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敏:你忘不了前任,因为没能好好说再见
创始人
2025-08-20 19:42:5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责编:罗文,作者:简单心理


两年前结束一段长程心理咨询时,我和咨询师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分开」的议题。


在那之前,有过的几段恋爱都没能「善终」,也曾和最好的朋友绝交,我一度对关系的结束很恐惧。


最后,在温暖的圣诞节前夕,我和咨询师告别,这次好好分开的体验让我多了一些信心——原来「分手」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也可以很友善;告别一段关系不一定是悲伤的,它也蕴含着自我重建的契机和资源。


心理咨询师曹雪敏在2017年也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分手,关系在原本计划好的婚礼前夕戛然而止。


后来,她把伤痛变为养分,决定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更多朋友,于是有了《分手心理学》一书。书的结尾,曹雪敏写到:「把人生中的危机变成了转机,让我获得了成长。」


几年后,回望这段分手经历,曹雪敏有了更深的感悟,于是我找到她一起聊了聊:


结束一段亲密关系往往都会带来痛苦感,但什么样的分手会造成创伤?


为什么「好聚好散」这么难?当爱消失后,如何对曾经的爱人说再见?


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好的情感教育,没人教我们如何去爱,更没人谈论不爱了怎么办。但曹雪敏告诉我,分开,恰恰是爱这堂课最重要的一章。


▼以下是简单心理和曹雪敏的对谈:


曹雪敏,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看理想音频节目《不爱了》讲者,著有《分手心理学》,录制过多档亲密关系主题播客。


01、断崖式分手后留在原地的人陷入抑郁


简单心理:结束一段亲密关系往往都会带来痛苦感,但什么样的分手会造成创伤?心理学上是如何理解「分手创伤」的?


曹雪敏: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程度不一样,一些人虽然成年了,但内在某些部分还处于孩子状态。如果外界环境不错,孩子状态也没关系。但当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比如分手),外部环境需要我们作为一个更有力量和行动力的成年人去应对时,孩子状态的自己会感觉迷茫、无助,痛苦就引发了。


但回到孩子状态不一定代表创伤。分手造成创伤往往是激活了内在一些不稳固的存在,而这部分问题可能一直都有,一般会同时涉及这三个元素:


▨动摇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感觉孤独;


▨产生一种失控的无助感。


缺任何一个元素,都不一定会形成创伤。比如一个人分手后感觉失控和无助,但没有很强烈的孤独感,这个时候暂时喘息一下,还可以往前走。


这也是为什么好的原生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会让一个人更不容易遭遇分手创伤。因为过往的经历和当下的支持感会让ta远离那种弥漫且深层的孤独感,曾经被爱的感觉,在面对失控的事件时,能给ta更多的温暖感和力量感。


简单心理:面对同样的分手事实,不同心理状态的人,体验到的痛苦感会不会不一样?低自尊的人更容易遭受创伤吗?


曹雪敏:分手创伤也不一定完全和个人心理状态有关,如果这段关系本身就是「有毒的」,哪怕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错,也依然会受到伤害。


要注意的是,自尊水平相对低的人,会更容易进入、并留在一段有毒的关系中。另外,哪怕一段关系是相对健康的,自尊水平低的人也更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受伤。


因为自尊水平关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很糟糕,在关系中也更难接收到善意和爱。


《前度》


简单心理:我们之前做过一期关于分手的读者征集,收到来信最多的是「一方断崖式消失、冷暴力结束」,剩下的人会被困在这段关系里,陷入长久地自责、抑郁。为何断崖式分手会对人们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曹雪敏:我们刚刚提到造成创伤的元素,断崖式分手都具备了,它让你立刻陷入孤独的情境,且是非常失控、无助的状态。对方没有任何解释,甚至没有任何预兆,你根本无从寻求答案。


这个过程中越善良的人,受伤的可能性越高,因为ta倾向于从友善的角度解读对方的行为,「也许真的有不得已的原因」。当人不能向外恨的时候,就很容易向内自责。


自责帮我们在失控中寻找一种控制感,「当我做得更好,也许事情就不一样了」,但这种控制感也是虚幻的,还会让自己很难受。


简单心理:近两年,感觉断崖式分手变得越来越普遍了,您能不能谈谈这背后的心理状态?


曹雪敏:断崖式分手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方进入这段关系时,本身就是冷漠的,ta并不重视感情,甚至不重视人。想要结束关系的时候,自然也不会考虑你的感受。


另一种情况,这个人本身对待感情是认真的,但结束关系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如果平时就喜欢逃避压力和痛苦的人,也没有能力好好处理一段分手。


其实也有社会原因,以前网络还没这么发达,恋爱对象多少还是和自己有一些生活交集的。但现在恋爱对象来自各种各样的渠道,彼此都能够轻而易举地从对方的生活中消失,消失变得容易很多。


简单心理:根据我在社交媒体上的观察,好像男性更容易用这种方式来结束一段关系?


