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9 月下旬,香港资本市场的半导体与智能制造赛道格外热闹。中微半导、晶晨股份、星宸科技、北京君正、和林微纳、优艾智合密集递表,从芯片设计到工业机器人,六家企业带着各自的技术家底奔赴港股,掀起一场硬核科技的资本狂欢。
| "看家本领" 与上市图谋
国产 MCU 的 "出货王"
9 月 23 日刚递表港交所的中微半导,是国内 MCU 领域的老大哥 ——2024 年以 12.6% 的市占率坐稳中国市场头把交椅,家里的 8 位 MCU 长期卖得最好,美的、格力都是它的常客。靠着 MCU、SoC 芯片打天下,公司 2025 年上半年赚了 8647 万元,毛利率回升到 31.1%。这次去港股募资,主要想攻克车规级芯片和 AI 专用 MCU,把国产替代的阵地再往前推推。
全球电视里的 "隐形芯片"
作为首家科创板受理企业,晶晨股份 9 月 25 日正式递表港股,要凑 "A 股 + H 股" 的热闹。你家的智能电视、机顶盒里,很可能就装着它的芯片 —— 全球每 3 台机顶盒、每 5 台电视里就有一颗,累计出货早超 10 亿颗。公司 90% 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2024 年净利润飙涨 64% 达 8.19 亿元。这次募资要 all in AIoT 和汽车电子,还想搞通信芯片,野心不小。
安防行业的 "转型样本"
做安防电子的星宸科技,最近有点 "喜忧参半":2025 年上半年营收涨了 18.6% 到 14 亿元,但净利润反而降了 7.47%。这事儿不复杂 —— 安防行业都在搞智能化,公司砸钱搞研发,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就被挤薄了。这次去港股,就是想拿笔钱把 AI 安防算法和高清硬件捏得更紧,打破增长瓶颈。
存储与芯片的 "双料玩家"
虽然 8 月才官宣要发 H 股,但北京君正的底气很足。它一边做嵌入式 CPU,一边靠收购的北京矽成卖车载存储,2024 年车载业务涨了 20% 多。汽车电子是块大肥肉,公司打算用港股募资扩产车规级存储芯片,再搞 AI 算法,把 "处理器 + 存储" 的组合拳打得更响。
微纳制造的 "全球黑马"
这家企业专做 "细活儿":MEMS 声学元件全球排第二,半导体测试探针在国内是老大,还是唯一能把探针卖到国外的中国公司。靠着微精密冲压和激光制造的手艺,拿下了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的订单,在日本、瑞士还有分公司。这次上市要研发下一代探针,把海外生意做得更大。
工厂里的 "机器人先锋"
在半导体、锂电池工厂里,常能看到优艾智合的移动机器人。它的独门绝技是 "一脑多态",既能干活又能调度,软银亚洲这些大机构早就投钱了。工业 4.0 正热,公司想借港股募资把具身智能技术磨得更锋利,还打算收购同行,冲击 "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 科技企业的共同算盘
这波上市潮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科技产业的集体发力。六家企业刚好串起了一条 "芯片 - 部件 - 终端 - 应用" 的产业链:中微半导、晶晨股份造芯片,和林微纳做精密部件,星宸科技搞智能硬件,优艾智合把技术用到工厂里。
大家的目标很一致:一方面要补技术短板,比如中微半导的车规芯片、优艾智合的 AI 技术;另一方面要抢国产替代的机会 —— 现在国内 MCU 国产化率还不到 20%,高端探针大多靠进口,政策和市场都在推着企业往上冲。
不过,前路挑战也摆在面前:中微半导的供应商太集中,五大供应商占了 84.8% 的采购量;晶晨股份 66% 的收入靠五大客户,万一客户变脸就麻烦了。而且科技行业更新快,像晶晨股份每年要砸 10 亿以上搞研发,跟不上节奏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