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溯
以前总调侃南方朋友“回南天”晒不干衣服,现在不少北方人家阳台上的衣服也“集体返潮”。
10月以来,中国北方多地雨量远超常年,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出现破纪录降雨。10月11日至13日,北方多地仍有绵绵秋雨,陕西、山西等地需警惕叠加降雨致灾。
频繁阴雨天气会给中国秋收秋种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
北方多地出现破纪录降雨
据气象部门统计,10月以来,陕西中南部和华北南部、黄淮等地大部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1日至9日,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共6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打破当地10月单日降雨纪录。
中国天气网统计1991年至2020年数据发现,常年10月,呼和浩特、太原、北京、石家庄、济南等城市降雨日数在5天左右,大雨及以上日数仅0.1天或0.2天,今年上述地区大雨及以上日数均超过当地常年10月全月。
气象专家表示,今年10月上旬期间,北方降雨持续时间长、雨势和缓、累计雨量大,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位置偏北,同时北方冷空气活跃,并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频繁交汇,导致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等地出现同期少见的降雨。
“未来十天,北方多地还会继续维持多雨格局。”上述专家介绍,预计10日至13日,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为降雨核心区,部分地区可达大到暴雨量级,局地有大暴雨。预计14日,华北降雨基本结束,15日至19日,随着主雨带南压,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将有持续强降雨。
阴雨袭扰秋收秋种
事实上,9月以来北方降雨已进入“高频模式”。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和黄淮出现多轮降水天气过程,多地出现破纪录降雨。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任、正研级高工侯英雨指出,今年华西秋雨呈现出开始早、持续久、雨量大等特点。9月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和黄淮出现多轮降水天气过程,大部地区降水量100毫米以上,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4倍,其中,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大部、安徽淮北等地降水量达250至400毫米、部分地区达400至600毫米,降水日数达20至3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至18天,日照偏少五至九成。
这种秋季持续性阴雨,正是农业生产中的“秋收连阴雨”灾害。即指9月至10月农作物(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成熟收割关键期,出现的持续3天及以上、空气湿度高、日照严重不足的阴雨天气,因恰逢作物“成熟-收割-晾晒-储存”关键环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季节的连阴雨。
“受连阴雨影响,部分田块玉米、花生可能出现霉变,影响品质。另外,由于农田过湿,机收作业困难,会影响秋收进度,从而导致麦播茬口紧,影响冬小麦适时播种。”侯英雨说。
抓住降雨间歇期 积极抢收抢晒
10月9日,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预计10日至12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仍多降水天气,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连阴雨和农田渍涝风险较高(黄色预警),部分地区风险高(橙色预警),将导致秋收作物收获受阻,进度偏慢。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中国秋粮收获近四成。
针对当前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侯英雨建议,相关地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降雨间歇期,积极避雨抢收、抢晒成熟秋粮;粮食收储时注意通风或烘干入库,防范籽粒发芽霉变;已完成收获的地区,及时整地散墒,力争在适播期内完成冬小麦播种,确保冬小麦冬前形成壮苗。
来源:国是直通车
编辑:高琰瑭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