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涪陵榨菜是无数中国家庭餐桌上的必备品,也是打工者最便捷的“饭搭子”。但如今,这个“国民下饭神器”存在感逐渐减弱。
近日,涪陵榨菜发布的公告显示,董事、总经理赵平因工作调整,申请不再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职务,董事会聘任高翔为公司总经理。这位在涪陵榨菜服务近30年、执掌总经理职务15年,见证了公司从崛起至巅峰的全过程的元老离任,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这一突发的人事变动背后,折射出这家老牌企业正面临的严峻业绩压力与转型阵痛。
业绩增长乏力,榨菜卖不动了
作为拥有知名品牌“乌江”的行业标杆,涪陵榨菜于2010年登陆深交所,从上市之初的5.45亿元营收,到2016年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再到2022年达到25.48亿元的营收规模,巅峰时期市占率超过30%。
来源:公司公告(下同)
然而自2023年起,榨菜消费进入存量时代,这也成了榨菜行业的分水岭。这一年,涪陵榨菜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负增长,尤其是营收,出现了其自201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3.87亿元,同比下滑2.56%;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99亿元,同比下滑3.29%;扣非后净利润为7.32亿元,同比下滑3.13%。
今年上半年,涪陵榨菜业绩依旧承压。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3.13亿元、4.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51%、-1.66%,扣非后净利润呈同比下滑态势。
财务表现不佳的背后,是销售费用的激增。2025年上半年,涪陵榨菜销售费用高达1.95亿元,同比增长22.94%,增速远超营收。这些费用主要投放在大型商超、连锁便利店及生鲜渠道的精准营销策略,旨在提升产品上架率、优化终端陈列以及开展消费者促销活动。
市场推广费用的增加,并未带来相应的业绩提升。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达到17.2%,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比明显下降。在业绩说明会上,涪陵榨菜坦承了面临的挑战:“消费者对于佐餐类别的产品消费意愿发生了变化,市场上涌现出更多可选择的其他品类替代产品;同时城市人口出现回流迹象,公司主要的销售渠道覆盖人群出现一定减少”。
多元化受限,经销商半年减少186家
涪陵榨菜曾依靠提价策略拉动业绩增长。2008年以来,涪陵榨菜总共提价14次,毛利率从2010年以前的不足40%最高增至58%。然而2021年11月的最后一次提价,直接造成了销量大幅下降。
近几年,公司积极寻求产品多元化,实施“榨菜+”战略,推出榨菜速溶汤、沁芯脆脆、黄精榨菜酱、乌江榨菜酱等新品,以及榨菜咖啡、榨菜月饼等跨界尝试,但市场反响普遍不佳。
从产品结构来看,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榨菜产品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稳定在85%左右,萝卜、泡菜的收入占比均稳定在2%、9%左右,其他产品收入占比不到3%。多元化战略实施多年,核心产品依然一枝独秀,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更令人担忧的是,新产品的盈利能力远不及传统榨菜。2025年上半年,公司榨菜产品毛利率为58.08%,萝卜、泡菜、其他产品毛利率分别为22.35%、32.29%、33.28%,均明显低于榨菜的毛利率。管理层解释,主要是新品推广前期以扩大体量为主,因此保持了较低的毛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涪陵榨菜的经销商数量在减少。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涪陵榨菜的经销商数量为2632家,相较于2023年末3239家减少了607家经销商,同比下滑18.74%,其中华南销售大区同比减少了271家经销商,同比大幅下滑58.41%。此外,华北销售大区、华东销售大区、华中销售大区以及中原销售地区的经销商规模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经销商规模仍处于缩减态势。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经销商数量缩减至2446家,相较于年初减少了186家。对此,涪陵榨菜解释称公司为整顿市场秩序,持续对布局不合理、渠道冲突的经销商进行优化清理。
为突破困境,涪陵榨菜正在积极寻求战略转型,发力B端市场成为重要突破口。2024年5月,涪陵榨菜收购四川味滋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味滋美专注B端市场,布局餐饮门店、B端复合底料、餐饮预制菜及C端复合底料,与涪陵榨菜形成互补。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涪陵榨菜单一的业务结构难以支撑长期增长,公司近年来加速布局泡菜、萝卜及复合调味料领域,体现出从“榨菜专家”向“佐餐食品平台”转型的战略意图,特别是通过并购快速切入高成长性的复合调味料赛道,为其实现渠道协同与品牌延伸奠定基础。未来若能在产品创新、品牌定位与渠道整合等多方面系统推进、形成合力,多元化战略将为涪陵榨菜逐步构筑起稳健的第二增长曲线。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赵冲)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