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今天对于买了科技股,尤其是“北美算力概念股”的投资者来说,可谓黑色星期五。
上证指数只跌了0.65%,但“北美算力概念股”却普遍跌幅较大,基本上5%起步,很多跌了超过7%。
下图是A股跌幅居前的概念板块,大多跟北美算力相关。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次大跌?此次大跌是否意味着行情接近尾声了?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此次大跌的诱因在美国。最近发生了两件事,引发了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等相关股票的回调。
第一件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说,美股估值处于高位。虽然他同时表示,“当前并非金融稳定风险上升的时期”,但仍然引发了部分抛盘。
第二件事:市场对甲骨文、英伟达、OpenAI的抱团式交易产生了疑虑。
甲骨文之前大涨,是因为OpenAI下了购买其算力的3000亿美元的大单。但事实上OpenAI现在拿不出这笔钱,它需要去融资。英伟达宣布投资OpenAI的1000亿美元,将通过两种方式回流英伟达:一个是OpenAI直接向英伟达买设备;另外是OpenAI向甲骨文买算力,甲骨文向英伟达买GPU。
这两个世界级大单俨然变成了内循环,但却提高了三家公司的业务量和估值。所以市场产生了对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泡沫的担忧。
昨夜今晨,甲骨文跌了5.55%,特斯拉跌了4.38%,费城半导体指数跌0.2%,美光科技跌逾3%,ARM跌超2%,安森美半导体跌逾2%,高通跌超2%。
A股和港股历来深受美股的影响。之前炒作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就是受美股的带动,现在当然会跟随其调整。
但你要知道:在中国股市里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可以细分为两条线:
一是给北美算力(机器人)提供配套服务,比如之前暴涨的“易中天”,以及最近热炒的部分铜连接、液冷概念股。这条线是今天跌幅最大的。
二是脱钩替代,仍然是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领域,但跟北美产业链联系不紧密,反而有强烈替代作用,比如寒武纪、中芯国际、华虹公司,以及新凯来概念。这条线今天普遍跌幅不大,有些甚至大涨了。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反驳:中芯国际的港股就跌了不少!
这就显示出港股和A股的差异。你看中芯国际的A股,跌幅明显比较小。港股是在A股收盘后的一个小时里跌下去的。港股中的海外投资者比较多,他们仍然是美股思维。当“A+H”股中的A股收盘后,H股往往失去参照,容易无脑跟着美股走。
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相关股票跌幅比较大,还因为最近涨得太猛了。
涨幅大获利盘多,一旦有风吹草动,尤其是又叠加了长假临近,容易引发落袋为安的想法。有些投资者担心10月9日开市,会重演去年10月8日套人的一幕。
最近“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这个核心板块的个股,明显出现了涨一天、跌一天的走势,能持续大涨的明显减少。核心板块内的各种细分概念轮动频繁,赚钱难度加大。
那么到底应该是持股过节,还是节前先套现出来?
这个很难一概而论,要看你自己对形势的判断和持股情况。
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第一件事是最近多家券商宣布增加融资额度,比如浙商证券最新公告说:董事会全票通过决议,将融资类业务规模上限从原先的400亿元大幅上调至500亿元。仅在9月,就有四家券商上调了融资额度,这说明券商仍然看好后市。
目前A股融资余额为2.44万亿,无论是占总市值的比重,占居民存款余额的比重,以及A股总市值占GDP的比重,都没有过线。
所以A股的10月依然值得期待。但具体到涨幅巨大的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板块,可能会继续分化,在消化获利盘中继续前行。
第二件事是,有关方面又给算力板块提供了新利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具体措施包括:
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落实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坚持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部署,持续优化热点应用区域需求保障。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支持地方协同参与、共同建设,在国家统一标准指导下,推动全国算力资源有序池化,并网运行,打造集算力统筹监测、统一调度、弹性供给、安全保障于一体的新型算力网基础设施。引导各类算力资源与数创企业需求高效精准对接,鼓励国家枢纽节点面向数创企业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降低算力使用门槛。
下图是国家算力中心的布局——东数西算的8个枢纽节点和10个集群。
图中的张家口等10个集群,就是8个枢纽节点的承载地。其中长三角有两个集群,成渝有两个集群。
国家之所以把算力中心放在这些地方,除了有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意图,还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地质结构安全,能源供应充足,气温不那么高等。
国家已经在上述10个地方投入了上万亿资金。此次发文,意在推动进一步投资、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落地,变成GDP和税收。
文件还要求,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发放“数据券”“算法券”,降低用数成本。这是鼓励企业多用公共算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欧美,算力中心往往通过市场手段布局、推广。中国不仅有市场手段,还有政府参与投资,并打破壁垒、推动资源共享。
中国的模式,可以加速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落地,避免投资、资源在几家大企业之间内循环。
从新能源车普及的经验看,中国的模式是非常有效的。这有利于人工智能迅速从概念变成现实,变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