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2025年10月9日晚,上海九颂山河基金的一则公告,让中国证券业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一个名字上——管金生。公告称,这位公司实控人因突发疾病离世,享年78岁。
对年轻的投资者来说,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在30多年前的中国资本市场,管金生是绕不开的“符号”。
他创办的万国证券曾掌控70%的A股交易量,他参与设计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规则,他与原君安证券公司的张国庆、原申银证券的阚治东,并称为“中国证券教父”。
而一场“327国债事件”,又让他从巅峰跌入谷底。他的一生,是中国早期资本市场的缩影:有开拓者的勇气,有野蛮生长的疯狂,更有留给行业的深刻教训。
管金生的起点,和“金融大佬”的标签相去甚远。
1947年,他出生在江西清江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没上学之前,母亲便逼他描红写字,教他做加减法。
读书后,在班上他几乎每次都得第一,偶尔得个第二,就会耿耿于怀。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上海的大学。
1982年,他拿到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硕士学位,又去比利时留学,成了法学、工商管理双硕士。
在1980年代的中国,这样的国际化学历凤毛麟角。回国后,他进入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第一次接触到金融市场。
1988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受命筹建上海第一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启动资金3500万元,员工只有十几人。
为了积累第一桶金,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250多个城市,甚至偏远农村,收购国库券。那时候,国库券都是5元、10元的小票,他们回来时一人扛一麻袋,坐火车还要跟安检解释半天。
通过多次原始积累,1989年万国证券的营业额做到了3亿元。但管金生的眼光远不止于此,他想把万国做成“中国的美林”(世界最著名的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之一)。
当时其他券商还在招中专生,他却跑到复旦、交大宣讲,招最顶尖的学生,团队里名校生占比超90%;他邀请美林、高盛的人来上课,最早提出要和国际投行对标;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从交易规则设计到交易员培训,再到无纸化交易推动,都有他的身影。
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的管金生(左四)
鼎盛时期的万国证券,是真的“证券王国”:掌控70%以上的A股交易量,几乎包揽所有B股业务,承销份额占全国60%。
1994年,公司在新加坡、伦敦开了分公司,还在筹备美国分公司。那时候,管金生和君安的张国庆、申银的阚治东,并称为“中国证券教父”,风头无两。
1995年2月23日,是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管金生用7分47秒,亲手葬送了自己和万国证券。
导火索是“327国债”——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1995年6月到期,兑付价格和“保值贴息率”挂钩。
当时市场分成两派:管金生的万国证券是空头,认为贴息率会维持8%,国债兑付价132元;对手方中经开是多头,背靠财政部,赌贴息率会上涨。
2月23日上午,财政部突然公告:327国债按148.5元兑付。这个价格远超管金生的预期,空方瞬间陷入绝境——国债每涨1元,万国就要亏十几亿,当时公司总资产才14亿。
管金生不甘心。他找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没被同意;中午收盘时,国债价格已经涨到151元,万国亏损近60亿。
下午4点22分13秒,离收盘只剩8分钟,管金生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连续抛出大量空单,最后一笔卖单面值高达1460亿元——而327国债总发行量只有240亿元。
盘面瞬间暴跌,从151.3元跌到147.4元。但这场“胜利”只维持了几个小时。当晚11点,上交所宣布:最后7分47秒的交易无效,收盘价定在151.3元。
万国证券的命运就此定格:亏损60亿,第二天就遭遇挤兑。
1995年5月,管金生在海南被捕。1996年,万国和申银合并,“万国证券”这个名字消失。
1997年管金生被判17年有期徒刑。2003年他保外就医,淡出公众视野。
后来他在论坛上回忆这件事,说自己“吃亏在骄傲和清高”:“如果当时能放下身段,多向上级部门沟通,说不定能扭转乾坤。”
但现实没有如果,这场事件不仅毁了他,也让国债期货市场暂停了18年,直到2013年才恢复。
管金生去世后,有人说他是“悲情英雄”,有人说他是“违规者”。但评判他,不能脱离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
他的“功”,是中国证券业的基础。早期资本市场没有规则,他参与制定了上交所的交易体系;没有人才,他培养了第一批懂国际市场的从业者;没有国际化视野,他最早把美林、高盛的经验引入中国,推动无纸化交易、异地交易——这些现在习以为常的制度,都是他当年的创举。
他的“过”,既有时代的局限,也有性格的缺陷。1990年代的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保证金制度、限仓规则都形同虚设,这给了“豪赌”的空间;而他骨子里的“不服输”,变成了孤注一掷,最终突破了规则底线。
事实上,管金生也没有彻底被打垮。2016年,69岁的他再创业,成立上海九颂山河私募,聚焦新技术、新材料;2022年,75岁的他又备案了成都的创投公司,还在尝试开拓私募行业的新方向。这种韧性,和他当年跑遍全国收国库券的劲头,其实是一样的。
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有了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金制度严格,涨跌停限制明确,内幕交易打击力度大。这些进步的背后,其实也藏着327国债事件的教训——是管金生们的试错,让后来者少走了很多弯路。
管金生不是完美的开拓者,但他是中国资本市场“从0到1”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一生,有辉煌也有遗憾,有勇气也有偏执。
如今他离世,一个时代的符号落幕了,但他留下的行业遗产,还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证券市场。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