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很多腾讯,后台很多用户私聊我,问怎样看阿里?特别是阿里最近涨幅很猛,蒋凡执掌权柄后有了中兴之势!
现在已经不是零售商阿里,是AI的阿里,在云服务、芯片、大模型上三箭齐发,同时闪购+到店+高德为主站导入海量电商流量,寻找了10年之久的流量入口,终于搭建成功了。
还有菜鸟物流,蚂蚁(支付宝),海外电商板块都是实力在线,这样看上去,阿里眉清目秀, 高大威猛!
综合来看,阿里就是亚马逊(电商+云服务)+OpenAI(通义)+英伟达(自研芯片),简直是六边形战士。
涨就是必然的。
我们反过来探究一下,那为啥之前不涨,跌跌不休?除了进入GP周期而不是效率周期之外,阿里本身面对什么问题:
1. 零售电商份额持续流失。零售本质就是多、快、好、省,之前基本是淘宝+天猫独霸了,现在心智完全分散了。
好——京东自营+天猫品牌店;
多——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货架也丰富起来;
快——京东;
省——拼多多。
2. 新的战略级别流量入口始终没有办法找到。
陆兆禧集全集团之力做“来往”失败后,阿里除了同步搞了移动端,千人千面这是电商转化端,一直也同步寻找新的线上战略级别入口,这个入口必须自己把控的,没有新的流量入口,再转化好也有极限。
为啥阿里封杀了蘑菇街、美丽说、折800这些导购(导流)平台,同时又大力鼓励中小淘客分销。因为阿里本质是mall,赚钱本质是收不同流量曝光量的铺位租金,需要把握流量的分配权力,一边很渴望流量,一边又要把控流量分配能力,如果被导购平台做大,相当于什么?
万达吾悦广场不同铺位的租金,不是万达、新城来定,是外部第三方公司来定,因为这家公司可以决定铺位的人流量,王健林肯定不肯了。
解决这个矛盾,最好就是自己把控有一个甚至N个流量入口,所以那段时间阿里在2013年自己做了来往,接着又收购了一堆资产,比如优酷、高德、也出海收购了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流量入口。
很明显,这一切都不太成功,也不算失败。只是这个局面,让阿里意识到,线上流量入口产品或许真的自己没有基因,不如把目光转向线下,当年,大类的份额还是在线下的,用阿里整合赋能战法,线下+消费升级,大有可为。
然后就自己搞了盒马、入股苏宁、高鑫、银泰等一系列线下企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线下流量入口。当然高大上不能这样讲,是为线下零售企业赋能,整合,打造一体化的线上线下o2o消费体验。
我不知道当年基层执行团队怎样想的,但是我就见识了他们很多瞎折腾的事情。比如o2o之后,买东西不能马上拿走,一定要等配送,比如一定要支付宝支付,一定要搞个会员。而我们在文章开头,说过,零售的本质是什么——是货,是多快好省。
比如山姆、costco 零售底层法则从来没有变过,是围绕货盘,把货搞到又多,又好,又省。至于怎样付款,线上线下,o2o,海鲜在门店吃,还是回家吃,真的无所谓的。
在不碰货,不搞供应链,没有一支专业的采购团队下苦功夫去打磨产品,对接供应商,天天讲赋能,搞o2o,是没有啥用的。初心出发就不对,初心是为了流量入口而来,根本不符合零售行业规律,搞货。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就不用展开了。这部分的投资基本的打了水漂,然后坐看拼多多从0爆发,尾大不掉,抢了省的心智。
所以抛开天时,阿里和腾讯一样,之前几年低迷股价,也不能完全抱怨外部环境,自己的锅,还是要自己背的。
那对于一个电商平台,外部流量入口找了10年找不到,内容转化率潜力也拉到尽头,千人千面-直播通通搞了,那自然被低估。就是该死的零售企业嘛,还是一家不碰货的零售企业,那不就是流量的二道贩子了。
好在马爸爸的高瞻远瞩,王坚在阿里云的筚路蓝缕,平头哥的超前投入,随着AI时代的到来,先抛开主站不说,阿里在AI时代布局明显是前置过腾讯、字节的,这是事实。
阿里云、通义千问、玄铁C930全部都是国内目前一流水准。其实市场一直都知道,今年阿里市值也因为这个叙事一直在恢复,但是还远远不到故事的高潮。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些AI 板块,不是阿里的营收、盈利核心,而且部分还在烧钱中。阿里的核心始终是没有流量入口+没有AI含量的“该死零售商”。
直到闪购这个大佬出现。苦找了12年,花了几百亿在线下搞赋能,都没有搞定事情,通过蒋凡发动的闪购+到店+高德,搞定了,至于补贴了多少钱,这还是钱的问题不?
最完美的是,这些钱本身就是需要投放买量的。花在抖音,花在快手,甚至外部的各种广告联盟,那现在花在自己app——闪购。我们可以单独理解闪购就是一个战略入口级别的APP,阿里花几百亿去打造,去推广,一点都不贵好不好。这是药到病除,直接治好了阿里的病根。
高潮迭起。上半年的财报显示,核心中国电商,天猫板块还因为AI的赋能,营收、利润居然都在加速。客户管理收入,take rate还在提高,太逆天,这才是关键。“全站推广”作为AI驱动的营销工具,完全把阿里整个故事闭环了,就是营收的核心板块从没有流量入口的该死零售商,变成了什么?
闪购流量入口+AI营销工具驱动商家投放效率大大提高,所以take rate也提高了,等于入口+转化双提升,这不直接high翻天了。
核心板块起飞,再翻过来看阿里云、通义、平头哥,就更英俊无敌了。这些AI兄弟肯定慢慢成熟,也会独立赚钱,甚至反过来让AI大爆发提高主站take rate——现在AI小爆发已经提高这么多了嘛?
在这套叙事里面,阿里现在才刚刚开始,星辰大海,此刻就不算追高了。
帝国的裂痕就在于:
1. 闪购的流量转化,是不是比外购流量精准,还是只是羊毛流量?或者本地生活流量客户本身会不会进入实物电商,还是会吃完外卖后依然去京东、拼多多,还是说起码会进入闪购实物电商购买环节,甚至进入远场电商购买环节。
2. 主站的take rate提高究竟能否持续?还是品牌商也一样fomo AI,在前面2个季度跟着阿里冲一波,冷静之后,投放预算会停止?
如果以上两个逻辑都可以克服,就不需要犹豫了。
如果这两个逻辑被证伪,那阿里又要回到——该死的零售商+一堆AI领先板块的叙事,性感度就要打折扣了。
答案在风中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eber和他的朋友,作者:Weber的流量江湖
上一篇:首富沦为阶下囚,许家印祖宅难保:对联被撕,树被砍光,围墙倒塌 首富沦为阶下囚 从风光无限到阶下囚的许家印
下一篇:A股近3000股上涨,存储芯片多股涨超10%,黄金站上3860美元 a股逾百股涨停成交额1.16万亿元 a股近5000只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