曹雪敏:的确有这种可能,从依恋类型的角度来说,一个男孩成长为回避型依恋的可能性是高于女孩的,这背后其实是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影响。


男性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情感教育远远不够,如果一个男孩哭,可能会受到嘲弄,也不会有人太关注,只能转移注意力或回避。长大后他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感情中的痛苦,就有可能选择断崖式分手。


02、在丧失中保持对未来的想象力


简单心理:我有一个朋友分手几年了,早就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晚上还是会做噩梦。是不是分手创伤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持久和隐秘,还有哪些常见的表现?


曹雪敏:有些创伤确实会持续很久。一般来说,除了明显的痛苦,还有这样几种容易忽视的表现:


一个是对方会反复说,ta可能看起来不痛苦了,甚至以一种自嘲的口吻,但还是反复跟不同人谈论前任或分手的事,这就意味着创伤依然很隐秘,只有说出来才会获得一种平静感。


第二种是已经开始新的恋爱了,但这段关系还带着上一段恋爱的影子。比如之前因为没有秒回消息导致分手,这段关系中但凡自己或对方没有秒回消息,ta就很紧张。没办法立足当下,缺少了一些灵活性。


还有些时候人们会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不谈恋爱了,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里


但那些需要真正面对的问题,始终还是没解决。比如一些人分手后对爱和人性失去信心,这影响的不止是亲密关系,而是和所有人的相处——包括和自己。


简单心理:如果一个人决定直面和处理分手造成的创伤,却无从下手,有没有什么ta当下能做的事情?


曹雪敏:可以试着自己去描述这段关系,归因这段关系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这个过程本身可以让我们获得学习和成长,也能消解一些过于强烈的痛苦情绪,当归因越来越客观和全面的时候,情绪也会平稳一些。


现在AI很发达,可以去找AI一起做这件事。因为一个人很容易陷入单一视角,AI能开启更多视角,提醒我们关注更多细节。


我作为心理咨询师,也会鼓励我的来访者使用AI。咨询师陪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来访者对创伤的梳理其实每分每秒都可以做。


简单心理:分手创伤痊愈的过程大概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结合您之前的经历谈一谈?


曹雪敏: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并非一蹴而就的转变,也不是非黑即白的瞬间切换。


分手没多久,我虽然意识到与对方交流不出什么结果了,但仍有一些倾诉欲。于是打开文档,把想对他说的话都写了下来。


这样写了几天后,有天晚上我突然觉得没什么想对他说的了。并非对这段关系本身无话可说,而是不再需要向对方倾诉了,这是一个挺重要的时刻。


后来差不多分手一两个月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档播客节目,聊了这次分手及对方出轨的种种经历。


对我来说,这期播客很关键,它满足了我对意义感和价值感的追求——运用专业能力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好。聊完之后,感觉这件事又过去不少。


在此之后,随着不断地输出和其他更多经历,分手创伤就不仅仅是过去了,甚至开始为我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好想好想谈恋爱》


简单心理:为什么有些人能比较快地从分手创伤中走出来?有些人则会一蹶不振,这背后是一种什么能力?


曹雪敏:分手也是关于「丧失」的议题。我们人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丧失,需要不断学习如何接纳丧失,并在丧失中保持对未来的想象力。


有些丧失之所以造成比较大的创伤,也是因为人们因此对未来没有任何想象力了,一片黑暗,只有绝望。


想象力的建立,取决于一个人有没有经历过从绝望到希望的过程,或者有没有读到过这样的「故事」。


如果读的故事都是一个模板——努力努力,然后成功,那想象力是欠缺的。我们的成长教育中,大家都在做题,故事是非常有限的,但想象力的培养其实从孩子阶段就应该开始了。


到了一定年龄后,我们也需要更多新的故事版本。比如最近说脱口秀的房主任,其实就给大家带来了更多想象力,一个50多岁、长期经历家暴的农村妇女,她的人生依然有别的可能性。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在带来更多想象力,让大家发现生活方式不止一种,能获得满足的人生道路也不只有「成功」一条。


当我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以后,面对丧失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喜剧之王单口季》


03、单身也能好好生活的人才能好好分手


简单心理:什么样的分手造成的伤害会相对小一些?为什么「好好分手」这么难?


曹雪敏:我一直觉得分手这件事会变得这么糟糕,和整个社会文化有关。我们的爱情剧本太单一了,推崇白头偕老才是一段关系的唯一成功。一个人如果被分手或者离婚了,周围人那种同情的眼光也在造成二次伤害。


但感情本身并没有「成功或失败」一说,只不过彼此做出了一种选择。如果社会文化对分手的情感反应没有变化的话,好好分手确实很难发生。


回到个体身上,什么样的人能好好分手?


