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 上海报道
8月16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东方证券主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支持的第三届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办。
在上述论坛上,东方证券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唐子佩发表主旨演讲,以《ESG金融革命:负责任投资重塑资本价值逻辑》为主题,从资本市场视角深入剖析ESG理念如何重塑资本价值判断标准,通过政策演进、现实挑战、融合路径与实践案例四大维度,揭示ESG成为“核心支柱”的底层逻辑。
当前,ESG作为投资与企业评估的范式,核心是在决策中统筹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考虑ESG因素的责任投资,旨在推动企业将社会环境要求融入业务核心,通过风险管理实现长期价值创造。”唐子佩表示,当前,从政策框架到估值模型,从国际博弈到本土实践,一场资本逻辑的重塑正深度展开。
从国内政策动态来看,2024年成为ESG发展的关键转折年。沪深北交易所强制要求重要指数成分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国资委将ESG深度嵌入央企治理体系,配套“一利五率”考核指标。唐子佩强调,从投资视角看,ESG正通过价值重估与长期投资的深度耦合,重置市值管理的底层逻辑。
他进一步表示,这种定位转变源于ESG与市值的深层协同效应:一方面,高质量ESG实践能降低运营风险与法律成本,提升盈利确定性与可持续性,构成长期增长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强制性信息披露增强透明度,减少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估值波动性,从而吸引险资、社保等长期资本入局。
“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资金对估值稳定性要求更高,ESG+模式将成为长期资金配置新选择。”他表示。
中国特色ESG披露体系更凸显“双重重要性原则”:既关注环保罚款等直接财务影响,也重视企业信任等社会影响,同时涵盖乡村振兴、科技伦理等特色议题,使中国ESG框架既对接国际标准,又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需求。
尽管政策推动力度加大,ESG投资仍面临深层次挑战。唐子佩直指核心问题,ESG投资长期处于倡导阶段,直接原因是没有解决激励不相容的问题这种困境并非中国独有,但国内呈现三大鲜明特征:
一是部分企业动力不足,视ESG为负担。实则ESG本质是企业抗风险、提效率的工具,而非成本消耗。
二是评价体系亟待完善,评级结果差异显著。同一企业在国内多套体系中差异显著,根源在于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
三是周期错配问题突出。“ESG见效需5~10年长期培育,但市场耐心资本周期多为3~5年,难以支撑ESG价值释放。”
唐子佩强调,监管层正通过“动真格”的政策创新破解困境:2024年上交所将ESG评分差的股票从上证180中剔除;2025年要求公募基金持股超5%须参与公司投票,倒逼机构明确ESG立场,推动长期投资与ESG理念深度契合。
他进一步指出,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依赖隐形资产——员工忠诚度、透明度等ESG要素,“如同研发投入被视为长期资产,ESG本质是帮助企业‘挣看不到的钱’。”
如何破解困境?唐子佩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全周期内嵌”的解决方案。定性层面需验证管理层承诺真实性,定量层面要量化环境诉讼对现金流的影响、员工满意度与市盈率的关联等具体价值。
MSCI数据显示,亚太市场ESG评级高的公司长期收益显著跑赢大盘,因其合规严格、抗风险能力强,在危机中展现更强韧性,这种优势直接反映在投资回报上。
唐子佩以东方证券实践为例,阐述金融机构如何落地ESG理念。公司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公司战略,完善架构与机制,及时识别并管理重要性较高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及机遇。在投资端通过流程再造,形成“投前筛查、投中监控、投后评估”的全周期管理,将ESG深度嵌入价值创造链条。
这种实践获得市场认可:2024年东方证券在MSCI ESG评级中保持AA级。金融与实体的正向循环就此形成——投资者获长期回报,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全社会共享可持续发展成果,这才是金融支持实体的长期逻辑。
唐子佩总结道,ESG金融革命的核心是找到“激励相容点”,让负责任投资成为资本增值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共同引擎。
“当ESG从合规要求转化为内生动力,从非财务因素升级为核心资产,资本逻辑将真正实现从短期逐利到长期共生的重塑。”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