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卢泳志
来源:图虫创意
从中原消费金融到海尔消费金融,消金老将周文龙的职业生涯迎来关键一跳。
10月13日,青岛金融监管局官网显示,核准周文龙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金”)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与周文龙同时获核准的,还有俞文佳海尔消金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在这份不寻常的高层人事安排背后,更多是海尔消金在企业发展与行业变局中寻求突围与转型的战略抉择。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进入全新监管阶段。
在此背景下,海尔消金于9月24日公布合作机构名单,共涉及67家合作机构,包括蚂蚁、抖音、京东等头部大厂旗下机构,以及36家融担公司和1家保险公司。
对于此次人事变动以及助贷新规落地,时代周报记者联系海尔消金,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曾经掌舵中原消金近十年
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秘书长徐北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助贷新规明确要求综合融资成本严格控制在24%以内,禁止“双融担”“会员费”等隐性收费模式,直接压缩消金公司利润空间,消金公司需从业务结构、定价机制、合规管理等多维度系统性调整以应对助贷新规。
面对新的行业变局,周文龙面临新的考验。
周文龙先后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任职,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业内被打上“年轻有为、务实谦逊”的标签。
周文龙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中信银行,历任该行消费金融事业部高级经理、零售信贷部副总经理等职。2015年,周文龙选择离开中信银行,参与河南中原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原消金”)的筹备工作。
从零开始参与筹建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这对周文龙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016年底,中原消金正式获批开业,周文龙出任该公司总经理。此后近十年间,他带领中原消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在周文龙任职期间,中原消金搭建起自营渠道体系,并积极开拓线上流量场景,是业内较早接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之一。
2024年末,中原消金总资产达到424.79亿元,同比增长17.13%;贷款余额达392.97亿元,同比增长20.39%,在全国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位列第12名。
2024年,中原消金实现营业收入35.27亿元,同比增长19.75%;净利润达5.03亿元,同比增长20.95%,盈利能力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排名第8位。
中原消金的第一大股东是中原银行,周文龙履职期间,中原消金坚持普惠金融理念,积极响应监管指导,率先在行业内进行业务转型,大力压降产品利率。早在2022年3月,中原消金全面停止发放超过24%以上的贷款。
海尔消金的困境与机遇
和“银行系消金公司”中原消金相比,海尔消金属于“产业系消金公司”,其成立时间更早,但发展路径颇为坎坷。
海尔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26日,由海尔集团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注册资本20.9亿元。
然而,近年来,海尔消金的总经理一职长期处于空缺状态。
2023年12月,海尔消金原总经理张西铭因家庭原因离职。此后,海尔消金董事长李占国自2024年6月1日起代为履职总经理职务。
今年4月,青岛金融监管局核准韩祥永担任海尔消金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的任职资格。但就当市场预期韩祥永将顺势接任总经理时,海尔消金却做出了一个意外决定——从中原消金“挖”来了周文龙。
周文龙此次出任海尔消金总经理,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业务规模看,海尔消金略低于中原消金。2024年末,海尔消金总资产为293.48亿元,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为271.44亿元。当年,海尔消金实现营业收入31.68亿元,净利润4.45亿元。
数据显示,近年来其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双双呈现放缓迹象。2022-2024年,海尔消金营收增速分别为57.38%、45.59%、27.25%,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9.51%、32.91%、22.05%。
业务结构上,海尔消金坚持“场景+现金”双布局,以线上现金贷款业务模式为主。2024年末,该公司线上现金贷款余额229.1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1.90%;线下场景分期余额50.6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8.10%。
值得关注的是,海尔消金正在拓展表外业务。2024年,海尔消金发行51.50亿元出表型ABS(资产支持证券)。2024年末,该公司表外联合贷、助贷业务余额为64.49亿元,同比增长108.75%。
此外,海尔消金在周文龙任职前已存在一些合规隐患。2025年7月,海尔消金连续收到两张监管罚单,先是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及查询等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分行处以25万元罚款。
随后,青岛金融监管局对海尔消金及相关责任人开出235万元的行政处罚,罚单所指问题包括营销宣传夸大误导、贷后管理失职、暴力催收、信贷资金被挪用、通过质价不符费用调节收益、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诸多违规行为。
助贷新规落地,周文龙如何应变
周文龙上任之际,正值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一场深刻的监管变革。
2025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这份助贷新规对行业将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明确规定“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年利率24%”。这一规定直接冲击长期以来存在的24%-36%年化利率助贷产品。
多年来,这类高利率产品通过“双融担”模式运作——即助贷平台将收费分成两份,一份是正常的担保型借款合同,明确贷款年化利率在24%以内;另一份则以担保咨询费或担保信息服务费名义,收取剩余的贷款利率。
多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新规实施后,高利率产品大概率会退出市场,新规明确规定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且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除此之外,一些变相提高费率的行为也将受到严格管控。
9月24日,海尔消金在官网公布了合作机构名单,共涵盖67家机构。公布合作名单,正是助贷新规所要求的。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且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对新规的合规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业务模式的调整。
数据显示,2022-2024年,海尔消金线上现金贷款中机构业务贷款余额分别为84.66亿元、85.73亿元和57.48亿元,占比分别为40.88%、33.58%、20.54%左右。
这份数据呈现的下降趋势或许意味着,海尔消金正在逐步减少对互联网平台的依赖,这可能为其适应新规要求打好一定基础。
但随着新规的实施,旧的业务模式已失去生存空间。面对行业变化,海尔消金与其他消费金融公司一样,亟待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