其实它取决于更早的阶段——这个人单身的时候有没有能力好好生活。


如果是两个都能好好生活的人,在一起以后也能好好谈恋爱。过程中用爱和友善滋养过彼此,都成长得更完整了。


哪怕最后走不下去,留下的成长和美好都已经留下了,分手行为本身的伤害性也会非常有限。


简单心理:如果一个人想要好好结束一段亲密关系,您有什么建议给到ta?有时候我们会面对无法接受分离的另一方,又能做些什么?


曹雪敏:对提出分手的一方来说,友善很重要。哪怕没有爱了,依然可以保持友善。


对方一般会问你为什么要跟我分手?这个时候我们的回答不一定需要百分之百地坦诚。


举个例子,小A因为另一半的老家和自己不在同一个地方,考虑到以后双方父母的养老、孩子的照料都会有很多困难,决定分手。


如果要完全说实话,就是「你不是这个地方的,你父母没有没有养老保险,负担也挺重的」,但这个是非常伤人的。


而友善的说法可以这样表达,「我目前的状态确实应对不了一段相对复杂的感情关系,继续走下去,可能双方都会应接不暇。」


对对方友善,意味着自己来承担更多分手的责任,让对方感受到更少的指责。


《真爱至上》


另一方面,也要坚定。因为对方可能会始终在找关系继续下去的可能性,所以要坚定地告诉对方,我基于什么样的深思熟虑,已经决定要终结这段关系了。


这个过程中要做到「课题分离」,友善需要界限,比如对方分手后因为太孤单了,还时不时来找你聊天,那还是要拒绝,鼓励对方去建立一些其它关系。


简单心理:听上去对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要求还挺高的。


曹雪敏:的确。一个人能不能友善地对待对方,往往取决于ta是不是能友善地对待自己。


除了亲密关系外,我们也在不断和自己分手,离开一份工作,是和有职业关系的自我分手;从学校毕业,是和学生身份的自我分手。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友善程度也不够。


目前的大环境并没有鼓励大家友善地对待自己,很多人在原生家庭里没有经历过彼此友善相待的亲子关系,长大后来到职场上被要求发挥工具属性,那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友善的意识也很正常。


04、现代人的自我成长往往来自亲密关系的挫败


简单心理:我观察周围很多朋友,自我成长最迅速的阶段都发生在某段分手创伤后,也有人以此为契机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亲密关系的「危机」,是不是往往能成为自我发展的「转机」?


曹雪敏:亲密关系的确让我们有机会,非常直观且强烈地直面很多关于自我的议题。不像在职场中,大多数时候考虑得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工具。


比如我观察到一些来访者,过去看待事物视角单一,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在关系中更关注「对方爱不爱我」。


但分手后,ta们会从表层行为转向关注背后的深层动机和需求,可能发现自己这段关系并非源于爱,而是为了消解恐惧,回避「没人要」的羞耻。


视角转换后,ta会开始进一步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亲密关系。当「我想要、我需要」的优先级超过「对方怎么想、要什么」时,「主体性」就建立起来了。


这种主体性会延伸到其他领域,比如开始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如何获得这样的工作」。


对女性而言,这种主体性的转变尤为关键,因为在传统亲密关系中,女性常处于「客体」位置上。


一旦发生这种转变,无论之后是否拥有亲密关系,人生都会受益。


简单心理:您在书里描述之前的分手是「把人生中的危机变成了转机,让我获得了成长」,回头看这段经历,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曹雪敏:经历过幸运事件或过往人生相对顺遂的人,往往容易产生「自己是例外」的想法。像我的很多来访者,ta们曾目睹诸多糟糕的事,却从未想过这些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以前也会这样想。


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为了借此获取安稳感,但这种安稳感实际上是很脆弱的。


经历过那段分手,我对人生不再抱有「自己是例外和幸运者」的假设,也没有「人生必须遵循某种固定模式」的预期,心态变得更灵活了,能接受好事与坏事都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对所拥有的和失去的也不再过分执着。


另外,我意识到寻找一个本身就欣赏你、希望你过得好的人,而非因为你为他做了什么才觉得你好,这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带着这样的初衷,在现在的亲密关系中,我感受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


《面包和汤和猫咪和好天气》


简单心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亲密关系里的痛苦和伤害更警惕了,因此不愿意进入深度关系,出现了很多「情感代餐」,比如situation、有性无爱等。在一个人完全能好好生活的今天,深度亲密关系还有必要吗?


