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中国只是“世界工厂”,那可就落伍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只是制造大国,更是一个在电力领域“断层式领先”的能源强国。从发电量到发电技术,从装备制造到工程落地,中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写全球能源格局。
这其中,风电产业的表现尤为抢眼。
尤其最近,被称为“中国海上风电一哥”的明阳智能,收到来自英国的“橄榄枝”——对方不仅主动邀请其在苏格兰建设全产业链制造基地,还承诺提供土地与政策支持,初步投资额预计高达142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简单的设备出口,而是一次产业链的整体“出海”,也是一场技术与实力的双向奔赴。
为什么是风电?为什么是明阳?又为什么是英国?
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发电量第一的国家。到今天,中国的发电量在全球占比接近三分之一,相当于2.5个美国、5个印度。有国际机构预测,到2026年,这个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换句话说,全世界每发三度电,就有一度来自中国。
但中国真正厉害的,不是发电的数字,而是发电的“质量”。我们不仅电多,技术也强。尤其是在风电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使用的海上风电机组,一个叶片长度就能达到接近150米,相当于一栋50层高的大楼。这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因为风机越大,捕风效率越高,发电能力也越强。
目前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转一圈就能发出60多度电,一年下来发电量轻松破亿,足够五万多户家庭用上一年。
除了“大”,还要“稳”。海上风电最怕的就是台风。而中国的漂浮式风机,哪怕面对17级超强台风,也能稳稳发电、持续供电。
2025年广东阳江经历超强台风,当地1700多台漂浮式风机全部安然无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抗打能力”。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全球风电产业链中,中国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叶片、齿轮箱,到发电机、控制系统,中国制造的份额分别达到64%、80%和73%。全球前十的风电整机厂商中,中国占了六席。
但中国风电的出海方式,早已不是简单的“卖风机”。我们输出的是从设计、制造,到建设、运营的全链条能力。
这正是英国看中明阳智能的关键。
英国本土风电制造能力薄弱,过去严重依赖从欧洲进口。2024年红海危机时,设备运输受阻,英国风电项目一度停摆,电力供应紧张。这也让英国意识到——必须在本土建立完整的风电产业链。
而明阳智能,恰恰能提供这样的“交钥匙工程”。
它不仅有全球领先的大容量海上风机,还具备从打桩、安装,到运维、电网接入的整体工程能力。更难得的是,它自己就是风电场的投资方和运营商,对风电全生命周期都有深刻理解。
换句话说,明阳不只“卖风机”,还“懂风、懂电、懂海”。
欧洲是风电的“起源地”。丹麦发明了三叶片风机,德国推动了直驱永磁技术,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这些欧洲品牌,长期垄断着欧洲市场。
那为什么英国这次“绕开”邻居,远渡重洋来找中国企业?
答案很简单:中国风电的“性价比”和“工程能力”,已经让欧洲难以忽视。
首先,海上风电工程难度极大。近海项目要在海底打桩,远海项目要用漂浮式基础,还要应对盐蚀、海浪、台风等多重挑战。而中国企业在复杂海域的施工经验丰富,工期短、成本可控,工程质量却丝毫不打折扣。
其次,英国脱欧之后,不再受欧盟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中国企业的技术成熟、供应链完整,整体造价远低于欧洲厂商,对英国来说,无疑是更务实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明阳在苏格兰的基地一旦建成,将帮助英国补齐制造短板,建立起本土化的风电产业链。从此,英国不仅能用上中国风机,还能在本土生产、组装、运维,真正实现“能源自主”。
明阳智能这次能被英国选中,并非偶然。
2024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中,明阳一家就占了近三分之一。它不仅是装备制造商,也是项目开发商,既有技术硬实力,也有运营软经验。
但值得强调的是,中国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风电企业,远不止明阳一家。
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企业,也都在海外有项目落地。中国风电的竞争力,不是某一家公司的单点突破,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集体崛起。
从东海到北海,从近海到远海,中国风电正在用实力证明:我们不仅能造出全球最大的风机,也能打造最可靠的海上工程。
如果明阳智能能落户英国,根据计划,英国基地的一期项目将在2028年投产。届时,欧洲风电市场的竞争格局,很可能被彻底改写。
目前,欧洲风电设备超过九成由本土企业提供,中国品牌占比还很低。但随着明阳这样的企业落地建厂,“中国制造”将不再只是“进口产品”,而是“本土供应链”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中国风电企业将摆脱贸易壁垒,真正与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在同一赛道上竞争。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海上风电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选择。中国在技术、成本、工程上的综合优势,正使其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