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50的火锅店正在消失 人均150的火锅店正在消失
创始人
2025-09-08 18:23:50


底下价格战越是头破血流,上面的高端品牌也很难守住自己的品牌价值,最终,整个中国火锅市场,都会被卷入这场大逃杀当中。

中国火锅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逃杀。

海底捞客单价从103元降到97.5元。

楠火锅人均价格打到70元。

巴奴客单价从150元掉到142元又掉到138元。

怂火锅推出锅底八块八,荤菜九块九,素菜六块六的超低价。

价格战打得六亲不认,业绩却一点不见起色。

海底捞营收、利润、翻台率同步下滑,股价只有高点的五分之一。

凑凑一年关店73家,呷哺呷哺关店138家,集团股价跌到港币八毛钱,沦为仙股。

楠火锅今年前5个月关了57家店,单店日营业额最低1800元创造神话。

火锅,这个稳居中国餐饮之王的品类,如今也要撑不住了吗?

这次我查阅了大量行业数据,用一期内容的体量,为大家厘清这场这场中国火锅大逃杀的来龙去脉。

01

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的规模高达5.57万亿元,而其中,火锅独占6175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人在餐饮上每花10块钱,就有一块一是花在火锅上的。


而且火锅市场规模增长非常迅猛,去年同比增长5.6%,前年更是有接近20%的涨幅。因此行业观察家们普遍乐观估计,未来火锅在整个餐饮市场的份额,可能会高达14%甚至18%。

餐饮之王,当之无愧。

然而,行业大趋势看起来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具体到每个商家,体感就不一样了。

从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中国火锅门店关店数量超过30万家,考虑到近几年全国火锅总门店数长期稳定在50万家以上,一年换血五分之三,是餐饮领域洗牌最惨烈,厮杀最无情的赛道了。

另一个关键数据就是人均消费金额,单看火锅,从2022年到2024年,人均消费一路向下,从86块多跌到77块,


从高端、中端到低端,任何一个价位段,任何体量的火锅玩家,都躲不开这场大逃杀。

那么这场大逃杀,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启动的呢?

02

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年中,北京发布了2024上半年的《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网上引发了一轮讨论。

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数据太差了」、「一线城市餐饮不行了」、「报复性消费结束了」。

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细分数据,就能看出一些好玩的东西。

当时其他品类都还维持着一定的增长。只有正餐服务这块,一下子跌掉十个点,直接把整个餐饮行业规模拉成了负数。


为什么正餐崩了,就能把整个餐饮行业的数据拉爆?

这里我们把话题稍微岔出去一点,聊聊正餐。

在统计局口径里,正餐这个词其实是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的,指的是在一定场所内提供以中餐、晚餐为主的各种中西式炒菜和主食,并由服务员送餐上桌的餐饮活动。


所以,正餐餐厅也叫做全服务餐厅(Full-Service Restaurants,简称FSR) 。

在中国,正餐的市场份额是很惊人的。

窄门餐眼做过各全球主要国家的餐饮市场规模和构成,其中,中国的构成和很多国家都不一样,是彻底以正餐为主的市场,正餐占比70%以上,在全球仅次于印尼。

即使同样是美食大国,像意大利、法国正餐占比也远远低于中国,美国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快餐占据半壁江山的地方。


所以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哪怕平常吃再多拼好饭,也要经常留出钱和胃口,正经下个馆子。正餐,是中国市民消费结构里,非常重要的存在。

