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的脚步越来越近,当人们忙着规划行程、收拾行囊时,不少朋友却被一笔闲置资金绊住了思绪
——错过了9月29日15:00的申购节点,难道长假期间这笔钱只能“躺平”在账户里?
其实不必焦虑,投资市场里的时间总有缓冲带。9月30日15:00前,仍有几条清晰的路径,能让闲置资金在休市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生长的节奏。
情况一:如果已有场内证券账户
如果您手边有场内证券账户,不妨先看看那些“当日见效”的选择。
①T+0货币ETF
T+0的货币ETF是一个较为直接的选项,买入当天就开始计息。在9月30日15:00前成功买入,合计计息天数可达9天(9月30日-10月8日)。
选择时,可优先关注规模较大、流动性高的品种,类似于宽阔的马路,进出都更为从容。同时留意两个细节:一是15:00这个时间节点,一旦错过,当天的买入就赶不上假期计息的末班车了;二是警惕资金集中涌入推高的高溢价,避免在溢价高时买入。
②T+0债券ETF
这类产品在假期积累收益的逻辑,藏在票息里。债券利息从来不是按交易日算的,而是跟着自然日走,哪怕市场休市,持仓的债券依然在默默生息。
比如基准国债ETF,其底层是一揽子无信用风险的国债,假期中的票息收益,会在节后体现在净值中。
当然,债券ETF也会受市场波动影响(久期低的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小),节后净值可能有小幅起伏,但只要相对多一些耐心,核心的票息收益并不会缺席,适合追求稳健的投资者。
③T+0港股ETF
如果您的风险承受能力稍强一些,港股相关ETF或许能提供另一种可能。
A股国庆休市从10月1日到8日,港股通也随之关闭,但港股本身只在10月1日和7日休市,其他周一到周五时段仍在正常交易。
这意味着,恒生科技ETF、港股央企红利ETF这类产品,会在假期里跟随港股的行情变动,这些变化会在10月9日A股开盘时,集中反映在场内ETF价格上。
这更像是一场时间差里的观察,机会在于可能捕捉港股假期行情,风险则是假期内市场波动可能被放大,仅适合对港股有一定认知、能承受短期波动的投资者
情况二:如果没有场内交易的习惯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习惯场内交易的节奏,如果您更依赖各种直销平台或理财APP,场外短债基金也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只要在9月30日15:00前完成申购,这笔钱就能搭上国庆假期收益的“末班车”。
它的收益逻辑和债券ETF相似,底层持有的债券会按自然日计算利息,10月1日到8日的票息会在节后首个交易日(10月9日)合并计入净值。那天打开APP时,你会看到净值的更新里,藏着假期里悄悄长出来的收益。
不过,场外短债基金有两个细节需要留意:一是部分产品有持有期限制(如7天、30天持有期),申购前要确认自己是否能满足持有要求;二是注意C类份额的赎回费规则,持有不满7天会收取1.5%的赎回费。
以华夏短债债券C为例,如果9月30日15:00前买入,持有期从确认日(10月9日)开始计算,满7天是10月15日,此时赎回费降至0.1%;满30天(11月7日)后则无需赎回费。(以上仅供示例引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
了解这些规则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规划资金使用,避免因短期赎回损耗收益。
最后,笔者还想叨叨两句。
其实投资里的“错过”往往不是终点,更多时候是提醒我们换个角度看时间。9月29日的节点过去,但9月30日的机会仍在;长假是休息的时光,也是让资金“不打烊”的契机。
无论是场内的货币ETF、债券ETF,还是场外的短债基金,本质上都是让我们的资金与时间友好相处的方式。
无需追求极致的收益,只需寻求合理的安排,就像长假的意义不是奔波打卡,而是在从容中收获平静与充实。
风险提示
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