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的时候我有12张信用卡,但去年以来我把多余的信用卡都注销了,只留下一张备用。”北京白领君君(化名)日前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断舍离”的经历。
近日,“信用卡正在失去这届年轻人”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随着42家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中报的密集披露,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态势逐渐清晰。多家银行财报显示,信用卡业务呈现贷款余额收缩、交易额同比下滑的态势。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信用卡市场已趋于饱和,逐渐迈入存量时代。从“跑马圈地”到注重精细化运营,银行业信用卡业务的新一轮角逐才刚刚开始。
未来,信用卡业务将与银行其他零售业务更深度融合,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资料图,图片由CNSPHOTO提供)
规模持续收缩
“从事了10年信用卡业务,从前一天轻松能办十几个,后来一天也能办四五个,到现在经常‘剃光头’。新客户越来越少,只能时常‘薅一薅’多年维护的老客户。”某股份行石家庄分行信用卡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据了解,信用卡贷款余额、信用卡交易金额同为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指标,也是信用卡活跃度的重要体现。
在信用卡贷款余额方面,财报数据显示,15家上市银行(6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制银行)今年上半年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为7.56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961.3亿元,下降2.52%。其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较今年年初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4家实现余额增长。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收缩最为明显,上半年信用卡贷款金额为5224.99亿元,较年初减少13.88%;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降幅分别为9.23%、8.07%。
在信用卡交易金额方面,在披露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金额的上市银行中,同比数据均下滑。中国银行信用卡交易金额降幅最高,同比减少约18.35%,光大银行降幅也超18%;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降幅较低,均在5%左右。
报告期内,招商银行实现信用卡交易额为20209.60亿元,是交易额唯一超2万亿元的银行,但同比下降8.54%。另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四家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额守住了1万亿元大关。
虽守住了万亿元大关,但下半年银行信用卡业务依然明显承压。比如,建设银行上半年信用卡总消费交易额为1.30万亿元,但2024年该行全年信用卡消费交易额为2.8万亿元;交通银行信用卡累计消费额为10966亿元,但截至2024年年末的累计消费额数据为24513亿元。
在信用卡业务收入方面,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四家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同样处于下降通道。其中,招商银行信用卡利息收入为306.12亿元,非利息收入为104.71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4.96%和16.23%。
对比之下,另外三家银行的降幅更为明显: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244.86亿元,同比下降14.61%;光大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136.60亿元,同比下降21.3%;华夏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75.74亿元,同比下降12.91%。
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坦言,受全市场刷卡交易量明显下降影响,银行业信用卡收入普遍承压。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减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消费复苏节奏偏慢制约线下场景与刷卡意愿,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持续分流高频小额信贷需求,银行加大“睡眠卡”清理力度并优化账户结构,以及部分持卡人因权益缩水而主动注销卡片等等。当前,行业正处于从粗放获客向精细化运营转变的关键阶段,更注重存量客户的价值深挖与服务质效的提升。
“多家银行信用卡交易总额的下降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认为,一方面,近些年,监管要求发卡银行强化对信用卡资金用途的风险管控,包括对信用卡资金严格禁止进入房地产、生产经营、投资理财、偿还债务等领域,这也必然促使发卡银行采取更为谨慎的信贷政策,优化客户结构,尤其是削减和核销大量违规用卡;另一方面,当前,消费愈加理性,同时,一些头部互联网企业推出消费信贷产品,因与消费场景绑定的便捷性,年轻客群使用的兴趣对信用卡消费也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
资产质量承压
需要注意的是,在信用卡业务放缓的同时,资产质量也进一步承压——多家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上升。
数据显示,上半年,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尤为突出,较年初增长25.73%、10.01%。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亦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在不良率方面,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实现改善,招商银行与上年末持平(1.75%);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不良率上升。
在兴业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兴业银行副董事长、行长陈信健表示,这几年,兴业银行下大力气推动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的风险化解和业务转型,上半年,信用卡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7.5%。
芦苇表示,中信银行已经摒弃了规模情结,更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坚持不以削弱风险抵御能力来换取短期的利润增长、业绩增长的成色。
对于个贷资产质量情况,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表示,个贷不良率上升是银行业去年和今年共同面临的问题。中信银行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体系上做了一些优化,在37家分行个贷部内嵌了风控总监,加强风险和业务营销的联防联控。同时,在产品和客户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加大低风险产品投放,提升优质客户占比。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业加速信用卡不良资产出清。
今年4月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做强做优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服务化解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积极加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力度,服务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妥审慎开展以结构化交易方式收购不良资产,坚持资产真实洁净转让,不得为金融机构利用结构化交易违规掩盖不良、美化报表等提供支持。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已发布近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今年第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其中,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规模为51.9亿元。
调整经营战略
在存量时代背景下,各银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比如,建设银行在中报中称,信用卡贷款业务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开展消费金融专项行动,加强居民购车、家装、家具家电等“以旧换新”消费需求刺激,持续加大分期信贷投放,以文旅消费、宠物经济等消费新业态为突破口拉动消费增长,满足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此外,交通银行围绕文旅、美食、购物、出行等民生消费领域,积极开展全卡普惠活动,深化“最红星期五”品牌场景生态布局。推动服务下沉,开展“百县万店惠民生”县域信用卡营销活动,聚焦县域高流量消费聚集地,新增超万家商户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生用卡营销活动,打造提振消费的新增长点。精细化客户经营,推出超逸白金信用卡,以“权益3+1”的创新组合模式重新定义年费产品权益体系。通过“全量客户普惠服务”与“优质客群定制方案”相结合,分层运营、精准施策,实现业务稳健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邮储银行则围绕线上支付平台开展促绑、促活及促消费营销活动,优化活动设计规则,不断提升精准营销效率,全力做大快捷消费规模。
芦苇表示,展望未来信用卡手续费收入(银行今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体承压,最大的压力来自信用卡业务收入),这一业务板块仍将获得多重积极因素支撑,比如国家层面持续推进的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以及行业反内卷相关工作的陆续落地,这些都为信用卡手续费收入的稳定发展提供助力。
“银行差异化竞争有两大路径:一是满足高端客户需求,挖掘高端客户的价值;二是满足基础客户刚性需求。”董峥认为,高端客户的需求是多样的,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更要落脚在体验上。而基础客户需求则较为简单,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支付和信贷便利。
展望后市,信用卡业务将与银行其他零售业务更深度融合,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零售融合发展的思路将变得越发普及,将储蓄、理财、贷款、信用卡等业务进行融合串联,有助于提升高端客群的综合金融服务质量,使得高端客户留存更具效率,从而为信用卡机构带来更多盈利贡献。(记者 王彤旭)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