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最大的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每年从中国市场赚走数千亿元,却突然在2025年国庆节前收到中方通知:暂停所有美元计价铁矿石采购,连已在海上的货船都原路返回。 这一刀切下去,澳洲人才发现自己每年1000多亿澳元的生意命悬一线。
更让国际市场震惊的是,中国同时抛出一个条件:要想恢复交易,必须接受人民币结算。
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是一场酝酿了二十年的定价权争夺战。
澳洲铁矿开采成本仅20多美元一吨,卖给中国却常年稳居100美元以上,每吨净利超过100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1.5%,等于辛辛苦苦炼钢,利润大都流向了澳洲矿山。
这种不公平的根源在于定价机制。 长期以来,铁矿石贸易被普氏指数和美元结算垄断,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反而成了“价格接受者”。 2009年,力拓公司高管胡士泰案曝光,这位澳籍华人六年间向澳方泄露中国钢企谈判底牌,导致中国在铁矿石进口上损失超过7000亿元。 从那以后,中国开始布局破局之道。
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整合全国钢企采购需求,结束了国内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 这个新成立的国家队一出手就改变了游戏规则,将中国40%的铁矿石进口量统一谈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买方合力。
与此同时,中国开辟了多个替代供应渠道。 巴西淡水河谷早已开始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采购;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进入开采阶段,这个储量超过50亿吨的“全球铁王”预计2025年底投产,年产量将达1.2亿吨;俄罗斯290亿吨高品位铁矿正通过新开通的同江铁路桥直运中国东北。 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从澳洲进口铁矿的比例已经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以人民币计价,成交量是新加坡市场的20多倍。 这里形成的价格正在成为全球铁矿石贸易的新参考基准。 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推出的“北铁指数”基于真实成交数据,正逐步挑战普氏指数的权威。
2025年9月的采购暂停行动,是中国首次公开亮剑。 必和必拓一年60%的铁矿石销售依赖中国市场,如果中国停止购买,这家全球矿业巨头将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中方强硬态度和多元化的供应格局,澳洲人不得不坐下来谈判。
技术革新也为人民币结算提供了支撑。 2020年,中国宝武集团就与全球三大矿山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让交易效率提升70%。 2025年9月,建龙集团与力拓完成约1.45亿元的铁矿石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标志着这一模式已进入常态化阶段。
人民币结算不只是换种货币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整个交易体系的转变。 对中国企业而言,用本币计价可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的汇兑成本。 对境外矿企来说,收到人民币后可以在中国购买电动车、5G设备等商品,或通过香港投资人民币资产,形成“资源-产业-金融”的闭环。
中俄铁矿石贸易中有45%使用人民币结算,巴西淡水河谷对华人民币结算比例升至28%,南非库博矿业甚至宣布“全人民币定价”。 这些变化显示,人民币结算正从个别案例发展为行业趋势。
这场静悄悄的变革的影响远超贸易领域。 它动摇了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统治地位,为更广泛领域的去美元化提供了可复制模式。 全球金属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从2020年的2.1%升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9.2%,反映出这一趋势的加速。
当万吨级货轮载着几内亚赤铁矿驶入青岛港,区块链上的人民币结算数据实时跳动,这场始于铁矿石的变革正在重塑全球资源秩序。 从被动接受“别人定的价”到主动争夺“自己的权”,中国用市场力量改写了国际贸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