但从2024年开始,正餐的市场规模开始下滑。

一方面,企业团建,同事聚餐,家人聚会,商务宴请这些需求确确实实正在减少。更直接的原因,则是外卖越来越卷,拼好饭横空出世,让快餐蚕食掉了一部分正餐的场景。

而火锅,就是正餐中的正餐。

众所周知,火锅是一个几乎「无烹饪」的品类,一个品牌想要跑出来,没法靠大厨手艺,就只能在上游的原料供应链和下游的服务上做差异化。

而服务上的「卷」,是用户感知最强的方式。

大家想想,海底捞是怎么火的?擦鞋、美甲,甩面、过生日、代打游戏、隐藏吃法、24小时营业……靠着领先全行业的服务,硬是把口碑做起来了。

后来怂火锅又是怎么火的?嘻哈音乐,帅哥美女店员,动不动给你来个尬舞,打造欢乐的气氛,本质上还是卷服务。

如果说正餐的定义就是服务到桌,那么像海底捞之类的火锅店,就必须给你服务到脚趾。「全服务餐厅」的精髓,就在火锅这个品类上。

正餐一旦开始收缩,那么火锅肯定是被锤得最惨的。

前段时间,海底捞发了半年报,基本上就是在脑门上贴了一个「惨」字。

集团营收207亿,同比下跌3.7%,净利润17.55亿,同比下跌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同比下跌15%。门店数量也是不增反降,上半年关掉了33家门店,虽然也有新开,但规模整体是在收缩。

更重要的是,被海底捞视作最最核心的经营指标,也就是翻台率,降到了每天3.8次,去年同期是4.2次,而巅峰数据则是4.8次。

财报里面,海底捞对此的解读是:「主要由于餐饮市场竞争加剧,顾客消费需求变化等影响。」

但其实不用说这么复杂,就是大家不出门吃饭了,主打正餐场景的餐饮品牌,多多少少都遇到了危机。

对这件事,海底捞其实早就有预判。

比如近两年,海底捞非常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外卖业务,上半年外卖营收暴涨60%多,但在整体的营收大盘里,也只是占了4.5%的份额,聊胜于无吧。

另外,海底捞还搞了很多跨界的业态,统称「红石榴计划」,一口气搞了11个新品牌,开了70多家门店,从麻辣烫到烘焙,从炸鸡到中式快餐,应有尽有,也是为了对冲正餐场景下滑带来的风险。只可惜目前看来,还没有一个品牌展现出扛大梁的的潜质。

总之,正餐的退潮,不止拉爆了海底捞,也拉爆了楠火锅、怂火锅等一系列同等价位水平的中端火锅品牌。

当客单价和门店数双双下跌,这场火锅大逃杀,就从最主流的中端火锅市场启动了。

03

既然消费者们对中端的火锅开始不买账了,商家们会怎么办?

很简单,既然正餐的全服务模式不再能吸引消费者,那就拿掉服务这个成本项,把火锅做成最单纯的「吃顿饭」选项,往下卷,往快餐的方向卷。

模式也是现成的,不就是冒菜、麻辣烫和小火锅嘛?

于是从2024年起,海量的餐饮品牌开始卷向小火锅赛道。

最早入局的是长沙的大斌家串串、快餐品牌南城香,热卤代表品牌盛香亭,纷纷跨界推出自家的小火锅业务。再往后,就是巴奴、吉野家、老乡鸡也加入了这个赛道。

到今年,海底捞和杨国福也都高调入局,在小火锅这个赛道掀起了一轮新的厮杀。

而这轮厮杀,本质上就是巨头之间的内卷博弈。

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2024年,小火锅市场规模增长率高达28.9%,全国门店数超过50000家,已经占到全国火锅总门店数的10%,行业看起来一片火热。

但只要看看新成立的小火锅企业数量,真相就出来了,是过去8年里第二少的。4000多家,只比2022年多上一点,和2019年比,六成都不到。


这说明什么?

说明小火锅市场的火爆,不是小老板们发现了这个赛道的新机会,而是其他领域,尤其是在正餐火锅赛道找不到增量的巨头们,跑来小火锅卷生卷死了。

想想看,这些巨头本身就是各自领域的卷王了,跑来做小火锅,那必然是把卷进行到底。

它们对小火锅的理解都很深。

小火锅的本质是快餐,快餐的核心卖点,除了方便快捷靠谱,就是量大便宜。

所以这几年的小火锅,打出的口号,要么是锅底5元起,要么是9块9蔬菜畅吃,要么是小料免费,米饭免费。

总之,一定要依托现有的供应链,把小火锅的客单价打下来,控制在50元左右只能算是基本合格,低到三四十才算有足够的竞争力。

于是我们看到,这场本来只发生在传统大火锅领域的大逃杀,蔓延到了小火锅领域。

而这场大逃杀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原先在这个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呷哺呷哺。

这几年呷哺呷哺有多惨?

