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北证50指数收盘点位在五个交易日内第三次成功站上1600点的整数关口。
在区间震荡盘整3个月左右的时间后,北证50指数于8月18日一举突破前期平台,当日大涨100.30点或6.79%,并于次日盘中创出历史新高1637.50点。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指出,北证50在突破1500点这一关键平台后,或将进入寻找下一个新中枢的过程,预计北证50指数新中枢有望处于1450点-1650点。待估值中枢稳定后,北证后续会跟随A股整体市场和风格情况以确定下一步走势。
多因素共振推动大盘放量突破,业绩验证强化市场信心
北证50的强势突破,主要是政策环境、资金增配、产业趋势与业绩验证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截至8月22日,106家北交所公司披露2025年中报,其中65%公司收入同比增速为正(19家公司增速超30%)、58%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正(31家公司增速超30%)106家公司收入增速的中值为8%、归母净利润增速的中值为11%,整体情况良好。
整体来看,锦波生物、广信科技、民士达、建邦科技、朗鸿科技、卓兆点胶、海能技术和并行科技等19家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大于20%。此外,卓兆点胶、锦波生物等公司还计划进行中期分红,积极回报投资者。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中报观察,当前北交所上市公司长期成长空间明确。
A股在牛市中的热点切换与当时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涨幅居前的行业都是当时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引擎,本轮行情最核心的产业引擎就是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科技板块。
北交所定位高度契合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企业集中于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行业。其“高研发、高毛利、高成长”属性与经济转型方向深度绑定,长期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潜力仍有释放潜力。
另外,北交所聚集的科技中小型企业更容易通过技术迭代以及产业链外延拓展获得成长性以及估值溢价。随着资本市场制度性红利不断显现,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新质生产力含量不断提升,市场有望出现业绩与指数共振的中长期趋势。
指数慢牛格局未改,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
8月以来,A股指数连续创下多年来新高,且两市成交量屡次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一系列现象表明A股牛市正在加速。
伴随行情升温,公募基金顺势加仓,二季报显示有39家公募旗下基金重仓59家北交所公司,合计持仓市值近百亿元,机构数量与重仓规模均创近三年同期新高,北证50指数基金规模增至113亿元;专精特新指数基金预计四季度入场,有望继续优化市场流动性结构。
申万宏源专精特新首席分析师刘靖团队预计,今年下半年,北交所还将迎来近百亿的机构资金,预计10只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基金将发行,以及8只北证主题公募将打开申购。
诸海滨指出,北交所指数化投资来临,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工具,有望推动北交所从流动性改善到生态重构,部分高稀缺性和高成长性企业可能迎来估值重塑,根据基金发行公告,预计有11支北证50指数基金或有望在2025年入市。
市场人士指出,A股大盘连续大涨后,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市场情绪变化,或将导致短期波动风险加剧,但在宏观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资金持续流入北交所ETF产品的背景下,北证50指数慢牛格局未改。
华源证券北交所首席分析师赵昊团队指出,后市还需继续关注整体A股市场的情绪和北交所市场的成交额变化。
银河证券北交所研究团队认为,随着专精特新指数的推出、新股发行的稳步推进和更多并购重组项目落地,北交所的交投活跃度和市场关注度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北交所板块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市场人士指出,牛市期间出现较大的调整主要受情绪过热、政策收紧或外部负面冲击、行业轮动完成等因素影响。短期A股难出现较大的调整,可能延续慢牛走势。建议投资者应摒弃纯题材炒作,关注中报业绩高成长性、高稀缺性、高股息的“三高”企业,分享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长期成长红利。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