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振涛
当雷军哽咽喊出,“押上我全部声誉,这是最后一次创业”,带领小米造车成功后,跨界造车似乎进入沉寂期。然而,一家智能硬件巨头打破了沉寂。
追觅科技8月官宣正式进军造车,首款车要做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跑车,第二款车要做超奢旗舰SUV,对比全球最贵SUV劳斯莱斯库里南。
看到追觅科技跨界造车,不少人说“是不是疯了?太狂了”。
追觅的疯狂不止造车。追觅科技还宣布进军大家电,进军无人机市场,高调宣布要造手机,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进军天文领域;甚至年初传追觅进军航空业、打造全球顶尖的商务舱飞机。
追觅科技的跨界足够疯狂。追觅科技的创始人是俞浩,清华毕业的科技学霸。2017年创立追觅科技,8年时间带领追觅科技成为智能清洁领域的硬件巨头。
如今,追觅科技的疯狂跨界,正是“狂人”俞浩在2025年交出的“梦想清单”。从俞浩的“梦想清单”我们看到他的生态野心,不再只是高端清洁智能领域,而要构建的是‘人-车-家-太空-宇宙’无边界科技生态。
回顾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商业史,雷军和他的小米以手机为支撑跨界智能家居、跨界造车等,打造了自身的智能设备生态体系,发展了小米也撬动了资本市场。
不过跨界并不总能成功,远在美国的贾跃亭和他的乐视即是例证。乐视从视频网站,一下子跨界到手机、电视、汽车等领域,号称要实现生态化反,最终失败,留下“何时回国“的著名梗。
科技狂人俞浩的生态野心最终会是怎样呢?
80后的俞浩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乡镇,80年代的江苏南通,空气中都充满着“电子科技”的味道,那时南通生产的“宝石花” 收音机、“桃花” 电风扇风靡全国。在这种氛围之下,俞浩打小就对科技和物理好奇。
据多家媒体报道,12岁那年,俞浩家里自建了新楼房,他对着家里人放话,要自己设计房子的电路图,要搞楼上楼下都能开灯关灯的设计。
12岁的俞浩仅凭自己看书了解到的“正极和负极”的简单电学,加上自己钻研,就让他鼓捣成功了。直到后来上初中学习了更多物理知识,他才意识到自己家的电路和别人不同,自己鼓捣的那是双控电路。
2005年,还是高中生的俞浩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凭借着物理竞赛的成绩,他被保送进入了清华大学,并且就读于航空航天学院。
进入清华校园后,俞浩在科技上更加痴迷,彻底放飞了“科技狂”的本性。2009年,俞浩拉着几个同学在清华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创客空间——“天空工场”,这是后来追觅科技的雏形,只不过当时“天空工场”目标是搞飞行器。
俞浩他们很疯狂,在天空工场他们探讨飞行器、汽车、机器人,放言要造未来的飞行器、机器人,还要改变30年后的世界。这股子闯劲,竟然让他们得到了波音的赞助和一些课题任务。
当时国内的无人机市场可以说一片空白,俞浩他们硬生生从0开始,画出无数张设计图,焊坏几十块电路板,终于造出了中国最早的三旋翼、四旋翼无人机!
就当众人以为俞浩和天空工场将向着无人机市场前进时,俞浩却突然“拐了个弯”,这个拐弯,推动了追觅的诞生。
2015年,国际家电巨头戴森的一款吸尘器在中国狂卖,年销量增长超过200%。当看到戴森的惊人表现,俞浩脑子里萌生了想法:用造飞机的技术,能不能做一家服务千家万户的科技公司?”
