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压不住按计算器的心,但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
昨天中午,市场突然传言「特斯拉已向三花智控下达价值约 50 亿元人民币的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订单,计划于 2026 年第一季度交付,业内估计这一订单量足以生产至少 18 万台 Optimus。」
受到该传言影响,三花智控 A 股午后直线拉升涨停,全天成交额达逼近 120 亿元。
但晚间三花智控发布公告称:经核实,该传言不属实;公司也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2025 年 10 月 15 日公司亦未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三花的亲自下场澄清,算是让这场乌龙画上了一个句号。
50 亿击中了市场急不可耐的心
其实这两个月以来,行业内围绕机器人究竟能不能量产,何时才能大规模落地的讨论愈发激烈。
当下的机器人产业和去年底乃至今年初的预期完全不同,去年底之前我们很少能看到人形机器人的舞蹈或是家用功能展示,彼时大家对于人形机器人还是抱有比较好奇的态度。所以这些机器人炫技的视频往往能在市场中得到不错的反馈,一些机器人的股票也在几个月内就达成了 3 倍甚至 5 倍的涨幅。哪怕是在一级市场中,很多机器人已经有了几百亿元的估值水平。
但这半年以来,机器人的各种 Demo 大家也差不多都看得审美疲劳了,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机器人可以进厂打工,也取得了一些订单,但这对于已经拉高的估值来说,还没有完全匹配。市场已经对机器人的预期调整为了什么时候能大规模量产落地,也就是何时能够出业绩。
在此前不久 TeslaAI 的报道中,马斯克就预计特斯拉机器人在 2030 年前将年产 100 万台。而且最近的 Figure 03 机器人也有四年量产 10 万台的目标。大厂纷纷给出量产指引,行业内许多人都在喊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50 亿元订单」的消息,无疑是精准击中了市场对量产落地第一枪的心理期待。市场难免会找出执行器、关节、灵巧手等核心供应链来按计算器,如果这事儿是真的,那在机器人供应链发展中算是标志性的事件。但很显然,这在目前并不现实。
人形机器人未来有很大的落地空间,这不假。但问题是,机器人真的已经到了可以无视技术成熟度来下 50 亿元超大单的阶段了吗?
请先别急,机器人的路还长
机器人这两年的进展很快,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 AI。我们能看到机器人可以做以前不太可能做到的跳舞、拳击和家务,具身模型居功至伟。但现在机器人落地最大的困难,也恰恰是因为具身模型跟不上。
如今的机器人在运动端的表现已经很出色了,此前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机器人都已经在长跑等方面展现出了不输人类的表现。但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的反应速度慢,尤其是自主干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能做的家务还很有限。而且在工业应用中,机器人目前也还没有达到完全替代人力的水平。
王兴兴此前在 WRC(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就表示:「目前具身智能的发展完全跟不上,这是限制当前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的应用的关键。」
所以在模型端加大投入力度,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全球机器人产业都在做的事情。甚至在数据上,整个机器人行业同样没有非常完美的解决办法,大家也都面临着优质数据如何采集、数据质量标准、模型对数据的利用率,真机 or 合成数据等方面的问题。
采集数据、训练模型,这些都是非常烧钱的技术难点。
前不久宣布融资 10 亿美元的 Figure 就宣布启动 Go-Big 项目,构建世界上最大的人形机器人预训练数据集。这可以提高其自研 VLA 模型 Helix 的上限,但现在有能力做这种事情的厂商并不多。
目前整个模型和数据,大家都是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对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来说,他们还远远不够成熟。
那硬件可以了吗?不,也还不够,至少还远远没到让大厂下 50 亿元订单的阶段。
目前的机器人产业需要落地应用,让他们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去调整软硬件细节,这个思路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机器人也不能一直在实验室呆着。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机器人已经先行进厂然后获得了部分订单。不过从近来市场表现看,现在落地应用的机器人本体单笔订单大多数是亿元附近。
本体厂商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现在冒险去下几十亿元的零部件订单,显然不怎么现实。哪怕是特斯拉已经给出了量产目标,但他们第三代机器人的具体细节还没公布,直接下零部件大单的可能性又会有多大呢。
现在的机器人硬件还远远没有到收敛的阶段,很多都是在一次又一次落地应用后不断改进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些硬件在应用验证中被淘汰,那下过的大额零件单,是不是就成为了累赘?
所以如果你用供应链管理层的视角来看,在如今的机器人产业背景下,50 亿元订单的事自然会有直观的判断。
饭要一口一口吃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这点毋庸置疑,但现在仅仅还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早期。所以计算器不要按得那么快,慢一点更健康。
十年前,我们看机器人更多还只是在电视上,当如今机器人真正可以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大家对于机器人量产落地、大规模应用就天然具备很强的憧憬度,所以一些不切实际的订单消息才会趁虚而入。
目前的机器人量产最好不要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产业一步一步来,在不断应用验证和改进的闭环中寻找软硬件收敛的方向,这样的产业发展之路也会更加健康。
或许我们要习惯未来机器人的订单是金额不大、但较为频繁的状态,也就是在验证中前行。时间久了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走出了一大步。
所谓干中学,也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