从2021年开始,呷哺呷哺的亏损就和开闸放水一样停不下来,四年亏掉了12亿。

股价也是一路暴跌,巅峰期294亿港元的市值,到现在只剩9亿,跌掉97%,基本变成「仙股」。

这能怪谁呢?肯定首先要怪它自己战略失误。

曾经呷哺呷哺是平价小火锅的代表,很多北方同学们可能还有印象,早年一份火锅套餐20多块,就能有肉有菜,吃饱吃好,给这家公司带来了不少死忠粉。

可是从2014年开始,呷哺呷哺就飘了,整整十年几乎每年都在涨价,客单价从2014年的44块一路涨到2023年的62块,涨了超过40%。在消费升级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涨价不是错,可是从2020年之后,中国消费市场的大趋势就是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性价比为王,降价换市场成为了基本打法。

2024年之后,火锅大逃杀的情绪蔓延到小火锅市场,价格战再次升级。

此时,后知后觉的呷哺呷哺才感受到压力,开始降价,一年之内把平均客单价从62元降到54元。但这番操作为时已晚,当客单价三四十的品牌在市面上越来越普遍,消费者越来越质疑呷哺呷哺高客单价的合理性。

呷哺的降价,不仅没有增加销量,反而压缩了利润率,加剧了亏损。

结果就是,2024年,呷哺呷哺一口气关掉了138家门店,极限降本,创造了闭店数记录。但在今年上半年还是亏掉了8000万。

更讽刺的是,当呷哺呷哺开始大规模关店,母公司至少亏得越来越少了。

但那些还在积极布局廉价小火锅,积极开店参与价格战的品牌们,未来会面临怎样的局面?是真的能烧出一个火锅界的蜜雪冰城?还是留下一地鸡毛?

04

既然聊到呷哺呷哺,就不能不提凑凑。

呷哺呷哺今年之所以亏得少了,除了关掉138家小火锅门店,还顺手关掉了73家凑凑。

作为呷哺呷哺最引以为豪的子品牌,凑凑定位高端火锅,客单价一度能达到150元,也曾经有过网红品牌的高光时刻。

尤其是2020年底,在火锅遍地的成都开出首店,都能排出3小时长队,可见人气之高。

但如今,凑凑已经变成了呷哺呷哺集团旗下,最主要的失血点。

去年,凑凑营收暴跌26.5%。以整个集团20%的门店数,贡献了整个集团87%的亏损。

凑凑的问题在于,它完全走了一条网红餐厅的赛道,靠「火锅+茶憩」的概念,硬是把原先充满烟火气的火锅业态,拉高到了精致社交餐饮的层面。

产品上也尽量设计精致,好出片。尽管口味一般,但在创立的前几年,网红效应叠加消费升级,让凑凑狠狠吃了一波红利,客单价甚至一度涨到150元,是海底捞这样的中端火锅的1.5倍,成为了高端火锅领域的代表品牌。

但问题也在于此,网红店会过时,消费升级的浪潮会过去,「火锅+茶憩」的概念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护城河,如今几乎所有瞄准年轻人的连锁火锅品牌,都会推出自己标志性的奶茶单品。

当凑凑的模式不再独一无二,品牌价值随时间稀释,加上越来越多消费者发现,凑凑的火锅真的就是凑活,那么它跌落神坛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凑凑的陨落,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高端火锅市场的尴尬,当中端正餐火锅和小火锅陷入喋血狂奔,高端火锅不可能独善其身。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火锅是一个「无烹饪」的品类,所有的差异化都集中在上游的原料供应链和下游的服务。

而在服务这块,中端火锅的玩家们,已经基本上卷明白了。

咋办?就只能卷供应链了。

在这块,巴奴是最有发言权的。

2001年巴奴火锅刚创办的时候,就把海底捞当成了对标对象。

既然海底捞是极致的「服务主义」,那为了超越海底捞,巴奴选择了极致的「产品主义」,也就是把菜品和食材卷到底,想办法走出一条比海底捞更高端的路子。

为了强化这样的资本,巴奴更是针对海底捞,展开了好几轮营销战。

2012年,巴奴将自己的Slogan定为「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显然就是剑指海底捞。