戴森吸尘器之所以卖的好,核心关键是——高速数字马达。当时国内产品的转速最多2万转左右,而戴森能做到10万,甚至12.5万转最高,这使得戴森产品领先国内产品。
航空航天的高材生要去搞吸尘器,搞清洁机器人,这在当时就是“疯了”。然而,找到了关键所在后,俞浩不管那么多,就要啃高速数字马达这块硬骨头。
这个过程中,电磁设计要重新算,算法控制要从头编,经历过数不清的失败次数后,2017年,俞浩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发成功,研发出了高达10万转的数字马达,打破了过去外企的长期垄断。也是这一年,30而立的俞浩成立了追觅科技。
研发突破并不天然意味着商业价值,俞浩成立追觅之初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确保和世界先进实力同频共振的同时,还需要将研发突破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
彼时,智能家居在国内非常火,而很多产品都会用到高速马达。小米正在智能家居领域发力,俞浩拿着马达技术找了雷军,“我们要用航天技术,做中国最好的清洁产品!” 俞浩用一句话打动了雷军,就这样,追觅科技正式加入小米生态链,专注于智能清洁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为小米的智能清洁产品代工,拿到了走向市场的 “入场券”。
借助小米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甚至是供应链支持,追觅在市场上越来越被熟知并迅速崛起。2021年,追觅拿到31亿元的C轮融资,创下智能清洁行业融资纪录,资本看重的就是俞浩的“野心”。
在追觅加入小米生态链,为小米代工的同时,俞浩也没有放弃自主品牌,特别是随着高端品牌的建立,追觅逐渐尝试摆脱为小米代工的身份,2022年,追觅代工的产品开始下降,自主品牌大幅攀升。而到了2023年,追觅放弃为小米代工业务,全力发展自有品牌。
得益于小米生态链积累的市场,以及自身研发实力,追觅发展自有品牌后展现出强劲的实力。
IDC《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Q4)》显示,2024年追觅科技扫地机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36.6%,排名全球第五。
业绩方面,虽然追觅没有公开披露过财报,但是据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追觅科技的营收达150亿元。2025年9月追觅举办的发布会上,追觅科技的相关人士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
2025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单》,追觅科技以205亿元估值强势登榜,成立8年就成为了全球清洁智能领域的巨头,估值超百亿的独角兽。
马斯克是当代科技与商业领域最具颠覆性与争议性的符号人物,他以特斯拉为支点,颠覆了航天、能源与AI,并放出豪言壮语:希望在十年内,让火星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他被奉为时代先知,又被斥为科技狂人。
2025年,带领追觅科技成为百亿独角兽的俞浩,正在成为科技狂人,开启了一场无边界的跨界表演。
2025年3月,俞浩宣布追觅科技进军大家电市场,并在9月的新品发布会上一口气推出包括电视、空调、冰箱等大大小小30款新产品。
进军家电市场后,俞浩又瞄准了汽车行业,8月28日,追觅科技官宣造车,推出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两个品牌。根据规划,追觅汽车首款车为超豪华纯电跑车,对比布加迪威龙,计划于2027年推出,星空汽车首款车为SUV,直接对标最豪华SUV劳斯莱斯库里南。
除此之外,在8月,追觅还宣布要进军无人机市场,战略布局低空经济赛道。
到了9月,追觅更疯狂,高调宣布进军手机市场,宣布即将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主打的就是5000+元价位的高端手机,并且称要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不止于此,今年年初,甚至有传言俞浩要带领追觅布局航空航天赛道,打造顶级的商务舱大飞机。
追觅的跨界堪称“疯狂”,横跨家电、汽车、航空等多个赛道。疯狂的跨界之下,俞浩追觅的定位显然不是硬件智能巨头,而是“人-车-家-太空-宇宙”的全球无边界的科技生态企业。
为何追觅要疯狂的跨界?
一方面或许是小米生态的打造成功给了俞浩指引,毕竟过去追觅也曾是小米生态链的企业,可以摸着小米的打法过河。
不同的是,雷军和小米在手机、家电、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取得了成功,而俞浩和追觅在这些领域的跨界都处于起步。
另一方面,清洁智能市场也不再是蓝海,逐步进入红海激烈竞争市场,即便是头部企业也可能面临营收触顶的可能,为了企业的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追觅开始无边界的左右跨界。
然而,从追觅选择跨界手机、造车来看,手机市场曾经也经历了“百团大战”,而终于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华为、小米、OPPO等早已占据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追觅想要进来直接分市场,更何况是高端机市场,没有多年的沉淀和品牌力,难度绝对很大。
再放眼造车,过去的造车新势力多么火热,但最终倒下一大片,生存的也大部分面临盈利的难题。虽然,追觅科技有三大技术——高速马达、AI算法和机器人传感控制,这与新能源汽车的电驱、智驾、座舱有一定关联。
但造车最主要的是——烧钱。小米造车靠的是自身强大的资金留存实力,而追觅则选择了发起基金来造车。
根据媒体报道以及公开信息,追觅造车的这支基金总目标规模110亿,由追觅系与绍兴市、区两级产业基金三方共同设立。其中,追觅系持股55%,绍兴国资平台持股45%。该基金首期募集金额约为30亿。
30亿的资金对于造车而言可能是杯水车薪,未来这只基金的募集情况如何,资金的充足度如何,或将都成为追觅造车成功与否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成立到如今,经历了6轮融资,有众多的资本参与。资本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而获得收益最佳的方式就是被投的企业IPO上市,从而顺利退出。
追觅科技未来不排除有IPO的可能,而想要在资本市场IPO时获得更高的估值,就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故事,疯狂的跨界或许是为了撬动资本市场。在创始人俞浩的规划中,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科技旗下多个业务将“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
回顾俞浩的创业和追觅科技的成长,俞浩一次次证明了自己拥有挑战“不可能”的能力,然而在疯狂的无边界跨界之下,俞浩还能否创造奇迹,追觅又能否成功撑起俞浩的生态野心,或许时间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