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闻泰科技(600745.SH)复牌跌停,报41.83元/股,总市值520.63亿元。
截至下午A股收盘,跌停板上封单超170万手,全天成交额仅有1.71亿元,换手率0.33%。
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正式接管闻泰科技欧洲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冻结其全球资产和治理权。
这家中国科技巨头刚刚完成从消费电子ODM向半导体企业的重大转型,却在核心资产被外方冻结后陷入被动。
01 从代工王者到半导体豪赌
闻泰科技的故事起点并不在芯片,而在深圳华强北。
现年50岁的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曾在意法半导体和中兴通讯工作。
2005年,30岁的张学政拿着10万元资金,在深圳华强北开了家手机主板工坊。
2008年闻泰科技转型,进入ODM行业,之后成为小米、华为、联想等手机品牌的代工厂。
到2015年,闻泰出货量近6000万部,成为全球最大手机ODM厂商。同年,闻泰借壳中茵股份上市,完成资本化跃升。
此后张学政开始筹划更大的转型——进入半导体产业链。2018年至2020年,他带领闻泰科技,累计斥资300多亿元收购荷兰老牌半导体厂商安世半导体。
这是当时中国企业在欧洲半导体领域最大的一笔收购,也是一场“蛇吞象”式交易。
据介绍,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产品线重点包括晶体管、MOSFET功率管、模拟与逻辑IC,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驱动系统、电源系统、电控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和高级别辅助驾驶等多个关键领域。
2024年,安世半导体为闻泰贡献营业收入147.15亿元、净利润22.97亿元,是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贡献营收78.25亿元,同比增长11.23%;实现净利润12.61亿元,同比增长17.05%。
根据芯谋研究数据,2024年安世半导体位居全球功率分立器件营收第三位,并稳居国内功率半导体公司第一名位置。
而自2024年12月2日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后,闻泰的消费电子代工业务遭遇订单骤降。
为止损,闻泰在2024年底筹谋剥离ODM业务,全面转向半导体领域。
2024年12月30日晚,闻泰科技公告,已与立讯精密(002475.SZ)控股股东立讯有限签署了《出售意向协议》,拟将旗下与产品集成业务相关的9家标的公司股权和经营资产转让给立讯有限或其指定方。
2025年3月20日晚,闻泰科技发布重大资产出售预案,拟向立讯精密及其全资子公司立讯通讯转让旗下多家企业100%股权,以及几个业务资产包。
本次交易完成后,闻泰将彻底告别支撑其成长十余年的ODM业务。
财报显示,闻泰科技2023年和2024年产品集成业务营收分别为443.15亿元、584.31亿元,占比分别为72.39%和79.39%。
在ODM业务剥离完成后,公司营业规模将显著收缩,但经营重心将完全聚焦于半导体领域。
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发生剧烈变动。2025年7月,董事长兼总裁张秋红、职工代表董事兼副总裁董波涛、董事谢国声、董事会秘书高雨辞任。
四人此前专注于产品集成业务的供应链管理与市场拓展,他们的离职标志着旧业务体系的彻底谢幕。
闻泰随即补入三位安世系高管:杨沐、庄伟、沈新佳,三人均来自安世半导体。
7月底,曾任安世半导体战略高级总监的杨沐,年仅35岁就正式出任闻泰科技新任董事长。
此时的闻泰已基本完成境内核心消费电子代工资产交割,并计划以半导体为唯一增长引擎。
然而,外部政治风险的突然爆发,令这场战略转型的前景充满更多不确定性。
02 安世被荷兰接管
据闻泰科技周日公告,当地时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全球30个主体对其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不得进行任何调整,有效期为一年。
10月1日,安世半导体首席法务官RubenLichtenberg在获得其他两位德国籍高管的支持下,代表安世半导体向法院提交了启动对公司调查与采取临时措施的紧急请求。
同日,企业法庭在未庭审的情况下直接即时生效了几项紧急措施,包括暂停张学政担任安世董事职务。
10月7日,荷兰法庭进一步裁定,暂停安世半导体董事长兼CEO张学政在安世的董事会职务,并任命一名独立外籍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安世半导体所有股份除一股外,被托管至指定第三方。
这一裁决意味着,闻泰科技对其最核心资产暂时失去控制权。尽管仍保留经济收益权,但治理权、投票权及高层决策权均被剥离。
安世半导体原为荷兰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2018年开始被闻泰收购。
自此后,公司在全球设立研发和制造中心,雇佣上千名欧洲员工。2022年营收达到23.6亿欧元,毛利率从2020年的25%大幅升至42.4%,并在2024年还清所有前期债务,实现“零负债运行”。
这些亮眼的财务数据,并未打消荷兰当局对其中资背景的疑虑。据路透社报道,荷兰政府称其干预措施属于“特殊情况”,是对该公司“严重管理缺陷和行为的急迫信号”作出的反应。
荷兰政府表示:“这些信号威胁到关键技术知识和能力在荷兰及欧洲本土的延续与保障。”
“这些能力的丧失可能危及荷兰和欧洲的经济安全,”荷兰政府称,但未公布有关上述指控的具体证据。
除了交易所公告,闻泰科技还在10月12日晚发表强硬声明,指责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实施政治性干预,称个别外籍高管配合外部势力试图“颠覆公司合法治理结构”。
公司强调,收购以来严格遵守各国法律法规,近五年来安世为荷兰贡献超1.3亿欧元税收,“持续为欧洲半导体产业链带来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资产冻结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22年,英国政府就曾要求闻泰撤回对该国最大微芯片工厂Newport Wafer Fab的收购,即使该交易已完成一年多了。
2023年,安世收购荷兰本土芯片公司Nowi Energy BV时,也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安全审查。
近几年来,欧洲在半导体和关键科技领域对中资并购的审查持续收紧。
此次荷兰接管安世,被普遍视为欧盟“去风险”政策的延伸,代表对中国资本在核心技术链条上话语权的系统性防范。
对闻泰而言,这场资产冻结不仅是公司治理的震荡,更是资产价值的直接威胁。
今年上半年安世贡献了公司约266%的净利润,其报表若被并表排除,闻泰盈利结构将被彻底重构。
而且,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决策链条的失控。安世在全球拥有逾2.5万客户,供应汽车、工业与能源等关键领域。
治理冻结意味着投资、采购、专利申请等日常事务需经荷兰政府或外籍董事批准,运营效率势必受挫。
闻泰已启动应急预案,正通过国际律师事务所寻求法律救济,并与中方主管部门沟通以争取支持。
公司称,“绝不会屈服于外部政治压力”。另外,闻泰科技董事长杨沐在昨晚的投资者会上表示,事件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公司近八成半导体产能及约半数营收来自中国大陆,将优先稳住国内资产与业务。
03 结语
过去十年,闻泰科技的轨迹几乎浓缩了中国制造的转型逻辑——从华强北小厂到全球手机ODM龙头,再到试图以安世切入高端半导体。
然而,“黑天鹅”突袭让这场豪赌陷入被动:国内剥离核心现金流业务,海外核心资产又被冻结。
从产业层面看,闻泰科技的半导体战略无疑具有前瞻性,但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双重挤压下,这种前瞻已转化为风险。
张学政押上的,是一个从代工到自主芯片的中国制造梦想,而荷兰冻结令让这场赌局暂时停摆。
闻泰科技的复牌跌停,并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短期反应,而是对一个去全球化时代里企业命运的写照:当产业安全凌驾于商业逻辑之上,技术与资本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