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股市上涨,能不能刺激消费?
每轮牛市,这一话题都会被广泛探讨,分歧越来越大,越探讨越糊涂。
认为无法刺激消费,甚至对经济也没啥帮助的人,给出的理由是,股民只有2.4亿,仅占人口的六分之一。靠六分之一人口拉动14亿人消费,不现实。如果把股市一赚二平七亏的概率算进去,实际上,有条件、有意愿多消费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认为能刺激消费的,逻辑很清晰。股市涨,拉动资产价格上涨,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们,都会因此产生动物精神,从而加大消费。
上述两种分析都挺有道理,但问题的本质被模糊了。
支持股市能刺激消费的,眼界局限在结构里;不支持股市支持消费论的,站在整体角度。这种分歧,涉及到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背景。
在这种背景下,股市里的二八现象蔓延到所有领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感受。
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了。供给匮乏的时代,到处是金子,只要肯干,多少都能带来回报;供给过剩的日子,再努力也不见得能有可观的收益。
以前当红的明星,如今为了生计,不得不在景区打拼;过去的铁饭碗——老师,在少子化时代,不得不另寻他路;程序员、编辑等曾经的朝阳岗位,在AI时代价值被稀释。
效率不断提升,结果必定是对人力资源的高要求,符合高标准的人,绝对数量一定是少的。
任何时代,都有人是幸运儿。比如,科技领域里的弄潮儿,AI、半导体、医药生物、机器人等产业的从业者,他们可能丝毫感受不到低落、消沉、不景气;再比如,海外业务拓展顺利的外贸从业者,从欧美转战亚非拉,哪里有前途就去哪里,没什么能够阻拦他们前行的步伐。
无论是经济还是市场,已经回不到整体性的时代了,结构分化才是当前主流,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从这个角度出发,寄希望股市能够解决整体的消费问题,越来越不可能。
但结构性的变化,就没有价值吗?当然有。
上海的消费,已经被股市拉动了?
此前我们多次分析过,一线城市的消费异常低迷。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同样的国补政策,其他地方有起色,一线城市却毫无反应。
随着股市开始红火,个别一线城市的消费出现明显的反转。
比如上海。
据上海统计局的统计,2025年前7个月,商品零售额8409.84亿元,同比增长3.3%。相比于前6个月的2.4%,增速进一步加快。
从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零售情况看,上海不少消费品类增速在两位数。具体来看:
前7个月,上海粮油、食品类零售额842.76亿元,同比增长10.1%;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295.52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2.4%;
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为290.69亿元,同比增长15.4%;
通讯器材类销售规模达469.93亿元,增长了9.2%;
餐饮方面,全国近期大幅下滑,上海的情况却独树一帜。年初上海的餐饮消费增速为-4.3%,处于低位。按照全国情况线性推断,在如此羸弱的开端之下,上海餐饮可能进一步回落。
实际情况是,6、7两个月,上海的餐饮消费没有变化,6月的增速为-2.6%,7月为-2.9%,似乎免疫了。
有意思的是,在消费改善的同时,上海居民的存贷款态度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据央行上海总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上海住户存款增加4335亿,同比多增943亿。和股市相关的非银存款增加2143亿,同比少增1910亿。
6月,上海居民依然偏保守,不愿意把钱放到非银机构用于股市投资,更愿意放在银行。到了7月,情况明显改变。据央行上海总部的数据,7月,上海地区的住户存款减少了709亿元,同比多减501亿元。
再看非银机构的存款变化,嚯,一下子从少增1910亿变成多增1078亿。
短短一个月时间,上海居民用存款说明,股市从“牛夫人”变成了“小甜甜”。
上海居民一直是中国股市的投资风向标,无论是股民人口占比,还是获利能力,都是独一档。
2021年,数据宝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发现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成都、天津、深圳这7座城市的股民(占城市人口比)最高。
其中,上海高居第一,股民占人口的比例超过8%。
另外,上一轮牛市,同花顺有数据称,上海地区的股民以15.64万元的人均获利较第2名的北京多95%,超出全国人均值的11倍还多。
这或许有争议,但从侧面反映出上海股民的获利能力。
股民人口占比高,获利能力又比较强,上海是当之无愧的股市敏感型城市。当行情再度降临时,上海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居民消费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截至8月27日,类似上海的情况,还没有在别的城市看到。
股民占比第二的北京,目前并没有类似的消费趋势。据北京统计局最新的数据,2025年前7个月,北京实现社零总额7674.3亿元,同比下降4.2%。
从趋势来看,北京的消费同比增速进一步下滑。
人均2万,你赚到了吗?