到了2021年,巴奴更是把Slogan升级成了「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针对谁也就不必说了。

海底捞的甩面火了,巴奴也迅速跟进,不只是推出甩面产品,还要阴阳怪气一下说「本色健康,好面不舞」。

海底捞「不买鲜鸭血」的事件发生以后,巴奴高调发文《巴奴为什么能卖鲜鸭血》,算是对着海底捞贴脸开大了。

可以说,从创立至今,巴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标榜自己的食材比海底捞强,并且借助「食材好」这个卖点,把客单价长期维持在150元左右的水平上,也是目前高端火锅赛道里,最能打的一个品牌了。

那么,巴奴的食材真的有那么强吗?

也许有,但在当下,并不重要。

至少从财务指标上,看不出来走了高端路线的巴奴,经营状况比其他品牌更好。

今年巴奴在冲击港股上市,所以可以看到披露出来的财务数据。

一个很讽刺的事情是,2024年,海底捞门店数是1368家,是巴奴(145家)的9倍多。海底捞的营收,427.55亿,是巴奴(23亿)的18倍多。海底捞的净利润,47.1亿,是巴奴(1.96亿)的23倍。

什么概念,也就是海底捞平均每家门店的营收都比巴奴多一倍,平均到每家门店的净利润则是2.5倍。

要知道,巴奴的客单价,可是要比海底捞高了将近50块钱,但高客单价并没有带来高利润,相反,高客单价和食材高端化,反而限制了扩张,拖累了经营效率。也难怪过去几年,巴奴的客单价也是一降再降。

更何况,在中国的火锅市场,高端火锅其实是个生造的伪概念。

客单价120元以上的火锅,市场规模在整个行业里,占比只有1.1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考虑到整个火锅市场6175亿元的总规模,高端火锅的市场体量,满打满算也就70个亿,其中巴奴占了三分之一,凑凑占了四分之一,两家加起来,基本就是大半壁江山了。

而这大半壁江山,凑凑在关店,巴奴在降价。

所以还是那句话,当中端正餐火锅和小火锅陷入喋血狂奔,高端火锅不可能独善其身。

毕竟火锅这行,从低端到高端,差异并没有那么明显,至少消费者锅子里的内容,大部分都很同质化。

底下价格战越是头破血流,上面的高端品牌也很难守住自己的品牌价值,最终,整个中国火锅市场,都会被卷入这场大逃杀当中。

05

当然,在我看来,火锅行业还是很幸运的。

毕竟还是餐饮之王,其他品类早在两年前就陷入了疯狂内卷和淘汰,而火锅赛道,直到去年才展开了真正的的大逃杀,至少多过了一年的舒服日子。

而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当品牌开始不舒服的时候,就是我们好日子的开始了。

也许未来几年,我们不用在火锅店门口排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吃上饭了,也不用再为了一顿火锅花上七八百块钱了。

