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苏州梅友机场”被频频戏称之际,隔壁的嘉兴南湖机场于今年8月完成验证试飞,9月通过行业验收,计划今年底正式通航。
作为一座4E级别民用运输机场,嘉兴南湖机场走“客货并举、货运为主”的差异化道路,也是长三角地区首座、全国第二座(第一个是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专业航空货运枢纽。
北有无锡硕放机场,南有杭州萧山机场,东北方向有上海虹桥、浦东两大国际机场,嘉兴南湖机场凭什么在航空资源密集的地带拔地而起?其“货运”属性可以释放多大效益?
嘉兴南湖机场之外,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以来,已有至少10座新机场或获批、或开建、或验收、或通航,且相关机场大部分落于中小城市,填补了相关地区此前无机场的空白。
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我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由2020年的241个增至2025年的270个。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民用运输机场达263个,结合正在推进的项目,机场数量正在离目标数量越来越近。
面向未来,我国机场数量还会大幅增加吗?这些新机场又会优先落地什么地方?
长三角首座专业航空货运机场
“除了苏州,好像哪里都可以建机场。”毗邻苏州,同样坐落于长三角机场密集区域,嘉兴南湖机场的落成,在社媒引发不少网友调侃。
民航专家林智杰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从经济水平和客运需求来看,苏州作为全国前10的经济强市,早就应该建有自己的机场,而且应该是一个吞吐量两三千万级的机场。
“但是从全国机场布局来说,一方面苏州建设机场会分流上海枢纽的客源货源,另一方面周边有几个机场距离都很近,同时长三角的空域资源又非常紧张。特别是在上海第三机场明确之后,10年之内要建设苏州机场,难度都很大。”
细究一番,嘉兴南湖机场的落地,既有其历史渊源,也在于其与周边城市机场资源形成差异化布局。
首先,嘉兴南湖机场并非新建,而是改扩建而来。方案自2008年请示上报,历经十多年,在2021年机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
更重要的是,嘉兴南湖机场定位“客货并举,货运为主”,不仅让嘉兴市民可以在“家门口”坐飞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填补了长三角航空物流的短板。
具体来看,嘉兴南湖机场机位配置方面,56个机位中有33个为专用货机位,占比近60%,且通过“前店后仓”模式实现货物快速集散。
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晓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生产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多,诸如创新药物、电子设备等产品高度追求时效性,进一步催生了对航空运输的需求。
而长三角和珠三角被视为我国两大制造中心,对这种需求更为迫切,“但是现有以客运为主的航空运输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下及未来持续增长的航空货运需求”。
他举例,近年航空客运领域出现运力过剩,水陆货物运输进入内卷式竞争,但航空货运的价格依旧坚挺。背后指向我国航空货运需求颇大,且有待进一步满足,即需要扩大现有机场货运承载力,或新建专业航空货运机场等。
李晓津进一步提到,长三角地区机场密集,且上海浦东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货运机场,但受限于航班时刻约束,货运容量难在短时间大幅提升,因此需要一个专业航空货运枢纽进行搭配。
“而且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侧重金融和技术创新,制造业更多集聚于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等地,而嘉兴南湖机场所在的位置,正是长三角制造业密集区”。
林智杰也认为,嘉兴南湖机场是上海国际货运枢纽的有益补充,能够为上海及周边航空货运业务提供新的选择,“不过现阶段来看,虽然(嘉兴南湖机场)将分流上海全球货运枢纽的货源,但影响相对有限,初期主要是价格敏感型的国内航空货,还有电商平台物流自身的货运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专业航空货运枢纽的定位,也为当地临空经济发展提供契机。
李晓津解释,航空货运枢纽不仅承担货物中转运输的功能,还将扮演经济枢纽的角色。具体表现为市场对航空货运需求变大,航空货运枢纽的落地则可以为对应的航空货运公司带来利润增长;而长期来看,还将带动临空型产业在周边集聚,这种产业产品往往具有科技含量高、迭代快速等特点。
根据官方报道,以嘉兴南湖机场为核心,嘉兴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聚焦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嘉兴方面预计,到2035年,临空经济区有望贡献全市15%的GDP。
而2020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要主动适应新一轮国际经贸格局调整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强化国际枢纽机场与周边干线、支线机场协调联动,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
其中就对“航空货运”“嘉兴机场”做出部署。具体来看,该规划提到要积极推动航空货运发展,加强现有机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货运网络布局,充分挖掘航空货运能力,有序推进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建设。规划还将新建嘉兴机场放在长三角地区机场群重点工程名单中。
嘉兴南湖机场的落地,也是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一环。
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航空运输需求长居全国前列。以2024年客运需求来看,长三角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2.88亿人次,吞吐量超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机场群。其中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当年旅客吞吐量合计达1.24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部分截图
新机场相继布局,多落在中小城市
除了嘉兴南湖机场,近年获批、在建、通航的机场也接二连三,且多位于中小城市。
往前推1个月,今年8月,江西赣州瑞金机场通过行业验收,这也是赣州第二座民用运输机场,该机场落地也让赣州成为中部唯一的双机场城市。
根据公开报道,瑞金机场与赣州首座机场——黄金机场形成错位布局,坐落在多山的赣南东部,不仅让当地居民告别“陆上交通”时代,也将显著赋能当地文旅业。
再往前推1个月,今年7月,曾因低房价走红的东北小城鹤岗,因为获批建设4C级民用运输机场引发大众关注。
李晓津分析,便利鹤岗石墨产业的运输和外销、推动文化旅游业增长、放大当地要素禀赋等,是鹤岗作为一座收缩型城市获批建设机场的主要原因。
继续把时间拉长,今年还有甘肃平凉崆峒山机场、安徽毫州机场、新疆巴里坤大河机场等6座新机场或获批、或验收、或通航;2024年,陕西宝鸡机场、四川广安机场、广东阳江机场、新疆和静巴音布鲁克机场、广州新机场(位于佛山)等5座新机场获批或开工的消息传来。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新机场大部分位于中小城市,从经济角度来看填补了地方航空资源的空白,起到改善民生、赋能文旅业、区域协调等作用。
那些位于超大城市周边的,则起到为现有枢纽机场分流、错位联动的作用,如广州新机场、嘉兴南湖机场;也有部分主打货运功能,客运为辅,如宝鸡机场和嘉兴南湖机场。
图源:图虫创意
这是《“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中规划的机场布局方向,即加快枢纽机场建设、完善非枢纽机场布局、提升存量设施提质增效等。
关于机场对于城市的意义,李晓津的团队比对过,以2024年为例,当年全国GDP增速为5%,其中有机场的城市GDP增速普遍接近6%,而机场所坐落的城区GDP增速则普遍达到7%。
该结论指向,机场的建设运营对周边地区起到一定经济集聚作用,“越是在相对偏远地区,机场建设对周边经济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面向未来,李晓津认为,今后新的民用运输机场会更多建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大规模建设民用运输机场的时期已经结束。不过低空经济将接力下一棒,更多通用机场将落地超大城市。当然,在西部地广人稀的片区,也会布局更多通用机场,满足农业、旅游业等领域的运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