8月21日,深圳商报有一则很有意思的报道。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8月21日,个人投资者人均净赚2.15万元。
这数字计算方式为,2025年年内A股新增市值,除以散户数量。
截止8月21日,A股的市值比2024年底增加了15.63万亿元。A股中,个人投资者持股占33%,即个人投资者市值净增长5.16万亿。
当前的股民数量约为2.4亿人。
5.16/2.4=2.15
人均净赚2.15万元就这么来的。计算方式听起来没啥问题,但个人感受天差地别。从绝对金额来说,很多牛散、大户、上市公司高管才是本轮行情真正的受益者。
他们一个人的收益,可能抵得过成百上千散户。而真正的散户,是被平均的对象。
2025年8月25日,金融时报发文援引清华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称,2014到2015年的牛市导致了2500亿元的财富转移。财富转移的方向是从中小散户到大户。
据悉这份报告收录了多达4000万个人账户,堪称实证研究的典范。
无独有偶,2020年,每日经济新闻曾援引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Charles M.Jones等人联合撰写的一篇论文,全景式揭示了中国散户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特征。
论文同样统计了上千万个散户的账户,统计学的结论是:
账户越小,亏损越多,账户越大,亏损越小。
具体而言,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账户市值10万元以下的散户亏损最多,平均亏20.53%,账户市值1000万元以上的散户亏损最少,平均亏1.62%。
2016年到2019年算是中国股市的地狱级难度,在这种难度下,散户高频交易带来的是更大的亏损。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2025年6月底,国信证券援引上交所的数据发现,截止2023年(2023年之后并没有更多官方数据),A股自然人账户中,50万以下的账户数量仍然在80%以上,10万以下的在50%。
A股以散户为主的生态结构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线性推演之下,多数散户的收益可能并不高。
换个角度,如果50%不到10万块的账户,能够获得2万块的收益,这意味着50%的散户收益率将超过20%。50%的投资者赚取超过20%的收益率,这在任何市场都很难做到。
我们在文章开头的分析,结构性的世界里,雨露不可能均沾。希望所有人都赚到钱,并借此解决广义的消费问题,是不现实的。
但那些赚到钱的人,能多消费一点,对消费总归是有帮助的,就像上海正在发生的变化。
别太乐观,也别太悲观
几乎所有分析人士都寄希望于存款搬家拉动后市,7月份央行数据显示,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似乎支持了这一点。
截至目前,内外资机构都在用各种模型测算潜在的入市资金。
高盛认为,中国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超过10万亿。华创证券则分析称,中国居民超额存款超过40万亿,这些资金都可能入市,但具体入市多少,实际难以追踪和估量。华创认为,或许中国会像日本,从过度存款变成正常存款。
说到日本,这两年日本股市行情确实不错,上涨的时间和幅度都比A股好。2025年8月中旬,日本股市创下历史级别的新高。按照A股的逻辑,算是突破5000点了。
日本股市这么好,日本散户蜂拥而入了吗?
2022年、2023年,没什么明显的迹象,直到2024年,日本散户有大举入市的苗头。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日本交易所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个人股东数量增长超过12%,总人数达到8360万,创历史新高。
日本投资者人数历史新高,但分析存款变化会发现,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
根据2024年IMF发布的数据,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和存款的占比依旧高达53.6%,在主要国家里仅次于中国的58.2%。热衷于投资股市的美国人,存款和现金的比例仅为13.4%。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是长牛,甚至创纪录的行情,也不见得能够获得本国居民的广泛热情。美国和东亚文化土壤、风险偏好不同。
从中国自身的调研来看,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存款搬家。
7月25日,央行发布过一个报告,题为2025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二季度,持有更多储蓄意愿的仍然占绝对多数,占比为63.8%,比一季度又上升了1.5%。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为12.9%,相较于一季度下滑了1.1%。
这个问卷有滞后性,但能反映出中国国民心态,稳定为主。
6月份,股市站上了3400,彻底走出了4月份贸易摩擦带来的阴霾,可居民仍然对投资缺乏信任。
即便是投资,股票也不是首选。据央行报告,2025年二季度,居民偏爱的前五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非保本理财”、“基金信托产品”、“股票”、“债券”和“非消费型保险”,选择这五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4.8%、24.7%、16.3%、15.3%和9.8%。
股票的偏好仅为16.3%。
此外,还有细心的人观察到,在社交媒体上,本轮行情远没有2024年924那么热络,微博热搜没有跟随点位升高而屏。微信指数也显示,目前的热度相较于924行情,差距巨大。
这或许是为了避免疯牛,成就慢牛,有关方面的刻意为之,但也反映出当前并非全民意义上的投资热情,或许胡歌在《繁花》里的话,最为合适:
心可以热,但头要冷。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近期,不少人以叶檀财经的名义,或xx叶檀、叶檀xx等名义,在各大平台售卖和股市相关的课程,进行和股市相关的直播。
在此,我们声明,任何和股市相关的直播、课程,均与叶檀财经无关,也没有得到叶檀财经或叶檀本人的授权,认可。
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抖音号叶檀财经、檀姐姐暖人生,小红书号叶檀财经,快手号叶檀财经,头条号叶檀财经,百家号叶檀,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和叶檀对其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放松心情,把学习和享受贯穿在悠长的人生中,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作者:青城桢楠编辑:旦旦
图片:来源于AI生成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
13818756019(商务微信)
喜欢请您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