广。
这也意味着,和铂医药出来需要现金流,还需要持续保持技术领先性和产出高质量项目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BD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前述分析师也强调,BD是创新药企快速成长的“催化剂”和“输血包”,但绝非万能药,更非长期盈利的“永动机”。对于和铂医药,以及所有采用类似模式的Biotech,市场应给予其技术平台价值合理的溢价,但对短期业绩的爆发性增长需保持理性预期。
“真正的‘持续盈利’之路,最终仍需建立在拥有成功商业化产品或稳定、高质量、多频次BD输出能力的基础之上。”该分析师强调。
时间,才是检验“BD之王”能否真正蜕变为“盈利之王”的终极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