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融橙 (ID:Me-Finance),作者:洪小棠
“五年了,我的基金终于回本了。”9月下旬,“85后”刘芳在社交平台晒出她的基金持仓截图。
当上证指数在2025年10月9日突破3900点,创下十年新高时,部分基金投资者的第一反应不是欢呼,而是急切地打开自己的基金账户。这场长达五年的“回本之战”终于看到了曙光。
从2020年狂热入市到经历基金净值腰斩的煎熬,从追捧明星基金经理到纷纷“割肉”离场,老基民的投资日记写满了基金投资的酸甜苦辣。数据显示,即便在当下主要股指创新高的背景下,2021年发行的主动权益基金中,截至2025年10月9日,仍有359只、占比近半数的产品净值低于面值,有6只产品净值惨遭腰斩。
基金净值的修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A股市场上,以AI(人工智能)算力、半导体、创新药为代表的新经济板块涨幅惊人,而传统的消费股等“核心资产”表现相对疲软。这种分化使得不同主题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体验大相径庭——重仓科技板块的基金投资者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坚守传统赛道的投资者则刚刚见到回本的曙光。
五年等待
刘芳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市场部任职,她的先生是一名程序员,家庭收入在百万元级别。今年9月底,刘芳在2020年7月跟风买入的一只基金,在历经净值腰斩、持续阴跌后,终于在本轮牛市中重返水面以上。这个看似普通的时刻,对她而言却意味着1825个日夜的煎熬与等待。
时间回到2020年7月,刘芳被同事拉进一个名为“财富增值联盟”的微信群。群内热烈的氛围让她心动不已,“爆发前夜”“五年一遇的战略机遇期”等讨论不断刺激着她的神经。在几乎不了解基金的情况下,她跟随同事买入了其人生第一只基金。
起初,股市上涨行情确实令人振奋。2020年,权益类基金的业绩表现优异,群里讨论的多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都超过了40%。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下半年开始,市场风云突变,刘芳所持基金的净值持续下滑。“最高时亏了近60%。那段时间我根本不敢打开账户看。”回忆起最艰难的时刻,刘芳依然心有余悸。
在基金净值腰斩的黑暗时期,刘芳多次咨询银行理财经理,对方总是以“市场单边下跌”“基金经理投资逻辑没问题”等标准话术安抚她,建议她继续持有等待市场回暖。“每次听到这些套话,我就更加焦虑。”刘芳坦言,只能被动依赖别人判断的失控感,让她很难安心。
刘芳的经历,是五年前很多高位买基金的投资者的缩影。
随着A股自2024年“9·24”政策拐点后持续走强,今年以来至10月9日,上证指数上涨17.37%,深圳成指上涨31.79%,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更是分别大涨52.31%和55.63%,两融余额创历史新高。多年前高位入市的基金投资者迎来了难得的解套窗口。
然而这种喜悦带着明显的苦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尽管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但在2021年发行的1174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截至今年9月26日,仍有49%的产品复权单位净值低于1元,其中有93只净值低于0.7元。
基金投资者的反应呈现典型分化。程序员李玲在持有三年后,于2024年底将亏损近半的一只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割肉清仓,错失今年16.5%的反弹。她苦笑道:“这就是一部‘基金小白的血泪史’。”而像刘芳这样的“死扛派”,则用五年时间坚守“只要不卖就不会亏”的信念。
在这场漫长的回本之旅中,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明星基金经理,集体遭遇滑铁卢。
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张坤管理的蓝筹精选混合基金,2020年以95.09%的收益率“封神”,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但此后,该基金的净值连续三年下跌,即便今年上涨15.77%,净值仍较高点缩水超35%。其持有人户数从2021年中报的约713万户锐减至2025年中报的约303万户,规模蒸发57.50%。有投资者调侃:“坤哥知道我这五年怎么过的吗?”“明星基金经理的高光往往与市场风格高度绑定。”北京一家券商的基金分析师指出,“当板块轮动时,那些坚持原有投资框架的基金经理很容易遭遇业绩滑铁卢。”数据显示,明星基金经理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今年以来净值仅上涨3.32%,跑输大盘;而重仓创新药的景顺长城品质长青基金近三年收益达145.47%,新锐基金经理农冰立开始崭露头角。
这场“造神运动”的退潮,也反映在基金销售渠道的转变上。北京一家城商行理财经理王磊表示:“现在推基金时,客户第一反应就是‘别再给我推明星基金经理了’。大家更关注具体的投资策略和风控措施。”
基金投资者的“痛点”
基金投资者漫长的回本等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募基金行业“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深层矛盾。
