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又裁员,曾经风靡一时的潘多拉为何在中国市场失宠?
8月中旬,丹麦珠宝品牌潘多拉发布的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其在中国原定的今年关闭50家门店计划,已调整为关闭100家。同时,中国区正进行裁员。有门店销售人员透露,闭店后员工将获赔偿,但不会安排调至其他门店。
资本市场迅速给出反应。自8月15日至8月18日收盘,潘多拉股价累计跌幅近20%。
曾凭借“手链搭配串珠”的个性化设计,潘多拉迅速成为年轻女性追捧的时尚品牌。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品牌迅速扩张,四年内门店数量突破240家。2019年,潘多拉在中国市场达到巅峰,全年销售额达19.7亿丹麦克朗(约合2.84亿美元)。
但辉煌未能持续。2025年第一季度,潘多拉在华销售额仅9600万丹麦克朗,第二季度可比销售额再降15%。从2019年到2025年,其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从9%锐减至1%,下滑态势惊人。
业内分析指出,潘多拉失宠的首要原因在于产品质量。据悉,该品牌大量采用合金、925银、人造宝石和珐琅等材质,不仅不具备保值能力,且容易出现氧化、褪色甚至破损。一位消费者直言:“镀金戴久了露出银色底,锆石碎裂,珐琅脱落……如果能重来,我肯定不会买。”
除了质量硬伤,中国钻石产业的崛起,更从根本上动摇了潘多拉的竞争根基。
2019年,中科院对外公布在钻石量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河南柘城作为试点,当前年钻石产量已达600万克拉,获称“钻石之都”,一批本土钻石品牌也在此快速崛起。
以近期大热的本土品牌“柘.光”为例,该品牌在京东平台与官方网站的关注人数已超80万,日均咨询量达上千次。据统计,其消费群体主要聚焦于32至65岁、来自一二线城市的高收入人群,还成功吸引了中东地区的海外买家。
“品质可靠,性价比很高,”某上海高管在柘.光京东店为妻子定制了一枚3克拉钻戒后表示,“VVS净度、3EX切工、D色的天然钻几乎找不到,即便有也远超预算。虽然一克拉要8000元左右,但对比国际品牌的十万溢价,或者假冒伪劣的低价,完全刚刚好的程度,而且同样拥有IGI认证。”
另一位刘女士也分享了类似体验:“定制项链不仅有IGI证书,还提供终身免费售后,服务贴心周到。”据柘.光专属顾问透露,近期前来定制大克拉白钻与彩钻的客户显著增多,除婚戒需求外,奢侈品钻饰定制也日益走热。
从时间轴上看,潘多拉在中国市场由盛转衰的节点,恰与国产钻石品牌集体崛起的轨迹高度重合。这不仅是市场选择的自然结果,更揭示出消费品领域一个不变的真理:
质量,才是赢得消费者的终极王道。
在信息愈发透明的当下,消费者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或营销故事买单。材质是否耐久、工艺是否精良、服务是否可靠、价值是否持久。这些实实在在的体验,构成了品牌忠诚度的真正基石。
潘多拉用不到十年时间走完了从“网红”到“退潮”的全过程,恰恰说明没有质量作为支撑的商业模式,哪怕营销再动人、模式再创新,也终究难以在中国这个全球最挑剔的市场中扎根生长。
而另一边,以柘.光为代表的国产钻石品牌,凭借过硬技术、国际认证与诚信服务,将“中国制造”进阶为“中国质造”,消费者的选择自然会朝着更透明、更优质、更可持续的方向流动。