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唐洛
“造车和重启造芯,几乎是同时做的决策,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
“说实话,‘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巨大。”
近日,雷军在微博上重提五年前的抉择。几句话,把那场几乎没有退路的战略变革勾勒得清清楚楚。
今年是小米成立十五周年。这家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几乎“换了模样”:造车成绩被市场验证,芯片能力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但如果往回看,这些成果并非突然爆发,而是始于 2020 年的一次“触及灵魂”的反思。
当时的小米,营收已超两千亿,进入世界500强,看上去风光无限。可在雷军心里,危机感挥之不去。手机行业的上空笼罩着三座大山:苹果、三星、华为。留给小米的空间越来越小,单靠一条产品线去撬动未来几乎不可能。
于是,小米在那一年做出决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增长逻辑,把方向转向底层技术和长期主义。
押上家底的这五年
方向定下后,压力几乎倾泻而来。为此,过去五年,小米把“家底”砸进研发。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9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41亿元,今年预计投入30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从2020年的一万出头翻倍增长至超过两万人。同时,核心管理团队完成重组,引入大批半导体、智能制造、汽车产业的技术人才。
五年后的今天,造车和造芯这两条看似独立的战线,成为小米最具象的注脚。
汽车,几乎是小米战略转型的外向支点。对雷军来说,它不仅是一块大生意,更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拼图。早在 2013 年,他两次赴美拜访马斯克;2014 年之后,小米通过投资和产业链渗透,开始积累经验;2021 年,小米正式宣布造车。
三年后,首款 SU7 发布并交付,销量爆火。更关键的是,小米挺过了量产、爬坡这两个最考验制造能力的阶段。截至2025年8月,小米SU7 销量连续9个月超过Model 3,并于近半年位列20万以上轿车市场第一。据《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小米SU7保值率88.91%排名第一,超越Model 3。
今年,SU7 Ultra 原型车在纽北官方圈速榜上排进前三,小米SU7 Ultra量产车挑战纽北,获得7分04秒957的成绩,超过保时捷和特斯拉成为纽北史上最速量产电动车。YU7 则用“3 分钟 20 万辆大定、18 小时 24 万辆锁单”的成绩震动全行业。
全球舆论也开始正视这种对比。《经济学人》把小米放上封面,称“中国智能手机冠军在苹果失败的地方取得了胜利”;《华尔街日报》分析,小米的新车可能对特斯拉的 Model Y 构成直接威胁;InsideEVS 甚至直言,小米“准备给特斯拉猛烈一击”。
造芯,则是小米的内向探索,比汽车更艰难。2017 年的澎湃 S1,是一次仓促的尝试。采用 28nm 工艺的 SoC,性能不足,市场反响平淡,几乎让小米的自研芯片计划陷入停摆。雷军后来回忆,造芯是“九死一生”。
但小米并未彻底放弃,而是转向从“小芯片”积累经验:ISP 澎湃 C1、快充芯片 P1、电池管理芯片 G1,再到 2022 年的信号增强芯片 T1。一步步试错、积累。直到今年 5 月,小米才拿出真正能正面对标苹果的旗舰 SoC——玄戒 O1。
玄戒 O1 基于台积电第二代 3nm 工艺,集成 190 亿晶体管,安兔兔跑分突破 300 万。单核性能略逊苹果 A18 Pro,但多核实现反超。玄戒 O1填补了中国大陆在 3nm 芯片设计上的空白,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该能力的科技公司,也让小米从“跟随者”变成了“并跑者”。
从 SU7 到 YU7,从澎湃 S1 到玄戒 O1,造车与造芯的路径不同,但最终在小米“人车家”战略中汇合。汽车,是小米连接个人、家庭、社会的外部枢纽;芯片,则是驱动整个生态的底层引擎。两者叠加,再加上澎湃 OS 的系统重构,小米正试图完成一次身份转换——从“互联网公司”到“硬核科技公司”。