2023年7月启动的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至今年9月全面落地,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让利超500亿元。今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更直指行业痛点,要求新设主动权益类基金推行浮动管理费,将三年以上中长期业绩考核权重提升至80%。“这标志着行业从‘重规模’到‘重回报’的系统性改革。”沪上一家中大型基金公司的营销负责人表示。过去基金公司热衷通过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扩大管理规模,每只爆款基金可带来数亿元管理费收入。但随着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跌落神坛,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数据显示,尽管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改善,但二季度仍遭遇净赎回1076亿份,环比增加56%。“业绩修复并未转化为资金信任。”国金证券分析认为,这是投资者对长期亏损记忆的自然反应。
基金投资者在回本后热衷于赎回,背后隐藏着行为金融学的经典悖论。投资者行为数据显示,“净值1元”左右成为一道神奇的心理门槛。
“我在基金净值0.8元和1.05元时观察到明显的赎回压力。”华南一名公募机构渠道人士透露。这种“解套即赎回”的现象导致大量投资者错失后续收益。以中欧医疗健康创新为例,该基金近一年净值反弹79.68%,那些在低点割肉的投资者,几乎都错过了这波修复行情。
行为金融学专家李明教授分析指出,这反映了典型的“处置效应”,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资产,而过久持有亏损资产。当基金回本时,强烈的“损失厌恶”心理会驱动他们立即赎回,以终结这种心理痛苦。
社交媒体上的基金投资者讨论印证了这一现象。网友“@momo”表示:“真做到回本清仓了,但现在看清了的还在涨,有点后悔。”
“@卡皮巴拉”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回本了该想得先把四五年的利息赚回来再说。”
针对这种行为偏差,多家基金公司开始加强投资者陪伴服务,帮助投资者认知情绪波动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投资者需要克服‘损失厌恶’心理。”李明指出,“但更重要的是基金行业要建立真正的信任机制,让投资者愿意长期陪伴。”
指数崛起与未来之战
在主动权益基金遭遇信任危机时,被动投资正在崛起。
今年以来,98%的股票型指数基金实现正收益,多只产品收益率翻倍。创新药、通信等主题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表现亮眼。
“被动投资的优势在于清晰透明。”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指数基金负责人表示,“投资者很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不会出现风格漂移的问题。”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股票ETF净流入资金超3000亿元,成为市场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
而随着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元,如何真正实现“投资者获得感”成为行业核心命题。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公募基金要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但改革成效需要时间验证,对于刚刚回本的基金投资者而言,信任重建远比指数上涨更艰难。
刘芳的投资心路历程,描绘着新一代基金投资者的成长轨迹。
在经历深度套牢后,“理财经理总是说‘长期持有就能赚钱’,但当我问具体什么是合理的‘长期’,如何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是否持续有效时,得到的都是模棱两可的答复。”刘芳回忆道。这种失控感促使她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自学投资和资产配置的相关知识。她加入一些投资社群,逐渐明白了分散投资、长期持有等基本理念。
“学习之后才发现,当初用所有资金押注单一行业基金的做法有多冒险。”刘芳说。刘芳意识到自己犯了几大错误:单一行业集中度过高、缺乏止损纪律、盲目相信明星基金经理光环。“我现在建立了自己的投资框架,包括行业分散比例、止损线设置等。理财经理再推荐什么热门产品,我都要先用自己的认知体系判断一番。”刘芳如是说。
这种认知升级正在基金投资者群体中形成趋势,也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从盲目追捧明星基金经理到理性选择基金产品,从“割肉离场”到长期持有,投资者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风险教育”。公募基金行业能否真正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利益优先,将决定这场回本之战是终点还是新起点。
在居民储蓄大搬家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真正的信任机制,才能让35万亿基金规模真正成为百姓财富的“压舱石”而非“过山车”。当投资者不再为回本而欢呼,当基金管理人真正以投资者收益为荣,基金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成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芳、李玲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