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时心慌,那是因为内心缺少了爱的栖息。当没有一个爱的人住在心里,那份孤独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将自己紧紧包围。没有爱的陪伴,思绪便容易陷入迷茫与不安,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空荡荡的。而当心中有了那个爱的人,哪怕只是在独处的时刻,也能感受到一份温暖与慰藉。那爱的力量,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内心的角落,让心慌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宁静与安心。因为爱,让独处也有了意义,不再是孤独的煎熬,而是与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的对话与交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
前阵子和朋友聊起来,从20多岁迈入30岁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们不约而同提到了一点——
「能一个人呆着了」。
20岁出头的时候,一个人呆着是一件有些困难的事,心里空落落地,没发生什么但常常恐慌。
那个时候,我们试着用「谈恋爱」解决这种不安。这也是很多人走入一段关系的隐秘理由:找个人陪,避免一个人呆着。
恋爱,分手,心碎;找到第一份工作,转行,失业;失去一些朋友,又有了新的好朋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逐渐获得了独处的能力。
一个人呆着变得舒适、自在,我们不再恐惧独处,甚至渴望独处。开始和伴侣讨论如何在关系中,各自保有足够的独处时间。
我们确实在慢慢变成熟。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在一次发言稿中提到,「独处能力是一个人情绪发展过程中成熟的重要标志,几乎是情绪成熟的同义词」。
一个人真实的自我从独处中孕育而生,爱的能力也建立在独处之上。
也因此,当你感觉无法一个人呆着时,解决方案并不是急着躲进关系里,而是一个和自我深入对话的好机会:
你在逃避什么?独处时那份不安从何而来?
《孤独的阿曼达》
01、「独处」≠一个人呆着
在谈论独处的能力为何重要,又从何而来时,我们可能需要先花一点时间定义温尼科特口中的「独处能力」。
严格来说,心理学上的「独处」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一个人呆着」。
它更像是一种心理体验——一个人能够跟自己好好相处的状态,是主动选择的,感觉安全和舒适,甚至乐在其中。
仅仅主动选择一个人并不意味着拥有「独处能力」,它还可能是退缩状态(withdrawn state),比如一个人只要社交就会感觉被消耗,大多数时候都一个人呆着,此时的独处更像是,「对外部环境侵入的一种防御」。
处于「独处」状态中,也不一定意味着空间里只有自己。你可能也有过这种感受,你和另外一个人一起呆着,不说话,但不会觉得尴尬,彼此都很舒适。
温尼科特称之为「共享的孤象」(enjoy sharing solitude)——能够与另一个也处在独处状态的人一同享受这种独处,本身就是一种健康且美妙的体验。(说到这里,不知你想到了谁?)
《诺丁山》
02、什么样的人,才能独处的时候不心慌?
作为一种情绪成熟的标志,并非所有人都拥有独处的能力,正如开头提及的我和我的朋友,都度过了慌张的、漫长的、无法独处的20多岁。
但我也有一些其他朋友,独处似乎对他们来说一直都很自然而然,不是一件需要「克服」、甚至学习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独处能力到底从何而来?什么样的人才能在独处的时候不心慌?
温尼科特认为,这取决于这个人心中有没有装着一个「好客体」(爱的人)。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孩子在玩耍,母亲(代称,也可以是其他养育者)在旁边陪伴着,同时在做其他事情。孩子玩一会就抬头看看,母亲偶尔对ta笑笑,继续忙自己的事。看着母亲一直在,孩子很安心。母亲就这样「淡淡地」陪伴着,也不会去过分「打扰」孩子,因而孩子开心地沉浸在玩耍中。
这可能就是我们生命最早期的「独处」体验。
如果一个人被这样「足够好地」照护过,内心就会住进一个「好客体」。对这种内在关系的信心,会让个体对自然生存感到游刃有余,「世界是一个可以探索的地方,我可以在这里无所畏惧地玩耍」。
之后再独处的时候,就不再需要频繁地触及外部母亲(或母亲的象征)了——也就获得了我们上面所说的「独处能力」。
《奇迹男孩》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需要照护的时候,母亲是缺席的,或不稳定的(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孩子因为恐惧无法一个人呆着。
亦或是虽然母亲一直在,但不断地入侵孩子(比如过一会儿,就来问问你是不是饿,或者要求孩子按照母亲的心意去行动),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ta独处的体验都会受到影响。
长大后,个体可能无法发展出独处的能力。害怕独处,或为了防止他人入侵而防御性地被迫独处。
因而独处能力的前提听起来有些矛盾:独处不是不需要其他人,相反,唯有被好好陪伴过,一个人才能真正学会独处。
而这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不要小看当年母亲在场时,一个孩子沉浸式玩耍的画面。在那份真正的独处体验中,一个人的自我和潜能往往也孕育其中。
03、一个人在独处中才能真正「做自己」
著名精神分析师奥格登(Thomas H.Ogden)在2019年写过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做《我以后想成为怎样的人》(Ontological Psychoanalysis or“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侧重于「诠释」,在文章中,奥格登认为,咨询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做出自己的梦」。在这种体验中,来访者「努力地成为一个对自身而言体验真实且鲜活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自己」。
展开来说,可能包括:
▨存在和更充分地成为自己,包括思想、情感和躯体状态;
▨更好地感知自身独特的创造潜力,并找到发展这些潜力的形式;
▨感觉在用属于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一个更成熟的人(更慷慨、更富有同情心、更有爱心、更开放)」。
而这一切的探索,都离不开「独处」,它的起点就是当年那个在母亲的陪伴下沉浸式玩耍的孩子。
那时的孩子体验到一种类似于成年人的「放松」状态,因而才能够允许自己处于非整合、无方向的状态里,尽情地折腾,「既不用成为外界入侵刺激的应付者,也不用成为一个具有某种兴趣或运动导向的活动者」(比如在母亲的引导下不得不做某些事)。
在这些安全、舒适的独处时光里,我们的思维自由流动,潜意识里的情感浮出水面,开始有了呼吸的空间——那里往往隐藏着真实的自我——
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的感受如何?
