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让白宫陷入紧张。
消息传至大洋彼岸,特朗普在内阁会议上紧急指派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财长贝森特“马上处理”。
这场看似突然的管制,实则酝酿已久。 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的出台已奠定基础,中国通过建立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系统,打造覆盖“开采—冶炼—流通—出口”全链条的“透明之网”。 而此次新政的精准性在于,它不仅限制原料出口,更卡住了冶炼技术的扩散通道。
美国唯一的稀土矿芒廷帕斯虽重启多年,却始终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MP Materials公司开采的矿石仍需运至中国提炼后再返销美国。 美国国防部为保障军工需求,不得不对钕镨等关键材料设定110美元/公斤的保底价,高出市场价近两倍。
财长贝森特试图通过外交途径破局。 他宣布与阿根廷磋商2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意在换取锂矿和稀土资源。 但阿根廷总统米莱始终在中美间保持平衡,既需要美国资金,又不愿得罪重要贸易伙伴中国。 这笔交易中的矿产开采权问题,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
美国同时加速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 得克萨斯州蓝线公司与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合作建设稀土分离厂,美国稀土公司在科罗拉多州建设试点加工厂。 但这些项目面临严峻成本问题:美国稀土分离厂工人平均时薪高达54美元,远超美国平均时薪的36美元,环保评估和社区诉讼进一步推高开支。
中国管制措施触发全球价格波动。 镝和铽在欧洲市场报价一度飙升约三倍。 美国企业开始囤积库存,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受到影响,福特汽车高管公开承认供应链风险。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源于几十年技术积累。 中科院研发的“低镝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在保持磁性能前提下将镝用量降低31.3%。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更掌握92%的冶炼分离产能,是唯一能完整产出17种稀土元素的国家。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评估,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需10年时间和3000亿美元投入。 而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对符合规定的出口申请将建立“绿色通道”加速审批。 这种差异化处理方式,既维护供应链弹性,又保留政策空间。
稀土元素的军事价值让这场博弈更复杂。 镝和铽是制造导弹制导系统、战斗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 新规明确规定,向境外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批准。 此举被美国前白宫AI政策顾问迪恩·鲍尔视为对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直接打击。
特朗普政府面临两难选择: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关税(目前已达30?0%),可能加剧稀土短缺;若放松对华技术封锁,则可能削弱谈判筹码。 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本人更倾向于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这使美国的反制策略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稀土新政出台后,日本、欧盟纷纷启动应急机制。 欧盟连夜推进《关键原材料法案》,日本加大从澳大利亚进口稀土矿石的力度。 但这些国家同样面临冶炼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中国加工环节的依赖。
美国创新基金会报告指出,中国对稀土冶炼技术的控制,可能影响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大型科技公司开始加大对芯片领域的投资,以应对供应链风险。
在这场博弈中,阿根廷、加拿大等资源国获得新的议价能力。 米莱政府清楚,矿产资源是与大国谈判的重要筹码。 而中国与东盟、非洲共建的“绿色稀土供应链”正在拓展,用技术换资源的模式逐渐成型。
中国商务部强调,管制措施“非为禁止,而为规范”,核心逻辑是区分军用与民用,防范资源流入非法军事用途。 这种定位使中国在合规性上占据主动,既符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例外条款,又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
全球稀土市场正在重构。
美国试图用“特朗普速度”加速项目审批,但芒廷帕斯矿的全面开发预计仍需10年时间。
中国稀土新政的实施细节仍在完善中。 商务部表示将对14纳米及以下芯片制造、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等高端领域的稀土申请实行“逐案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