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关税税率18.7%,这是美国自1933年以来从未见过的高点。 但更让人心惊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要求美联储降息150个基点。
”
关税下的物价现实:从数据到体感
当你走进沃尔玛,可能会发现部分商品标价悄悄上调了。 这并非错觉,6月份美国家电价格月度涨幅达1.9%,创下2020年8月以来最高纪录;家用纺织品价格更是飙升4.2%,涨幅打破历史记录。 这些数字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层层关税:汽车零部件25%、钢铁铝材50%,甚至威胁对半导体加税。 耶鲁预算实验室的数据显示,美国平均关税税率已飙升至18.7%。
尽管官方CPI数据尚未完全反映冲击,但企业早已行动。 福特汽车因关税成本上调车型售价,并预估今年收益将减少15亿美元;斯巴鲁、通用等车企也纷纷调整定价。 商界领袖多次警告,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 而特朗普政府仍在加码:8月初对欧盟、墨西哥征收30%关税,对加拿大征收35%关税,这些政策若全面落实,物价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美联储的艰难平衡:降息25个基点的背后
9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2025年首次降息。 但这一决策充满矛盾。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当前货币政策仍“适度限制”,未来是否继续降息需看经济数据。
与政府的激烈诉求相比,25个基点的降息显得谨慎。 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批评鲍威尔“态度缓和”,主张应释放降息100至150个基点的信号。 这种压力并非首次,特朗普曾多次威胁解雇鲍威尔,并在7月30日喊话“维持高利率正在伤害民众”。 但美联储内部态度分化:今年8月特朗普任命的美联储理事米兰对降息投下反对票,认为应更激进降息,而其他官员则坚持“等待和观察”。
企业界的双重困境:短期稳定与长期焦虑
对企业而言,关税政策带来一种矛盾的“稳定感”。 8月初,特朗普与欧盟、日本等达成关税协议,虽税率不低,但结束了“朝令夕改”的不确定性。 有调查显示,企业CFO因政策明朗化而乐观情绪回升。 然而,这种稳定代价高昂。 耶鲁大学调查指出,70%的受访CEO认为关税政策损害企业,62%表示未因此增加国内投资。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供应链。 电脑、智能家居设备价格连续三个月上涨,6月涨幅达1.4%。 服装行业尤其脆弱,袜子、内衣等基础产品成本显著上升。 企业一方面计划将成本转嫁消费者,另一方面对2026年的涨价预期上升,预计关税驱动的涨价可能延续至2027年。 这种长期压力让企业在投资与定价之间难以权衡。
政治博弈中的美联储独立性
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干预从未停止。 除了公开施压降息,他还试图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并在8月提名亲信米兰进入理事会。 耶鲁调查显示,80%的企业领袖不认同特朗普施压降息,70%认为这削弱了美联储独立性。
这种干预直接影响市场。
政策反复导致企业难以规划长期投资。 美联储理事库格勒曾强调“维持通胀预期稳定是优先事项”,但政治压力让这一目标变得复杂。
全球连锁反应:贸易秩序与通胀输出
美国的关税政策触发了全球反制。
世贸组织预估,特朗普的关税可能使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预期下调近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产生外溢效应。
73%的受访央行预计美元在全球储备中占比将下降,反映出对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