曹雪敏:在我看来,深度亲密关系并非对每个人都有必要,这取决于个人选择。


一段亲密关系能否顺利发展,除了对双方爱的能力的要求,还取决于环境对亲密关系的支持和友好程度。


当下性别偏见其实还没得到很好地应对,异性恋的风险还是挺高的,对同性恋的包容度和开放度也不足,各种非主流形态的亲密关系也处于探索阶段。


所以,不是深度亲密关系不重要或没价值,而是目前它的风险较高。


但我建议大家多去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不一定非得是爱情,友情也很好,都可以从中获得归属感、支持和愉悦。


爱还是非常重要的,爱使生命变得鲜活、生动。但爱的对象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其他生命、事业或爱好等。


关键是能从中感受到爱的滋养,以满足的状态活在当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智元董事长邓泰华:无营收前提下... 出品|虎嗅科技组作者|宋思杭编辑|苗正卿头图|智元机器人成立两年半,这是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
标普500指数五连跌,中概股多...   中新经纬8月22日电 美东时间周四,美国三大股指小幅收跌,道指跌0.34%,标普500指数跌0....
兴业银行北分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提升金融服务透明度、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工作要求,兴业银行北...
原创 绕... 绕过中国管制,特朗普盯上缅甸稀土!为什么不必担心美国突破? 大家好啊 我是大米。最近看到一条消息 特...
股市必读:金博股份(68859... 截至2025年8月21日收盘,金博股份(688598)报收于29.06元,上涨0.62%,换手率5....
情绪消费风口下,IP 衍生品如... 当前,IP 衍生品已经成为传播文化内容、提供独特体验、聚集线上线下受众的重要载体。 今年夏天,十五运...
白酒“降度”,年轻人会买账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湾酒观察,作者:王静娟、张海霞,原文标题:《白酒巨头掀“降度大战”,消费者会买账...
天才还是赌徒?23岁的Asc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察Beating,作者:EeeVee,编辑:Kaori,原文标题:《3年前投中...
开辟新赛道 塑造新优势 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 丁怡全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安徽全椒县经开区的亚临晨新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看到,...
光大证券研究所“换帅”,高瑞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8月21日讯(记者 王婉莹)记者从业内获悉,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
创业板强势上涨行情还能延续吗?... 央广网北京8月21日消息(记者蔡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创业板在7月份走出了...
股民人均赚2万?高盛:A股成为... 大家今年都赚到钱了吧? 上周,A股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市场一片欢呼。有人算了一笔账,在剔除2025...
阿特斯,为何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实... 前言今晚,无论是美股阿特斯,还是A股阿特斯,这两拨投资者都注定要无眠了。一是美股CSIQ的投资者们:...
新华财经晚报:7月份全社会用电...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重点关注】 •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6% •商务部:我国外贸“向上”...
快手,上市后首次派息 8月21日,快手科技(简称“快手”)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 报告期内,营收同比增长13.1%至...
全球首次!中国月用电量破万亿,... 当很多人还沉浸在夏日炎炎中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却在悄然间创造了历史:中国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历史...
原创 恒... 昨天,港交所发布公告,2025年8月25日上午9时起,中国恒大的上市地位将被取消。一艘航行了16年的...
超574万人观看,吴向东直播再... 8月19日下午,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开启万商联盟创富论坛五十场特别直播,分享其在过去100天,如...
原创 宁... 今年8月,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急得“跳脚”,喊话中国把美国大豆订单增至四倍,甚至承诺提供“快速服务”。...
金价又上涨!2025年8月21... 8月21日国内黄金市场动态:国内品牌金店金价重新上涨,整体价格还比之前更高了。今日最高价金店为周生生...
金隅集团(02009.HK):... 金隅集团(02009.HK)公布,公司于2025年8月21日收到北京国管发来的《关于增持金隅集团A股...
阿里宣布子公司分拆上市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8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联交所公告,拟议分拆斑马网络技术...
一品红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8... 本报讯 (记者李雯珊)8月21日晚间,一品红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品红”)披露2025年...
雷军、马斯克、朱啸虎盯上的这门... 在人工智能产业风口频出的当下,“AI陪伴”正在成为被资本、创业者与产业巨头同时押注的新赛道。 头豹研...
永辉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0.7... 永辉发布的2025年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永辉营收299.5亿元,同比下降20.73%;综合毛...
奔驰、茅台、中车都来百度上“A... 8月15日,百度发起的AICA首席AI架构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AICA”)在北京举办第九期开学典礼...
永辉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0.7... 永辉发布的2025年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永辉营收299.5亿元,同比下降20.73%;综合毛...
“国产数据库第一股”,又有高管...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继公司总经理皮宇被立案留置后,达梦数据时隔一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一位副总经理被立案调查...
奔驰、茅台、中车都来百度上“A... 8月15日,百度发起的AICA首席AI架构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AICA”)在北京举办第九期开学典礼...
疫苗行业竞争加剧,万泰生物上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阎侠)8月21日,万泰生物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出炉。2025年上半年,万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