《小谢尔顿》
而对于那些无法独处的人来说,焦虑和空虚感压倒了一切,没有做「白日梦」的空间,所有的努力都用在了避免独处,或者说,体验自己的感受上。
于是本该用于自我探索的独处空间,被社交媒体、游戏、或毫无意义的人际关系所填补,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此时为了逃避独处的痛苦而建立的关系,以恐惧驱动,对方不再作为独立的个体被我们爱,而是「不得不爱」。这样的关系缺乏空间和弹性,往往也很难有好的结果。
04、如何在成年后培养独处的能力?
如果你也是暂时无法独处的朋友,不必沮丧。好消息是,独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情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你需要先克服对独处的恐惧,至少允许自己有一些独处的体验,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许就能慢慢体验到更多独处的乐趣和力量。
一开始的阶段会比较困难,请对自己多点耐心,我们也为你准备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1.给自己创建一些「非侵入式的」的陪伴
比如喜欢的播客、有安抚性质的玩偶、宠物、书籍,都是很好的选择。
这些「替代性」陪伴最好是非侵入式的、让你感到安心的。它们可以营造出一种「类独处」体验,你可以试着感受「一个人呆着」是什么感觉。
不建议不停刷手机,因为手机是强入侵性的,你的注意力不断被唤起,独处的感受也可能被驱散。
2.试试「主题式独处」
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安排一个主题活动,可以自己独自完成,同时又有他人在场,比如登山、瑜伽等。
投入一件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独处无所事事的不安,同时又体验到了「一个人呆着」的感觉,他人在场还能提供一种「弱连接」的陪伴感。
《幸福的呼吸》
3.创作类活动,激活潜意识
一些创造类活动,比如写作、画画、弹琴、做手工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沉浸当下,还能连接潜意识,更好地和自己相处。
我那个逐渐学会独处的朋友就经常穿珠子,搭配不同颜色、大小的珠子做成首饰,「当我做出一些东西,我好像更了解自己了,和自己呆着也不那么害怕了」。
4.在「健康的关系」中学会独处
温尼科特曾在书里说道:「从理论上来说,独处时其实总还有一个他人在场。这个他人就是婴儿早年的那个母亲(或养育者),那个在ta生命最早期的日子里,能够对ta感兴趣,并且一心一意专注于照护ta的人。」
是的,虽然我们一直在谈论独处,但终究要回到「关系」里。
这里的关系特别加了引号,因为真正能帮助我们培养独处能力的关系,需要边界清晰,或者至少有一方拥有独处的能力。
这也通常是检验一段关系是否健康平衡的重要标准——它是否让你更独立了,更能离开这段关系。那些让我们无法离开的关系本身可能就是有问题的。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这样的关系对你来说有些困难,心理咨询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或者在长大后,自己来做那个「对自己感兴趣,并一心一意专注于照护自己」的人——你早已不再是那个妈妈不在场就手足无措的孩子。
愿我们都能拥有独处的能力,有机会也有空间「做出自己的梦」。
《单身厨房》
上一篇:因自身资金需求,吉宏股份董事长拟减持不超过304万股股份 吉宏股份重组最新传闻 吉宏股份股东减持情况
下一篇:招商系金融高管变阵!招商银行70后副行长王小青辞任,拟掌舵13万亿招商金控 招商集团王小青近况 招商银行副行长出任邮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