雷军在周年演讲中说:“从迷茫到蜕变,有时隔着万水千山,有时只隔了一层窗户纸。”这句话听上去轻巧,但对小米来说,捅破那层“窗户纸”背后,是五年时间、数千亿资金以及上万研发人员的心血积累。
交互革命:小米寻找“突破口”
造车、造芯,是小米十五年来最大胆的战略抉择。而妙享背屏,则是小米试图在手机产品层面创造新的“突破口”。
在智能手机的历史上,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代际变革”都源于交互方式的重构。十八年前,初代 iPhone 用电容屏终结了功能机时代;六年前,折叠屏虽一度掀起热潮,却未能改变交互逻辑,最终停留在形态试验。
小米在第十五个年头,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突破口”。小米 17 Pro/Pro Max 带来的“妙享背屏”,看似只是多了一块副屏,实则是一次交互版图的再分配。它支持 120Hz 刷新率,既能显示通知、航班行程,也能在自拍、拍摄时实时预览构图,甚至可以作为汽车控制面板。对用户而言,它补足了正面交互的盲区,赋予手机一个“第二视角”。
这种思路与苹果的“灵动岛”有某种相似之处:都是把原本被忽视的空间重新定义为信息与操作的中转枢纽。前者在屏幕顶部,后者在手机背面。区别在于,小米选择的是一块全新的硬件区域,背屏不再只是装饰,而是转化为一个可持续进化的交互入口。
这场重构并非孤立。支撑它的,是国产底层技术的集中突破。小米 17 全系首次搭载由国内厂商研发的 M10 发光材料,其中的新型红色发光主材让屏幕发光效率提升超过 11%,红色更纯净,功耗更低。这是国产 OLED 材料首次在效率指标上超越国际厂商。
电池方面,小米 17 全系标配“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最高达到 894Wh/L,Pro 机型更首度采用 L 形封装的异形叠片技术,在有限机身空间里压榨出更大的电量。影像上,Pro 系列主打“逆光之王”,配备第三代国产高动态技术 LOFIC,通过在传感器中引入高密度电容,捕捉过往容易丢失的高光信息,使逆光场景下的人像和细节都得到最大程度保留。
在产品定义上,这意味着背屏不仅是形态差异,而是一次使用方式的革新;在产业层面,它折射出国产供应链正从“零部件补位”走向“核心突破”。
从芯片到屏幕材料,从电池到影像传感器,小米 17 系列已经不只是和苹果“正面刚”,也在安卓内部掀起了一轮新的竞争逻辑:谁能真正把国产技术体系转化为体验优势,谁才可能在下一轮行业周期中占据制高点。
四大万亿市场同时突围
如果说小米前十年靠互联网打法完成了从零到一,那么过去五年,则是靠持续的技术投入与制造能力,迎来了一次更深层的质变。
外界往往只看见结果,却忽略了过程。9月25日,在新品发布会后的采访中,雷军表示:“大家其实有个巨大的误解,很多事情我们是做完了才说的。比如芯片,干了四年多,其实前前后后已经做了十一年;汽车也是,基本不对外讲,直到产品成熟才公布。”
正因如此,小米的转型常被认为“突然”,但背后是多年长期主义的压强投入。如今,小米四条万亿级赛道已同时迎来收获期。
在手机领域,小米站稳国内 4000到5000 元价位第一,并开始突破 6000 元以上档位;在海外,今年二季度,小米在欧洲市场重夺第一,超过苹果。
在芯片领域,芯片自研方面,玄戒 O1 的发布意味着小米填补了高端自研芯片的空白。在汽车上,SU7 与 YU7 的热销,标志着小米真正进入全球智能电动车的主赛道,并且直接对标特斯拉。
在大家电与AIoT领域,小米的规模优势逐步释放。今年Q2,科技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在7月进入中国全渠道前三。
这种跨产业爆发,并非孤立产品节点,而是研发体系、智能制造、自研工厂、全球供应链和庞大用户基盘的协同结果。过去五年,小米研发投入累计超千亿元,全球专利 4.3 万件,5G 标准必要专利排名全球前十、中国前三。
在智能制造方面,北京昌平智能手机工厂组测包装备自研率达到96.8%,整体工厂软件系统自研率更达到了100%;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实现车身车间关键工艺 100%自动化,综合自动化率 91%;2024年11月,小米首座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奠基动工,预计25年11月投产、26年大规模量产。
用雷军的话说,这不仅是小米的转型,更是一次“骨骼与灵魂的重塑”。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到智能制造企业,从单一手机业务到“人、车、家”全生态布局,小米正以持续的技术深耕与产业落地,在芯片、手机、汽车、家电四个万亿级赛道上同时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