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银平
编辑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一纸监管批文落地,打破了青银理财长达两年的“帅位”空缺。杜杰正式获批出任青银理财总裁,这位来自青岛银行(002948.SZ)金融市场部的总经理,即将执掌这家成立5年,却已历经多次高管变阵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青银理财起步并不晚,在理财业务方面取得过积极进展,成立第二年便迎来了业绩高峰,理财规模一度突破2000亿元大关。但近几年却深陷理财规模与业绩双降困境,尤其是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
从核心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到业绩修复,新总裁身上的担子并不轻。
1
悬缺两年后新帅上任,
代总裁未“转正”后出走
回溯至2020年9月,青银理财在资管转型大潮中应运而生,为北方第一家、全国第六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成立之初,母行青岛银行派出“精兵强将”,副行长刘鹏兼任首任董事长,资产负债部总裁王茜出任首任总裁。
刘鹏为牛津大学硕士,在加入青岛银行之前曾在农业银行(601288.SH)青岛分行工作,曾任恒丰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后担任青岛银行金融市场事业部总裁、金融市场业务总监,2019年10月年仅39岁的刘鹏升任副行长,2021年7月任执行董事。从其工作履历可以看出是一位年富力强的银行悍将。
王茜为“80后”,复旦大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金融工程硕士,曾任青岛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总裁、金融市场事业部副总裁兼任交易金融部总经理,负责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与交易、自营资金投资与交易、同业业务、投行业务等。
这对“黄金搭档”曾被市场寄予厚望,试图在竞争激烈的理财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平静在2023年11月被打破。刘鹏卸任了青银理财董事长职务,保留党委书记职务,王茜由总裁升任董事长。随着总裁职位空缺下来,原副总裁唐建卓于当月开始代履总裁职责。这场看似平稳的交接,没想到却成为后续连环变局的开端。
图源:罐头图库
令人意外的是,王茜的董事长生涯仅维持了短短三个月。2024年2月,她突然离任,转投汇华理财担任总经理,留下业内一片哗然。
汇华理财与青银理财几乎同时间成立,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由东方汇理与中国银行(601988.SH)理财子公司——中银理财合资成立。汇华理财的规模偏小,其规模并未公开披露,根据《中国基金报》获悉,2025年上半年汇华理财最新规模约为280亿元,与青银理财相距甚远。
由青银理财跳至汇华理财,由董事长变为总经理,这三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王茜做出这个大胆的职业转身?王茜离职之后,刘鹏不得不重新代履董事长职务。
期间市场曾传出,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公司部总经理张颖接任青银理财董事长,但最终董事长一职仍由“自家人”出任,2024年7月监管批文出来,青岛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赵煊正式履职。
董事长职位变迁的同时,总裁一职也引发角逐。2024年5月,代总裁唐建卓获批担任公司董事、副总裁(主持工作),但迟迟未能“转正”。同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核准了李振国、刘文佳、于青3名董事的任职资格,王文静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毛克首席合规官的任职资格。
此番密集的人事任命,一方面被视为青银理财在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合规内控层面的关键一步,为公司的稳健运营打下了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核心领导岗位的“代管”状态,也折射出公司在战略抉择上的审慎态度。
图源:罐头图库
代履总裁一职1年9个月之后,今年8月唐建卓传出离任、下一任或加盟渤银理财的消息,但目前没有确切消息其是否已入职渤银理财。
同时间,青岛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杜杰拟任为青银理财总裁,不知唐建卓离任是否因为已获悉总裁人选,“转正”无望后选择出走。
此次走马上任的杜杰,是青岛银行体系内的资深干将,深耕金融市场线条,涵盖债券交易、流动性管理及同业业务。
五年时间里,青银理财经历了三任董事长更迭、两任(代)总裁离任,且总裁一职有近两年时间处于空缺状态,将帅如走马灯般更换。这种变动频率在理财公司中并非独一份,“理财一哥”招银理财成立近六年里也已历任3任董事长、4任总裁,平均任职时间不超过2年。看来理财公司的高管不太好当。
2
理财规模跌破2000亿元,
净利润连降3年
青银理财的成立赶上了资管变革的大潮流,而青岛银行也成为少数拥有理财子公司的城商行之一。2021年是青银理财成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当年末理财管理规模已由当初的几百亿元增至1678.04亿元,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6.16亿元、4.08亿元。不过这也是其业绩最高峰。
2022年,青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同比增长近20%至2008.15亿元。当年市场遭受“股债双杀”,大批理财产品净值下跌,甚至跌至1元以下产生亏损,而青银理财却成为当年“零破净”的理财公司,实属难得。
但2022年末的一纸罚单指出,青岛银行存在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的情况;2023年3月,青岛银行再次因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等案由,一名相关责任人被监管警告。所以“零破净”到底有没有水分就不得知了。
尽管规模增长,但2022年开始青银理财遭遇营收、净利润双降,且此后再也没有回到2021年的水平,尤其是净利润连降3年。2024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5.5亿元、2.97亿元,净利润创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当年理财管理规模回落至2000亿元以下。
2025年上半年末,理财管理规模1894.8亿元,较去年末下降4.94%,根据Wind数据,在31家理财公司中位列第25位,成为少数规模下降的理财公司之一。其他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均实现增长。
上半年,青银理财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25亿元、1.5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0.98%、14.05%。
数据来源:青岛银行财报
在销售渠道方面,除了依赖母行以外,青银理财也在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渠道。2023年行外代销渠道还只有30家,代销规模占比45.83%,2024年代销渠道便迅速扩充至90家,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95家。然而,渠道拓宽了,理财规模却下降了。
在“普益标准”发布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中,在2023-2024年连续两年,在综合理财能力方面,青银理财在城商系理财机构中排名第8,相较于2022年的第5名下降了3名。
受净值化、市场利率下行影响,近两年理财产品规模增长缓慢,与公募基金之间的规模差距逐渐拉大。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行业马太效应已经显现,头部理财公司凭借母行渠道、投研实力和品牌优势,更容易获取低成本资金和优质资产,形成良性循环。而中小型机构在独立展业能力、系统建设和人才储备上均处劣势,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图源:罐头图库
从青银理财发行的产品来看,风险等级偏低的固收理财占到绝大部分。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目前青银理财处于存续期的产品631只,其中固收类产品628只,混合类产品3只。上半年发行的213只全是固收类理财,存续产品中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规模合计占比仅0.1%。
王蓬博认为,当前股市回暖与理财收益率下行形成鲜明对比,确实对理财规模扩张构成压力。资金存在明显的逐利性迁移趋势,部分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已转向权益类资产,寻求更高回报。但也要看到,大量稳健型投资者仍以保值为首要目标,对波动容忍度低。因此,理财并不会被完全替代,而是面临客户分层挑战。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普遍面临着市场化转型压力,传统银行体系与其他资管行业在薪酬机制、业务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人才流动加剧。同时,近年来理财行业竞争白热化,头部机构加速“挖角”,也是高管变动频繁的重要原因。
青银理财的人事变迁,某种程度上也是银行理财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杜杰这位青岛银行老将接过重担,他的上任能否终结这场“旋转门”戏码,带领青银理财走上稳健发展之路,市场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