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八天假,大家都去了哪里玩?是爬了北京的埃菲尔铁塔,还是逛了巴黎的天坛,还是打卡了伦敦的花果山?
如果你觉得离谱,那说明你还没有受骗,但架不住有人已经被骗了。BBC的一则报道里,就真的有人被骗到:两位游客满心期待地奔赴秘鲁安第斯山中的“圣胡曼塔伊峡谷”,花了160美元车费,长途跋涉,来到了偏远山区地带,然后发现——这个峡谷不存在。
都是因为他们听信了AI给出的旅行建议,AI结合真实景点的信息和图片,凭空造出了一个地方。两位游客误入海拔4000米、无信号,面临缺氧的危险,险些酿成大祸。
类似的“AI幻觉”其实多了不少。有旅行博主分享了自己的惨痛经历:她和丈夫按照ChatGPT安排,在日本宫岛爬弥山看日落,结果下山时才发现AI提供的缆车运营时间是错的——缆车早已停止运行,两人被困山顶,险些露宿山中。
“北京埃菲尔铁塔”也是AI的手笔,来自旅行平台Layla,他们还曾给英国游客设计过一条横跨意大利北部的“特种兵”行程,路线安排极其不合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堪比拉练。
最大的问题在于,游客对于目的地并不熟悉,还只能去到了才发现。尤其是有些资深驴友,喜欢挖掘不为人知的小众地点,被AI摆一道,也是很有可能。
根据全球救援组织2025年夏季旅行者安全与情绪调查,有24%的旅行者使用过人工智能进行旅行规划。最常见的用途包括行程规划(75%)和目的地研究(71%),其次是餐厅推荐(37%)和(25%)。
有趣的是,当被问及在国外紧急情况下是否会信任AI时,有30%的受访者表示“是”,33%的受访者表示“否”,37%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
这个比例,相差并不算悬殊,而且用户满意度很高:在使用过AI旅行工具的受访者中,79%表示这些工具“非常”或“基本”有用。男性的满意度略高于女性,32%的男性认为人工智能“非常有用”,而女性的这一比例仅为26%。
只能说,AI有用的时候确实令人满意,可是一旦翻车,倒霉起来也就很倒霉。还有什么比辛辛苦苦跑一趟,却发现目的地“只存在于AI的想象中”更糟心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图骗”
不过,仔细想来,“只存在于想象中”并不是AI出现后才有的事。
AI问世之前,社交媒体的“精修照片”,也是另外一种幻象。无论是在朋友圈、Instagram、还是小红书上,旅行照大都经过精心炮制:又是选角度,又是修图,又是加滤镜,美得挑不出毛病。
只不过,一旦追随这些“种草帖”踏上旅途,现实往往会给人闷头一棍子。滤镜照片营造的美好,在现场可能变成大型翻车现场。
像之前大火的云南澄江“粉红沙滩”。照片里沙滩的颜色美得如梦似幻,让无数人心动不已。
可是等假期一到,大家纷纷赶赴云南之后才发现,没有了手机滤镜的沙滩,实际上是暗淡的“猪肝色”,就是一个普通红土滩。周边设施也很不完善,停车难、上厕所难,完全没有网上宣传的仙境感觉。
网友:可以报警吗?
过度美化是一种“照骗”,过度拥挤则是另一种。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可以调角度,避开人群,只展现最舒服的一面,但假期里的热门目的地真实情况往往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尤其是长假期,大家都选在这个时间出门。今年国庆的第一天,上海外滩的瞬时客流量飙升至5.7万人,较去年同期上升31.7%,累计客流也达到56.3万人次。
所以,你看到的照片,是在璀璨的城市灯火。看不到的,是要被夹在人流里一点点挪过马路,得举起手来才能拍到一张没被人群淹没的东方明珠。
除了滤镜和人潮,一些“网红打卡地”本身就是营销产物。为了刺激人流,不少景区给自己安上各种“小XX”的名号:小马代、小镰仓、小瑞士……
眼花缭乱,AI搞错也不足为奇。
这些名字营造出异国情调的幻想,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但实际往往就名不副实。重庆曾有一家景区宣传“天空之境”仙境般照片,结果游客去了,发现离谱到十万八千里,引发大量投诉。当地监管部门认定这是虚假宣传,对景区运营公司开出了罚单。
不得不说,在社交媒体和营销包装下,“照骗”无处不在:有的美景全靠修图拼接,有的体验被夸得天花乱坠,有的照片干脆就是纯纯的摆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图骗”,要么是被人骗,要么是被AI骗。
来一场不被幻象操控的旅行
我们越来越擅长制造图像,同时也越来越容易被误导。AI的幻觉、滤镜的修饰、算法的推荐,正在合力构筑一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它漂亮、精致,看似触手可及,却也在慢慢消解“真实”的质感。旅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出发去看世界,却常常看到的是世界的幻象。
但现在不可能回到没有社交媒体、没有AI的时候了。真正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与期待。
当AI帮我们生成路线时,不仅仅是在推荐一个目的地,也隐含了我们对旅行的期待和诉求。为了贴合那个期待,AI虚构出了一个地方;也因为贴合期待,所以我们选择相信——直到亲身感受期待破灭的那一刻。
但真实的旅行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意外组合而成:堵车、下雨、踩雷、人山人海。正是旅行中的不确定性,才是让我们确认“我在这里”的方式。过于执着地寻找心里“完美”的目的地,反而容易被AI、被社交媒体反将一军。
所以,别让AI带你去不存在的地方,也不要留恋朋友圈里刷到的照片。旅行的意义,就在于用自己的脚,重新丈量这个被算法和模型塑造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