也许这样的大逃杀,才是火锅赛道应有的样子,亲民,烟火气,便宜,量大管饱。

毕竟从一开始,火锅就是咱们普通劳动人民的吃食嘛。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菜园终于成仙了? 小菜园终于... 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小菜园的性价比和分权模式,揭示了连锁餐饮成功的关键因素。作者:局...
黄泉路收费站也太黑了 黄泉高速... *此节目由豆包AI播客生成一个多月前,仙桃市民政局刚发公告向民众征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其中重点...
晨北、择尚、有棵树:谁杀死了跨... 作者|唐飞编辑|刘景丰半年报,往往是窥探上市企业乃至行业下半年命运的晴雨表。2025年伊始,特朗普重...
黄泉路收费站也太黑了 黄泉高速... *此节目由豆包AI播客生成一个多月前,仙桃市民政局刚发公告向民众征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其中重点...
晨北、择尚、有棵树:谁杀死了跨... 作者|唐飞编辑|刘景丰半年报,往往是窥探上市企业乃至行业下半年命运的晴雨表。2025年伊始,特朗普重...
富泰和:自称不共用产线或遭环评...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相宁/作者 西洲 映蔚/风控回溯历史,朱江平创办了深圳市富泰和精密制造股份有...
尾盘大涨34.41%,创维集团... 9月8日,创维集团(00751.HK)尾盘突然大幅拉升,在半小时内最高涨幅达40%,截至收盘,创维集...
大手笔!五大险企上半年加仓41...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A股五大上市险企纷纷加仓权益市场,股票配置规模较上年...
信用卡“失宠” 银行纷纷调整经... “最多的时候我有12张信用卡,但去年以来我把多余的信用卡都注销了,只留下一张备用。”北京白领君君(化...
李彦宏颁发“百度最高奖”:“心...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今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内部活动上为技术团队颁发“百度最高奖”,获奖团...
京东举办钛厨具行业峰会,将投超... 9月8日,“中国厨房 自有‘钛’度”2025京东钛厨具行业峰会在背景举办。会上,京东正式推出“钛厨具...
李彦宏给AI技术团队发700万... 9月8日,三言获悉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内部活动上为技术团队颁发“百度最高奖”,获奖团队得到100万美元...
【中小微企业融资福利】无息30... 在浙江杭州,一家经营了3年的小咖啡馆老板王先生,去年遭遇了疫情冲击,资金链几近断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
中芯国际明起复牌:拟收购中芯北... 9月8日晚,中芯国际(688981.SH)披露了发行股份购买子公司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 (北京) 有...
ETF今日收评 | 机器人相关... 9月8日,市场全天震荡分化,三大指数涨跌不一。从板块来看,机器人股表现活跃,固态电池板块震荡拉升,芯...
万通发展完成收购数渡科技;中芯... 今日焦点万通发展:完成对数渡科技增资及相关股权收购万通发展公告称,公司已完成对北京数渡信息科技有限公...
这家房企官宣布局高速互联芯片,... 自半个多月前披露实控人被拘留后,老牌房企万通发展(600246.SH)股价未跌反升,自4月初以来已涨...
V观财报|欧菲光:拟发行股份购... 【V观财报|欧菲光:拟发行股份购买欧菲微电子28.2461%股权】欧菲光发布重组报告书草案,拟通过发...
红塔证券及总裁遭限高,因何虚惊... 作者 | 谢美浴编辑 | 付影来源 | 独角金融近日,作为注册地在云南省、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烟草总公司...
万通发展:完成对数渡科技增资及... 万通发展 视觉中国 资料图9月8日,北京万通新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通发展,600246.SH)...
9家股份行信用卡业务分化:兴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刘颖,原文标题:《9家股份行信...
中芯国际:明日复牌 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公告称,公司拟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发行股份购买中芯北方49%的股权,股票自2025年...
长城坦克又一位CEO失联了? ... 据“红星新闻”消息,人民法院公告网近日发布公告,比亚迪已就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对常尧提起诉讼。业内认为...
让经济学更接近核心知识 让经济... 读书介绍:将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分析,就逐渐发展出了“行为经济学”,其研究的领域是在个...
V观财报|ST柯利达控股股东拟... 【V观财报|ST柯利达控股股东拟协议转让不超3000万股公司股份】ST柯利达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柯利达...
硫酸生产线发生事故,5人死亡,... 记者丨刘雪莹编辑丨曾静娇9月8日,龙佰集团(002601.SZ)公告称,9月2日晚,公司全资子公司龙...
储能全球化快行 头部逆变器公... 新型储能在保供、促消纳等方面的经济价值已得到验证,国产储能系统已广泛应用在欧洲、美洲、中东、亚太等成...
V观财报|金陵体育:股东李剑峰... 【V观财报|金陵体育:股东李剑峰、董事孙军拟减持1.45%股份】金陵体育公告,公司近日接到股东李剑峰...
宇树回应IPO估值500亿元:... 9月8日晚间,针对“宇树科技期望的IPO估值高达500亿元”的消息,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
增量资金 路径节奏 增量资金 ... 居民存款作为股市最大的潜在增量资金来源,“搬家”规模或将达到4万亿元,市场有望走出健康的“慢牛”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